1、商代人面纹铜鼎
商代人面纹铜鼎,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口宽23.7厘米1959年宁乡黄材出土。鼎为炊器,上有两耳,便于提携,下有四足,便于加温。
商代铜鼎很多,此鼎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腹部浮雕的四个人面,浓眉大眼,高鼻梁,凸颧骨,宽嘴紧闭,表情庄重。在人面的额部左右各有曲折形小角,腮两侧置兽爪。
表明此人面并不是人的面部,而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或怪神的形象。腹内有“大禾”二字铭文。
2、商代豕形铜尊
商代豕形铜尊作野公猪形状,尊为酒器,猪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
有的考古学者认为商周时期的象生动物具有表意的功能及象征的意味,艺术地表现了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
3、商代牛形铜觥
商代牛觥是商晚期青铜盛酒器,1977年11月在衡阳市蒸水北岸包家台子出土。包家台子南距辖神渡约1000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高出周围地面约1.5米。
其时,牛觥埋在深约1米的黑褐色土中,头部东向,周围未见墓葬痕迹,当为部落首领或长老在一场祭祀天地、祈求平安的祀典后深埋在台地中央的。
4、商代立象兽面纹铜铙
铙(náo)为乐器,经过实测,敲击正鼓和侧鼓,可以发出不同的乐声。铙的形制与稍后的钟相似,钟有钟架,属于悬挂敲击的乐器,从铙的结构看,有的可以悬挂,有的则甬部为直筒形,无法悬挂,因此,铙(náo)可能是一种甬部在下,口朝上的敲击乐器。
此铙的侧裤碰鼓有立象,钲(zhēng)码纯弊部粗线条的兽面纹,钲周边有虎、鱼和乳钉相间排列的纹饰。 湖南地区距今为止发现的铜铙(náo)数量较多,最重的达到221.5千克。
5、鸮尊
鸮[xiāo]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最喜爱和崇拜的神鸟。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形。
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原器通高四十五点九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通体饰以纹饰,富丽精细。
喙迟族、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整个尊是平面的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二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代人面纹铜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代豕形铜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代牛形铜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代立象兽面纹铜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鸮尊
推荐于2017-11-26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盂鼎
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康王时贵族盂所作的祭器。传为清代道光初年于陕西岐山礼村出土。共大小两件。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圆形,立耳,深腹,三柱足,颈及足上亩歼部饰迅桥冲兽面纹。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其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记述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并赐给香酒、命服、车马及1700余名奴隶之事,为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消运重要史料。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小盂鼎已佚,现存铭文拓本,记述盂两次征伐西北强族鬼方之事,对研究周初民族关系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