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给我一篇《生活中的数学》论文要有一千字哦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4-02-23
展开全部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是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1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像水电费收取、储蓄利息的计算、日常购物等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也离不开数学。
2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如在长正方形认识时,从生活中观察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用实物的表面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学生善于发现并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到课堂时,每个学生根据已有体验与同学交流,各抒己见,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二)创设情境
1 创设生活情景:新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目标中明确提出,“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而现有教材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有很多是与学生生活脱离的,为此我们要“创设生活情景”。如《统计》的教学,可创设情境:班上准备开庆祝会,需要买水果,买哪种水果,买多少水果,。这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能更高,更深刻的感受了知识的作用。
再如教学二年级的除法应用题时,老师为学生创设了“逛超市”这一生活情境,学生拿着钱到超市选购商品。第一层次:老师呈现信息“我带了20元钱,想买饼干……”引发学生提问。甲学生:“得先看看一包饼干多少钱?”乙学生:“一包饼干5元钱,20元钱可以买几包饼干?”第二层次:学生拿着钱,互相提供信息发问,解决问题。第三层次:鼓励学生创新。有学生提出买两样或两样以上物品。教师及时组织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较好地解决了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原本枯燥乏味的除法应用题教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个个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2 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概括得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3 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4 运用实物创设情境。圆的认识教学,可以这样导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辆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象踩在颠跛不平的路上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这才满意。
(三) 抽象概括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写字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二、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可以说生活就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数学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它才可亲、可爱、富有无穷魅力。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唯如此,数学才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数学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组成部分,并且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价值
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之后,要求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多位数,把你认为有意义的记下来。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在课堂交流中,学生纷纷把自己在课外书上、在报纸上、在网络上……找到的多位数展示在大家面前。再因势利导,进行多位数的改写、省略练习,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可以带学生收集数据,进行调查研究。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后,以统计“家庭丢弃塑料袋”为课题,收集数据,把课外收集到的信息处理,学生体会非常深刻,有的学生还想出这样的主意:如果把全国所有的废弃塑料袋生意全包下来,那每月将有一笔相当可观的利润。有的还体会到,一个家庭要丢弃那么多塑料袋,全县、全国呢……这将产生巨大“白色污染”,必须保护环境。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对大自然所造成的污染,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例如:学习了应用题后,设计一个“春游活动方案”实践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来组织春游,设想应从哪些方面来考虑活动的组织。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探讨起来,考虑了如何租车才既省钱又合理、安全;如何购票最合算等,设计出了很多春游方案。像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很多,如铺地砖方案、礼品包装方案、跑道的设计等。通过这些模拟性的实践活动,使数学更接近实际生活,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去解决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 在生活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走进市场,了解商人的口算技能……通过让学生走出去的方法,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匿名用户
2014-02-23
展开全部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当我打开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时,给我的印象好像一本童话书一样漂亮,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一个场景故事表现出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在生活中也学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知识,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我在第一单元实际数学教学中,尝试如何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认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之前,我先带领学生熟悉美丽如画的校园和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尔喜欢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教授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这一课时,我把学生领到操场这个“大课堂”,实地做游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学生非常熟悉喜爱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学习1—10数的认识。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等等,在数扎长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整节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的学前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是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的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我在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在解决红点标示的问题“天上有几架飞机?”时,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数一数,让学生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体会1-10各数的意义,再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只铅笔……”等等。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识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

三、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 ,让他们边玩边数数 “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

四、培养孩子数学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上学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数100以内的数甚至更多,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一般5岁以后数学的思维能力才开始蒙发,上一年级的学生部分只能机械的数数,但对数的意义就不一定清楚,因此,就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数。如3个人,1枝铅笔,5朵花等等,在生活中慢慢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的含义。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中更好的为生活服务,同时用生活经验更好的为数学学习服务打好了结实的基础。

  总之,数学教学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在这方面,我受益良多,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浓厚,改变了以往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喜欢学”质的飞跃,学生变的喜欢学习数学。我的教学工作也变很顺利,学生中没有了见了数学就头疼的“老大难”,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进步。新《课标》也给我们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