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高中语文教材的看法的相关作文800多字
1个回答
2013-11-10
展开全部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今年又作了修订,从内容的选择,到体例的编订,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它更贴近生活,更突出了人文学科的特点。比较起来,应是这些年的教材变革中比较成功的了。可课程刚上了两个单元,就发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出现了几处瑕疵和疏漏,掩去了它的许多光彩。
1、可以避免的硬伤。
第二单元第七课是《近体诗六首》,但课后的练习题却用了“背诵这八首诗”,尽管我们做老师的知道这是由《实验修订本》中的《近体诗八首》留下来的,可学生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个疏漏之处,并不牵涉到知识性的问题,只要校对认真一点就可以避免,实在是不应该出现。
2、两处错误
第三册第六课《琵琶行》第二段的开始有这样两句诗“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在第一句之后,用的是问号,这个问号用错了,这里该用逗号。这个问题在《试验修订本》中已经出现,应该有人指出,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做出修改,让人费解。另外,在《近体诗六首》的课后练习题中又出现了一处标点错误:“说说这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第30页第二大题第2小题)这里的句号应该用问号。
3、两处欠妥
在《琵琶行》中有这样一个注释:“翻酒污”—泼翻了酒被沾污。这个注释是个病句,如果它的主语是“血色罗裙”,那么它不会“泼翻了”;如果是“人”,那他就不会被“沾污”。所以,这里应解释为“被泼翻的酒沾污”才对。
在《近体诗六首·锦瑟》的课后也出现了一处令人费解的注释:“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大意是,一晃我年已半百……”学生往往将“年已半百”误解为“五十弦”的解释。其实,这里怎么也不能将“五十弦”和“年已半百”联系起来,这样的注释让人哭笑不得。
人们常说瑕不掩瑜,但教材,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例子,要维护它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尽可能地做到严谨与完美,不能让过多的“瑕”掩去了它的“瑜”的光彩。
1、可以避免的硬伤。
第二单元第七课是《近体诗六首》,但课后的练习题却用了“背诵这八首诗”,尽管我们做老师的知道这是由《实验修订本》中的《近体诗八首》留下来的,可学生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个疏漏之处,并不牵涉到知识性的问题,只要校对认真一点就可以避免,实在是不应该出现。
2、两处错误
第三册第六课《琵琶行》第二段的开始有这样两句诗“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在第一句之后,用的是问号,这个问号用错了,这里该用逗号。这个问题在《试验修订本》中已经出现,应该有人指出,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做出修改,让人费解。另外,在《近体诗六首》的课后练习题中又出现了一处标点错误:“说说这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第30页第二大题第2小题)这里的句号应该用问号。
3、两处欠妥
在《琵琶行》中有这样一个注释:“翻酒污”—泼翻了酒被沾污。这个注释是个病句,如果它的主语是“血色罗裙”,那么它不会“泼翻了”;如果是“人”,那他就不会被“沾污”。所以,这里应解释为“被泼翻的酒沾污”才对。
在《近体诗六首·锦瑟》的课后也出现了一处令人费解的注释:“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大意是,一晃我年已半百……”学生往往将“年已半百”误解为“五十弦”的解释。其实,这里怎么也不能将“五十弦”和“年已半百”联系起来,这样的注释让人哭笑不得。
人们常说瑕不掩瑜,但教材,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例子,要维护它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尽可能地做到严谨与完美,不能让过多的“瑕”掩去了它的“瑜”的光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