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展开全部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新一轮课程目标中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下面本人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一、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
合作学习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合作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合作的技能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同计算方法、概念的教学一样,是课堂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教师必须用心渗透在每一节课中的一个内容。
(1)合作前的独立思考。
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的思考,合作前的独立思考是非常必要的,它关系到交流与交往的质量如何,因为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让学生先独立地去想甚至去做,形成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对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立的看法, 合作时才能目标明确,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会进行比较,会去辨别,不断扬弃。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小组中交流。事实上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地观察和思考,有这—二步为基础,学生对这些图形的共性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独立的见解,再交流时就能有的放矢,各抒己见。这样讨论的问题才会深刻,形成的印象才会牢固。
(2)合作中的交流与倾听。
交流与倾听的能力如何关系到合作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在交流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层次清晰、声音适当、自信心足。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在必要的时候说明自己的问题。在倾听方面,要求学生要交流就必须轮流说。一个学生在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倾听,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的发言的内在思维逻辑、表达的重点、要阐明的问题以及在表达过程中包括语法等在内的错误;如果不认真地倾听,得到的信息就可能比较少, 比较、辨别的质量就相对较低,使学生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甚至因意见不同而影响同学间的感情,学会评价别人。
二、为学生提供乐于交流的话题
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让他们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交流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兴趣。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班共有42人,坐小船每条5元,坐大船每条6元,小船限乘3人,大船限乘4人,你准备怎样租船?”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设计了各种不同的租船方案。有的说:租14条船正好,一共用去了14×5=70(元);有的说:租11条大船,用去11×6=66(元),要比前一种便宜;还有的说:我可以租10条大船,剩下2人再租1条小船,这样就需要10×6+5=65(元),比前两种更便宜……这样的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递。所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教师课件出示长方形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求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算一算,再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交流时,各个小组都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小组的做法:(1)26+14+26+14=80米 (2)26+26+14+14=80米 (3)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最后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自己来选一选,来感悟体验哪一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好,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为学生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合作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多多思维、多多实践、多多表达,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较容易理解的难度不高的内容学生同桌合作,例如在教学“152×4”的笔算时,学生以前已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52×4”已经会算,就让同桌学生讨论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实践证明,同桌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教学学习的过程,而且有利于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对需作推敲的,有一定难度的可采用小组合作。例如:“明明小学准备建一个周长是20米的花圃,在下面的方格纸上已经设计了一个(长9米、宽1米),你能设计出不同的花圃吗?”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相互启发后再进行设计,最后再组织全班交流。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最后设计出以下几种不同的花圃:(1)长8米,宽2米 (2)长7米,宽3米 (3)长6米,宽4米 (4)长和宽都是5米,也就是只要长和宽加起来都是10米时,它的周长都是20米。在这个合作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有余力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经验教给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而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吸取经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对于课外延伸题,可以让学生自愿组合学习小组,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一起学习。例如,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后,有这样一道题:“把1、3、5、7四个数分别填进□里,写成乘法算式。(1)要使积最大,应该怎样填?□□□×□ (2)要使积最小,应该怎样填?□□□×□”请学生自由组合课后讨论。这样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数学王国里自由翱翔,充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生活中,善于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作为教师,就应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品质。
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去飞翔;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独自去探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课堂,同教师、教材、同学对话,在小组合组中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这将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
一、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
合作学习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合作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合作的技能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同计算方法、概念的教学一样,是课堂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教师必须用心渗透在每一节课中的一个内容。
(1)合作前的独立思考。
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的思考,合作前的独立思考是非常必要的,它关系到交流与交往的质量如何,因为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让学生先独立地去想甚至去做,形成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对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立的看法, 合作时才能目标明确,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会进行比较,会去辨别,不断扬弃。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小组中交流。事实上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地观察和思考,有这—二步为基础,学生对这些图形的共性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独立的见解,再交流时就能有的放矢,各抒己见。这样讨论的问题才会深刻,形成的印象才会牢固。
(2)合作中的交流与倾听。
交流与倾听的能力如何关系到合作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在交流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层次清晰、声音适当、自信心足。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在必要的时候说明自己的问题。在倾听方面,要求学生要交流就必须轮流说。一个学生在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倾听,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的发言的内在思维逻辑、表达的重点、要阐明的问题以及在表达过程中包括语法等在内的错误;如果不认真地倾听,得到的信息就可能比较少, 比较、辨别的质量就相对较低,使学生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甚至因意见不同而影响同学间的感情,学会评价别人。
二、为学生提供乐于交流的话题
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让他们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交流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兴趣。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班共有42人,坐小船每条5元,坐大船每条6元,小船限乘3人,大船限乘4人,你准备怎样租船?”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设计了各种不同的租船方案。有的说:租14条船正好,一共用去了14×5=70(元);有的说:租11条大船,用去11×6=66(元),要比前一种便宜;还有的说:我可以租10条大船,剩下2人再租1条小船,这样就需要10×6+5=65(元),比前两种更便宜……这样的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递。所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教师课件出示长方形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求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算一算,再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交流时,各个小组都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小组的做法:(1)26+14+26+14=80米 (2)26+26+14+14=80米 (3)26×2=52米 14×2=28米 52+28=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最后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自己来选一选,来感悟体验哪一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好,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为学生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合作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多多思维、多多实践、多多表达,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较容易理解的难度不高的内容学生同桌合作,例如在教学“152×4”的笔算时,学生以前已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52×4”已经会算,就让同桌学生讨论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实践证明,同桌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教学学习的过程,而且有利于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对需作推敲的,有一定难度的可采用小组合作。例如:“明明小学准备建一个周长是20米的花圃,在下面的方格纸上已经设计了一个(长9米、宽1米),你能设计出不同的花圃吗?”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相互启发后再进行设计,最后再组织全班交流。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最后设计出以下几种不同的花圃:(1)长8米,宽2米 (2)长7米,宽3米 (3)长6米,宽4米 (4)长和宽都是5米,也就是只要长和宽加起来都是10米时,它的周长都是20米。在这个合作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有余力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经验教给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而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吸取经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对于课外延伸题,可以让学生自愿组合学习小组,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一起学习。例如,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后,有这样一道题:“把1、3、5、7四个数分别填进□里,写成乘法算式。(1)要使积最大,应该怎样填?□□□×□ (2)要使积最小,应该怎样填?□□□×□”请学生自由组合课后讨论。这样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数学王国里自由翱翔,充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生活中,善于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作为教师,就应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品质。
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去飞翔;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独自去探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课堂,同教师、教材、同学对话,在小组合组中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这将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