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即心即佛.于念无念,念念不住.什么意思

 我来答
銀子很值錢
2019-03-01 · TA获得超过615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7万
展开全部

释义:一切法相皆是众生妄心产生的无明业相的显现,不执着诸业相,即是离妄,离一切颠倒妄想即是清净心,清净心即是佛心。前念不生后年不灭,念念不起心,念念不著相,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出处:出自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六祖坛经》

扩展资料: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

一.“佛法不二”思想:慧能佛法不二的说法其实归根于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禅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学的影响。而且方东美先生还从“格义学”角度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论证了中国佛学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禅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三.“不立文字”: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花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面所蕴含的真理。

四.“三无”思想:“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把其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六祖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祖坛经

野佬5777
推荐于2017-06-08 · TA获得超过4.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万
采纳率:76%
帮助的人:3518万
展开全部
这是《坛经》中的一段话吧?
当你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和内在的念头开始分辨时,你就“着相”了,也就是有心了。
当你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和内在的念头开始不去分辨时,这就是成佛之路了。六祖在为惠明讲法时说:“不思善,不思恶,正那个时候,就是你的本心(俺给翻成现代语了)”,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即心即佛。
于念无念,也就是这个意思。
念念不住,就是心不住相。比如你散步,对外界的色声香等都感受到了,但都没有关注它们,一路向前,一路感受,也都是这种心态,这就是心不住相。
也就是《金刚经》上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不住相心即佛,心若住相心即魔。哦呃……其实我们大家谁不是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普波师兄1
2015-07-11 · 知道合伙人宗教行家
普波师兄1
知道合伙人宗教行家
采纳数:6051 获赞数:39175
毕业于沈阳建工学院。学佛多年,受四十八轻菩萨戒,法号普波。曾长期与诸居士追随沈阳孙方凯大居士修行佛。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这句话的大意是,一切法相皆是众生妄心产生的无明业相的显现,不执着诸业相,即是离妄,离一切颠倒妄想即是清净心,清净心即是佛心。前念不生后年不灭,念念不起心,念念不著相,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