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步履不停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部太东方的电影,一部能走进你生命的电影。
长子纯平继承父业,15年前却为救人溺水身亡。又逢他的祭日,次子良多和姐姐千奈美带着各自的家人分别赶回家中,家中是牵挂着自己诊所的老父亲和终日操心忙碌的老母亲。作者用一个特殊的日子展示了一个家庭十年来的变迁,不用插叙闪回,仅仅靠人物的对话和出场入场,展现了传统家庭的危机和一种人生的况味。
是枝裕和拍过很多探讨死亡和生命的电影,这一部没有《幻之光》《距离》那么外露的哲思,也不是《下一站,天国》《空气人偶》那么明显的超现实设定,也没《无人知晓》那么残酷,而是非常靠近小津安二郎的风格,拍得云淡风清。有点和拍孩子的《奇迹》类似,是枝裕和把早期拍纪录片那种很强的理念性隐藏起来,回归了最为朴实,庸常的生活细节,而这也是最为动人的地方。
全篇没有一个大的事件,戏剧冲突被埋在琐碎的生活细节里了。做饭,散步,吃饭,睡觉,洗澡……每一个小小的事都倾注了导演的构思,如良多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家走在往上的阶梯上,丈夫在前独自抱着西瓜,妻子提了很多东西吃力地紧跟在后,最后的儿子在四处张望和查看,夫妻关系可以看出没那么好,丈夫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儿子因为对一切都好奇,所以在四处玩,一家人的关系有裂痕,但是还得继续走下去。声音的处理也层次丰富,“大人在这里谈这话,小孩在那边闹着玩,后面的房间传来钢琴声,忽然插入一段静默……”增添了房子的立体感,也突出了一个家庭的氛围。
这些细节也在不断重复和变奏,人物关系逐步清晰,性格也不断丰满,让我们一点点触及这些家庭里的秘密。于是,我们看到了固执老父亲的温情,看到了慈祥老太太的残酷,也看到了这个看似温馨家庭里的裂痕。比如电影里反复出现的阶梯,几代人不时走过,暗合着题目步履不停,最后一对老人往上走出画外,仿佛走入天国。
又比如开始老父亲出门散步,遇到身体不大好的女邻居,女邻居希望自己死的时候老医生能在身边,后面故事里女邻居去世了而老父亲无能为力,老父亲走到近海的桥边但没有过去,结尾的时候祖孙三代经过桥去了海边,我们知道了老人开始因为大儿子死于海中不敢靠近海,后面老人释怀,三代人一同看海。再比如良多陪母亲去看哥哥的墓,回来的路上,母亲问良多是否要孩子,讲黄蝴蝶的故事,而多年后,良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给母亲扫墓,同样的路线,他给自己的孩子讲起了黄蝴蝶的故事,孩子问起,良多却没有说出讲故事的人。再有父母送别良多一家,一向寡言的老父亲安慰老母亲说他们过年会再来的,而良多此时在车上却对妻子说过年就不用回家了吧……无数处动作、对话包括场景的重复和变化,成为了一个大的系统,让影片看似散漫其实紧密。
这些细节也是内敛的,把情绪最剧烈处掩藏下去,毫不煽情。在母亲送良多一家走时,母亲要握良多的手,良多一直害羞地躲避,就在要握住时,公车来了挡住了这幅画面。他另一部电影《无人知晓》里弟弟死了,没有直面描写他们的哭泣,只远远地展示了他们送走弟弟的尸体,最后把他们的背影定格在阳光里。
是枝裕和说他想做一个什么都没发生的电影。其实我觉得恰恰相反,是枝裕和用细节构建一个家庭即是一个世界,透过它我们除了看到这个家庭几十年的风雨,也看到了社会的变迁,生命的沉浮,像一个冰山,展示了一小部分,更多的隐藏起来,需要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
也许因为文化差异,这部片子当年冲击戛纳未能如愿。是枝裕和是个非常东方的导演,影片渗透着浓厚的东方诗意:叙事缓慢,风格内敛,情怀温暖,一种看似弱小却无比坚强和动人的精神。他的影像大约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十年拍摄纪录片培养的社会意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便是东方文化的熏陶。他曾说:“我相当崇拜侯孝贤的风格,在电影路上,他又如我另一个父亲般存在。” 他还被人说过是继承了小津安二郎的风格,拍家庭,固定镜头,内省的风格等,在我看来,他们的影像风格与其是互相影响借鉴,不如说是一种心境,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归属感,内敛沉静,天人合一。
回到《步履不停》那样精致的一个家庭,屋内整齐古朴,院中花朵绽放,饭菜精致可口,人物气质典雅,导演拍摄构图精准到位,景深空间的调度,房屋的细致布局,清丽温和的色调,层次分明的音效,依旧是一个不完美的故事或者是一段略带失落的人生,如同卫生间久久不曾修好的几片碎瓷砖。
当说的未说,该做的没做,人生路上慢一拍有了那么多遗憾,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琐碎遗憾的细节,爱才有所依托,生命才变得有厚度。之前良多不屑母亲讲黄蝴蝶的事,多年后再去墓地,良多给自己的孩子讲黄蝴蝶的故事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传递,虽然他没有提到母亲。走进是枝裕和的电影看到了自己,我们步履不停,走向前去。
长子纯平继承父业,15年前却为救人溺水身亡。又逢他的祭日,次子良多和姐姐千奈美带着各自的家人分别赶回家中,家中是牵挂着自己诊所的老父亲和终日操心忙碌的老母亲。作者用一个特殊的日子展示了一个家庭十年来的变迁,不用插叙闪回,仅仅靠人物的对话和出场入场,展现了传统家庭的危机和一种人生的况味。
是枝裕和拍过很多探讨死亡和生命的电影,这一部没有《幻之光》《距离》那么外露的哲思,也不是《下一站,天国》《空气人偶》那么明显的超现实设定,也没《无人知晓》那么残酷,而是非常靠近小津安二郎的风格,拍得云淡风清。有点和拍孩子的《奇迹》类似,是枝裕和把早期拍纪录片那种很强的理念性隐藏起来,回归了最为朴实,庸常的生活细节,而这也是最为动人的地方。
全篇没有一个大的事件,戏剧冲突被埋在琐碎的生活细节里了。做饭,散步,吃饭,睡觉,洗澡……每一个小小的事都倾注了导演的构思,如良多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家走在往上的阶梯上,丈夫在前独自抱着西瓜,妻子提了很多东西吃力地紧跟在后,最后的儿子在四处张望和查看,夫妻关系可以看出没那么好,丈夫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儿子因为对一切都好奇,所以在四处玩,一家人的关系有裂痕,但是还得继续走下去。声音的处理也层次丰富,“大人在这里谈这话,小孩在那边闹着玩,后面的房间传来钢琴声,忽然插入一段静默……”增添了房子的立体感,也突出了一个家庭的氛围。
这些细节也在不断重复和变奏,人物关系逐步清晰,性格也不断丰满,让我们一点点触及这些家庭里的秘密。于是,我们看到了固执老父亲的温情,看到了慈祥老太太的残酷,也看到了这个看似温馨家庭里的裂痕。比如电影里反复出现的阶梯,几代人不时走过,暗合着题目步履不停,最后一对老人往上走出画外,仿佛走入天国。
又比如开始老父亲出门散步,遇到身体不大好的女邻居,女邻居希望自己死的时候老医生能在身边,后面故事里女邻居去世了而老父亲无能为力,老父亲走到近海的桥边但没有过去,结尾的时候祖孙三代经过桥去了海边,我们知道了老人开始因为大儿子死于海中不敢靠近海,后面老人释怀,三代人一同看海。再比如良多陪母亲去看哥哥的墓,回来的路上,母亲问良多是否要孩子,讲黄蝴蝶的故事,而多年后,良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给母亲扫墓,同样的路线,他给自己的孩子讲起了黄蝴蝶的故事,孩子问起,良多却没有说出讲故事的人。再有父母送别良多一家,一向寡言的老父亲安慰老母亲说他们过年会再来的,而良多此时在车上却对妻子说过年就不用回家了吧……无数处动作、对话包括场景的重复和变化,成为了一个大的系统,让影片看似散漫其实紧密。
这些细节也是内敛的,把情绪最剧烈处掩藏下去,毫不煽情。在母亲送良多一家走时,母亲要握良多的手,良多一直害羞地躲避,就在要握住时,公车来了挡住了这幅画面。他另一部电影《无人知晓》里弟弟死了,没有直面描写他们的哭泣,只远远地展示了他们送走弟弟的尸体,最后把他们的背影定格在阳光里。
是枝裕和说他想做一个什么都没发生的电影。其实我觉得恰恰相反,是枝裕和用细节构建一个家庭即是一个世界,透过它我们除了看到这个家庭几十年的风雨,也看到了社会的变迁,生命的沉浮,像一个冰山,展示了一小部分,更多的隐藏起来,需要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
也许因为文化差异,这部片子当年冲击戛纳未能如愿。是枝裕和是个非常东方的导演,影片渗透着浓厚的东方诗意:叙事缓慢,风格内敛,情怀温暖,一种看似弱小却无比坚强和动人的精神。他的影像大约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十年拍摄纪录片培养的社会意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便是东方文化的熏陶。他曾说:“我相当崇拜侯孝贤的风格,在电影路上,他又如我另一个父亲般存在。” 他还被人说过是继承了小津安二郎的风格,拍家庭,固定镜头,内省的风格等,在我看来,他们的影像风格与其是互相影响借鉴,不如说是一种心境,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归属感,内敛沉静,天人合一。
回到《步履不停》那样精致的一个家庭,屋内整齐古朴,院中花朵绽放,饭菜精致可口,人物气质典雅,导演拍摄构图精准到位,景深空间的调度,房屋的细致布局,清丽温和的色调,层次分明的音效,依旧是一个不完美的故事或者是一段略带失落的人生,如同卫生间久久不曾修好的几片碎瓷砖。
当说的未说,该做的没做,人生路上慢一拍有了那么多遗憾,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琐碎遗憾的细节,爱才有所依托,生命才变得有厚度。之前良多不屑母亲讲黄蝴蝶的事,多年后再去墓地,良多给自己的孩子讲黄蝴蝶的故事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传递,虽然他没有提到母亲。走进是枝裕和的电影看到了自己,我们步履不停,走向前去。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很多年前,良多的哥哥纯平为救一个溺水的小男孩而自己身亡。
每年纯平祭日的这天,良多妈妈都会邀请这个被救的小男孩来家里坐坐,看他变成一个肥肿行动不便的胖子,看他碌碌无为汲汲于生活,之后还得对纯平一家感恩戴德,愧疚难堪。
良多爸爸愤恨地说,为什么活下来的不是纯平。(作为他医院接班人培养的纯平,将生命替换给这样的一个人。)
良多送男孩出门的时候,对他说『你才25岁,你可以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他同情男孩,对他说出一些尚年轻的看法,就像说给自己一样。
良多对妈妈说,下一年不要再喊他来了。
良多妈妈说,这样好像就有了某种寄托。似报复又似心疼逝去的大儿子,将生命畅快淋漓的托付,挥洒随风直上云霄也罢,低贱挣扎侵入淤泥也罢,这念想长久的留存着。
保存完整的纯平的房间是这样,零碎的物件都堆积在良多房间里;一些很逗趣的反应也随之会回忆起来都是纯平。
良多给父亲说,那事件的主角是自己。父亲也不甚在意,是吗?
一年一次的这聚会时,良多隐瞒自己还未找到合适的工作,不敢轻易对家里人说明此时的困窘,仿佛为证明自己放弃顺从父亲的安排去学医是正确的,自己照样可以过的还好。
母亲似在意他娶了带着孩子的再婚女人,却也认真的给儿媳挑选和服,虽然很想说他两再生个孩子,絮絮叨叨半天感觉不生的好。
和母亲聊天时,想不起来的相扑选手名字,在离去后记忆连接,彼此再没聊过这件事。和父亲说起要约看一场足球比赛,在他逝去后也未实现。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半拍。”
这些细腻的、温柔的、还有点淡淡感伤的生活就眼看着溜走,想抓住又伸不出去手。
每年纯平祭日的这天,良多妈妈都会邀请这个被救的小男孩来家里坐坐,看他变成一个肥肿行动不便的胖子,看他碌碌无为汲汲于生活,之后还得对纯平一家感恩戴德,愧疚难堪。
良多爸爸愤恨地说,为什么活下来的不是纯平。(作为他医院接班人培养的纯平,将生命替换给这样的一个人。)
良多送男孩出门的时候,对他说『你才25岁,你可以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他同情男孩,对他说出一些尚年轻的看法,就像说给自己一样。
良多对妈妈说,下一年不要再喊他来了。
良多妈妈说,这样好像就有了某种寄托。似报复又似心疼逝去的大儿子,将生命畅快淋漓的托付,挥洒随风直上云霄也罢,低贱挣扎侵入淤泥也罢,这念想长久的留存着。
保存完整的纯平的房间是这样,零碎的物件都堆积在良多房间里;一些很逗趣的反应也随之会回忆起来都是纯平。
良多给父亲说,那事件的主角是自己。父亲也不甚在意,是吗?
一年一次的这聚会时,良多隐瞒自己还未找到合适的工作,不敢轻易对家里人说明此时的困窘,仿佛为证明自己放弃顺从父亲的安排去学医是正确的,自己照样可以过的还好。
母亲似在意他娶了带着孩子的再婚女人,却也认真的给儿媳挑选和服,虽然很想说他两再生个孩子,絮絮叨叨半天感觉不生的好。
和母亲聊天时,想不起来的相扑选手名字,在离去后记忆连接,彼此再没聊过这件事。和父亲说起要约看一场足球比赛,在他逝去后也未实现。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半拍。”
这些细腻的、温柔的、还有点淡淡感伤的生活就眼看着溜走,想抓住又伸不出去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