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市第一中学的文化传统
创作时间:1980年
作词者:张南云、徐国流
作曲者:方曼丽
改进时间:2013年
改进者:郑仕全、梁日斌、吴玛莉
设计理念:恩平一中校歌歌词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校风、教风、学风巧妙地融为一体,体现了一中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歌词简介:整首曲子韵律和谐、节奏优美、富有朝气、朗朗上口、催人奋进,充分展现出既紧张又活泼的校园生活,突显了恩平一中优良的教育传统。
第一句,反映了学校优越的地理环境,后枕郁郁葱葱的鳌峰山,面朝碧波荡漾的锦江河,环境优雅,是陶冶情操、求学、授业的育人圣地;
第二句,体现着一中学子勤奋拼搏、开拓进取、全面发展、修身报国的人生追求;
第三句,反映古老学宫深厚的文化孕育着一中优良校风,培育了代代英才;
第四句,着重展现一中学子面对未来、心怀理想,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学宫是县学和文庙的总称,又称孔庙。教谕、训导既是县教育行政的学官,又是县学的教官。清末,恩平各界代表曾在学宫举行“祀礼”活动。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恩平学宫 建于恩平县治西;
正德二年(1507年),修建棂星门;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陈圣煜将学宫迁建鳌峰山下(今恩平一中址),后经多次修建扩建;
同治五年(1866年),学宫初具规模:后为崇圣殿,中为大成殿,殿前为月台,左右为两庑,两庑左右为竖碑厅各1间,殿左右为旁屋各3间。月台南逾为戟门,门左为文官厅,祠左为文官厅;门右为乡贤祠,祠右为武官厅;外为泮池,架以石桥,池前为棂星门,门前有一碑石刻上“文武官员至此下马”8个大字。又前为文明门,门前为青云路;庙东为明伦堂,堂后为尊经阁,前为大门,原作学署;庙西建近圣书院;
民国时期,学宫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抗日战争期间,省立中区临时中学(后改越华中学)迁来恩平后,利用学宫设初中部;
1951年秋,农校从“三联中”分出后,以学宫为校舍。1962年,恩平华侨中学从江洲市迁来学宫建校,拆毁大成殿及左右建筑物,竖碑厅的碑石全毁,只有明朝陈献章写的《修恩平县儒学碑记》一部分被保存下来;
1965年,崇圣殿属危房,县拨款1万元修葺后,侨中用作办公室;
“文革”期间,崇圣殿屋脊用泥塑的两条龙,被当成“四旧”而砸碎。同时,殿边的尊经阁也被拆掉;
1970年,侨中停办,原校舍被恩城中学利用。1972年,该校为扩建运动场,把泮池连同池上的石拱桥(金水桥)拆掉填平,至此,学宫只剩下崇圣殿廓和一块不完整的石碑;
1978年,恩平一中复办,经多次修葺,使“学宫”重放光彩。
2015年11月1日,恩平市第一中学97周年校庆当天,学校分别举行了学宫修缮竣工剪彩,孔子圣像落座揭幕;
恩平一中“扬学宫文化,行学道教育”,培育一中人“崇德图强,博学儒雅”优秀品质的办学特色,优化一中的育人环境,提升一中的校园文化品位,增强一中的办学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