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更高效

 我来答
carolinewuyan
2016-12-13 · TA获得超过5.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8万
采纳率:4%
帮助的人:1.6亿
展开全部
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大部分以独生子女为主,以“我”为中心,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的现象较严重。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普遍不强,并且大部分没有过合作学习的体验,只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或者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逐步使学生养成与同伴交流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而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发扬合作精神,符合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这样也为以后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低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要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合作学习,在一开学初,我们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步骤,如何进行合理的人员搭配和分工,并且知道如何和组内成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树立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了解自己在组内不同角色所承担的任务以及自己对最终学习成果起到的关键性作用,确立小组长,能够更好的带领组员开展合作学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教学实例或者录像,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合作学习的成果或者表格等资料,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他人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在参照的基础上从而进行更好的学习,找到自己小组中更加独特和有效的方法。只有在充分理解合作学习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才能充分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才能轻松愉快的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1.确定人数。
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共同配合完成某项任务,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小组内的每个人都必须具有必要的学习态度、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低年级组建合作小组时,一般以4人—6人比较合适,这样的人数,能够使组内的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并且在活动的有效性和参与性方面能够达到最佳效果,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学生在一开始对信息技术的小组合作学习会感到陌生,学生们不太适应合作学习的方式,往往达不到共同学习的效果,于是三年级刚接触合作学习的时候,先采用两人小组和自己旁边的同学相互合作进行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两人共同完成学习目标,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活动的性质以及活动内容复杂程度逐步提高,再采用4人或6人小组。并且合作小组的规模还可以依据要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而变化,如果遇到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人员可以适当增加;还要依据所能占有时间量而有所不同,活动所需要的时间越短,组员应该适当减少。
2.异质分组。
一个能够成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小组,并不一定是所在的所有组员学习能力都很强,都很优秀,对于刚刚接触合作学习的学生更需要强弱搭配,采用“帮带式”的方法进行编组,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或扬长避短。在这里我们要适当考虑组员的性别、能力范围与个性等因素。比如:4人小组,可以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两名是中等生,从性别上来说可以两男两女。然后考虑将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当然这种组合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组内长期存在差异,优等生发挥权威作用,就不会有平等的合作交流,这样不但制约了中差生的进步,同时制约了优秀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稳定的组合方式基础上,可依据小组学习内容的不同,适当重组小组,可以全优、全中、全差平级组合,可以全男、全女的同性别组合,每一次新的组合,学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在尽力谋求参与、发展的机会。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发展的目的。
3.调整座位。
由于计算机教室的作为往往是成横排或竖排连续排列,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座位的设计上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由强到弱,将学生按照从中间到两边的方式排列座位,这样能够更好的发挥辐射作用,让学生将学习中的问题能够以递增的方式进行互助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并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4.设立组长。
常言道:“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况且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需要在小组内选择一名责任心强,沟通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并且经常和小组长谈话,了解组内成员的活动情况和学生需求,以便及时调整,不断鼓励小组长,树立其信心,更好的带动组内合作学习,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5.合理分工。
为了使合作达到学习目标,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确定自己可以在组内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作用。当老师给出一项合作任务的时候,组内成员要做出具体明确的分工,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如:记录员、发言人、补充发言人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如:《多种渠道寻素材》一课,我对学生提出合作步骤与要求:(1)组内独立探究,尝试自己所知道的方法,并且记录在纸上(便于接下来的交流和实践)。(2)小组合作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方法,听听别人的方法”,记录员要把小组内不同的方法记录下来。(3)发言人说明并展示自己小组的实践成果。(4)其他组员补充。这样就能充实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组建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要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才能真正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真正发挥课堂上同伴交互作用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6.激发动力。
在每节课中以共同的合作学习成果给全组评分。合作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如利用网络资源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组顺利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或进行一次小组学习成果展示。这个任务由教师或全班来评价,全体成员都获得同一个分数,作为对学生之间的激励,并鼓励小组之间展开良性竞争。
7.动态管理。
当分组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位置,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组员在小组中进步大的,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调到其他组做组长。
(2)组长不称职的可以换小组其他成员,或者是从别的小组调。
(3)性格不合的,或比例不协调的进行调配。
总之,班主任要注意协调好各组的能力要相对均衡,不要悬殊太大,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小组间的良性竞争。
以上只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有效性的一点探究,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作为老师,我们还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并深入到教学中去,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自己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手段。
匿名用户
2016-12-13
展开全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目标,让学生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普遍应用于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取决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是否能确保生生参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