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翻译如下: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赏析』
首句以“独”字开篇,连下两个“异”字,是对产生孤独情怀特殊环境的交代。次句以平实质朴的语言道出了异乡异客思亲的感受。诗人用“每”和“倍”字说明平时无日不思,至佳节思念之情尤盛的情怀,极为准确传神。这两句以前句映后句,并通过“独”“异”“倍”加以多重强调,道出为常人所共有却无人道出的情感体验,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是诗人想象兄弟思己的情景,也是对第二句“倍思亲”缘由的补充。重阳节那天,回忆起过去家乡亲友们此时相聚的景象,想着今日当兄弟们都插上茱萸登高会饮,突然发现少了我一个人时,他们该是多么遗憾!诗人将兄弟们登高会饮的情景设想得越具体越真切,就越显得“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清。这里,“一人”与“兄弟”,“少”与“遍”,构成强烈对比,并照应首句的“独”字和“异”字,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作者在这首诗里,先写自己在佳节思念家乡亲人,后写想象中的家乡亲人在思念自己。这种表现手法委婉曲折,更能表达思念之苦。
独自在异乡做异乡来的客子,每遇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天登高的地方,遍插茱萸时会想到少了一人。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本太原祁人,后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即草决明,一名越椒,芳香植物。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这说明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是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云销雨霁彩虹出,
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异乡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他身处异乡,每逢佳节更加思念亲人。他遥知山东的兄弟们正在登高游玩,插茱萸庆祝,只是少了一个人。
诗中描绘了几处早莺争相在温暖的树上鸣唱,新燕在家中啄食春泥。花朵的盛开渐渐迷人的眼睛,浅草还来不及被马蹄踏过。
作者最喜欢的湖东之行未能尽兴,绿杨树下的白沙堤给他带来了阴凉。云雾散去,雨停之后,彩虹出现在天空中,他留在这里静静欣赏干枯的荷叶上雨水的声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描绘了异乡的景色和他内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