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京杭大运河无锡古运河段概况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贯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流经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
·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吴王夫差为伐齐开凿邗沟
·1400年前,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
·1292年,元世祖完成了京杭运河全线贯通
·无锡古运河段,旧时直线穿越无锡城
·1958年从下甸桥至老鸦浜开凿新河道
·1976年从老鸦浜到黄埠墩一段开凿新河道
·1983年新河道全部通航
·无锡五牧-望亭段 长40公里
·无锡双河尖-下甸桥段 长12.4公里
·精华区吴桥-人民桥-清名桥 长约6公里
·无锡古运河精华区北段,河面开阔,三里桥一带,米市尚存
·无锡古运河精华区南段,保留着古色古香的临水民居,水乡风情。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贯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流经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
·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吴王夫差为伐齐开凿邗沟
·1400年前,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
·1292年,元世祖完成了京杭运河全线贯通
·无锡古运河段,旧时直线穿越无锡城
·1958年从下甸桥至老鸦浜开凿新河道
·1976年从老鸦浜到黄埠墩一段开凿新河道
·1983年新河道全部通航
·无锡五牧-望亭段 长40公里
·无锡双河尖-下甸桥段 长12.4公里
·精华区吴桥-人民桥-清名桥 长约6公里
·无锡古运河精华区北段,河面开阔,三里桥一带,米市尚存
·无锡古运河精华区南段,保留着古色古香的临水民居,水乡风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京杭大运河无锡古运河段概况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贯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流经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
·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吴王夫差为伐齐开凿邗沟
·1400年前,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
·1292年,元世祖完成了京杭运河全线贯通
·无锡古运河段,旧时直线穿越无锡城
·1958年从下甸桥至老鸦浜开凿新河道
·1976年从老鸦浜到黄埠墩一段开凿新河道
·1983年新河道全部通航
·无锡五牧-望亭段 长40公里
·无锡双河尖-下甸桥段 长12.4公里
·精华区吴桥-人民桥-清名桥 长约6公里
·无锡古运河精华区北段,河面开阔,三里桥一带,米市尚存
·无锡古运河精华区南段,保留着古色古香的临水民居,水乡风情。
古代运河联结长江和淮河。春秋时期吴 王 夫差于公元前486 ~前 484 年开凿。南起邗城(今扬州)以南的长江,北经樊梁湖(今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东汉时期向西改道取直,由樊梁湖直接向北,经津湖、白马湖,北入淮。东晋永和年间,南段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从今仪征引水。隋大业元年( 605 ),炀帝开挖通济渠时,又开邗沟,自山阳至江都入扬子江,沟通江、淮,成为隋代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杭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中国奇观,已有2500多年历史。横贯于无锡市的古运河段以吴桥经西水墩、南门至清名桥这长约6公里的河段最具江南水乡风情。清名桥位于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会处,是古运河无锡段的最佳景点。
提醒:每逢双休日、节假日的上午8:30,下午1:00,在锡山码头有定班船游览古运河,时间1小时15分钟,票价每位10元。无锡市区公交201路可达清名桥。
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它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四十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无锡古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末,三千年前,周太王长子泰泊在梅里建勾吴国,为了灌溉和排洪的需要,就率领民众开凿了伯渎河。历史上吴王阖闾功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这条河。可见这条河当时不仅是在交通和农业灌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军事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条河不仅是无锡最早的人工河,应该说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了。现在无锡人叫伯渎河,也叫伯渎港,经梅村可到常熟。如今,这条河虽然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重要作用,但悠悠河水,凝聚了无锡三千年风风雨雨的历史,交织着水乡河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
[编辑本段]傍河而居
从有运河开始,无锡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江南运河水乡文化。现在在无锡能够一览这种江南江南水乡生活画的最佳角度,应该是在无锡的清明桥。清明桥两岸的水弄堂是无锡最具特色的水乡风景。两边民居高低错落,码头石埠错落有致,白天人家临窗面水,夜晚船家橹声 灯影后门洗汰下船,前门逛街上桥,好一幅“人家尽枕河”的民俗风情画。现在虽然有的房屋已经破旧,墙壁班驳,但仍有许多人面对着这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桨声惊梦的水弄堂流连忘返。
横跨在水弄堂上的清明桥是无锡古运河上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无锡人的心目中,清明桥在历史上的繁荣就象那幅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一样,是古老运河历史的符号、繁荣的象征、文化的缩影。在清明桥下生活的运河人家安逸、自足,这也许就是悠悠古运河带给他们的那种自信与满足吧。他们在极普通的生活中回味着过去,感受着现在。清明桥是一个窗口,是体味运河千百年文化遗存的窗口。
[编辑本段]交通命脉
公元613年,隋炀帝全线贯通京杭大运河以后,无锡古运河就发挥了交通上的重要作用,成为南北运输的大动脉。这些无锡风俗画作所描述的就是无锡古运河在明清时期漕运高峰时的盛况。当时它同湖南长沙、江西九江、安徽芜湖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1888年,清政府实施“南漕北移”的措施时,就把无锡作为南方一些省县漕米的起运点。当时,各省县常年派人住在无锡,采办漕粮。据史料记载,当时无锡的仓储大米每年都达到130万石以上,从而粮食业成为无锡的百业之冠。无锡米市的兴旺同时带动无锡各行各业的繁荣,据说当时运河沿岸人来人往,商铺林立,各地客商也纷纷云集于此,洽谈生意,贸易交流,使无锡真正成为“商贾云集,船乘不绝”之地。
由于运河交通运输的方便,当时无锡运河边上的烧窑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到清代,这里的砖瓦窑有一百多处,砖瓦通过运河运往全国各地。时代的变迁,现在这些砖瓦窑虽已不在生产,但是,从这些残留的窑包遗址,我们依稀可以想见它当年的繁荣。
[编辑本段]监巡便道
古运河交通的便利也给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更为浪漫的巡游方式,据说康熙、乾隆几下江南都曾在无锡逗留,位于无锡古运河中的黄埠墩,由于周围水面宽阔,就成为他们换乘小船去惠山游玩的驿站,两位皇帝曾多次在此留下墨宝,由于时间的流失,墨宝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仅是故事和传说了。其实,说起黄埠墩的名气,并不完全因为它曾是皇帝的换船驿站,而是因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历史上文天祥曾两次经运河在无锡停留,后一次被元军俘虏,就被扣押在黄埠墩, 运河两岸的老百姓听说后,纷纷点香洒泪跪送,文天祥感慨万分,在此留下了“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这首悲壮凄凉的的诗句。我们现在在黄埠墩所看到的这个建筑叫《正气楼》,是无锡百姓为纪念历史上这位民族英雄所建造的。
与黄埠墩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运河小岛,叫西水墩,西水墩有内外两个戏台。据说,这两个戏台是无锡百姓为纪念历史上的两个县令所建造的。一位是明朝的抗倭领袖王其勤,另外一位是清朝率领民众消除水患的刘五纬。这两位县令都曾在西水墩上为百姓立下公德,现在这些故事在无锡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贯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流经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
·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吴王夫差为伐齐开凿邗沟
·1400年前,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
·1292年,元世祖完成了京杭运河全线贯通
·无锡古运河段,旧时直线穿越无锡城
·1958年从下甸桥至老鸦浜开凿新河道
·1976年从老鸦浜到黄埠墩一段开凿新河道
·1983年新河道全部通航
·无锡五牧-望亭段 长40公里
·无锡双河尖-下甸桥段 长12.4公里
·精华区吴桥-人民桥-清名桥 长约6公里
·无锡古运河精华区北段,河面开阔,三里桥一带,米市尚存
·无锡古运河精华区南段,保留着古色古香的临水民居,水乡风情。
古代运河联结长江和淮河。春秋时期吴 王 夫差于公元前486 ~前 484 年开凿。南起邗城(今扬州)以南的长江,北经樊梁湖(今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东汉时期向西改道取直,由樊梁湖直接向北,经津湖、白马湖,北入淮。东晋永和年间,南段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从今仪征引水。隋大业元年( 605 ),炀帝开挖通济渠时,又开邗沟,自山阳至江都入扬子江,沟通江、淮,成为隋代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杭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中国奇观,已有2500多年历史。横贯于无锡市的古运河段以吴桥经西水墩、南门至清名桥这长约6公里的河段最具江南水乡风情。清名桥位于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会处,是古运河无锡段的最佳景点。
提醒:每逢双休日、节假日的上午8:30,下午1:00,在锡山码头有定班船游览古运河,时间1小时15分钟,票价每位10元。无锡市区公交201路可达清名桥。
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它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四十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无锡古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末,三千年前,周太王长子泰泊在梅里建勾吴国,为了灌溉和排洪的需要,就率领民众开凿了伯渎河。历史上吴王阖闾功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这条河。可见这条河当时不仅是在交通和农业灌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军事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条河不仅是无锡最早的人工河,应该说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了。现在无锡人叫伯渎河,也叫伯渎港,经梅村可到常熟。如今,这条河虽然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重要作用,但悠悠河水,凝聚了无锡三千年风风雨雨的历史,交织着水乡河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
[编辑本段]傍河而居
从有运河开始,无锡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江南运河水乡文化。现在在无锡能够一览这种江南江南水乡生活画的最佳角度,应该是在无锡的清明桥。清明桥两岸的水弄堂是无锡最具特色的水乡风景。两边民居高低错落,码头石埠错落有致,白天人家临窗面水,夜晚船家橹声 灯影后门洗汰下船,前门逛街上桥,好一幅“人家尽枕河”的民俗风情画。现在虽然有的房屋已经破旧,墙壁班驳,但仍有许多人面对着这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桨声惊梦的水弄堂流连忘返。
横跨在水弄堂上的清明桥是无锡古运河上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无锡人的心目中,清明桥在历史上的繁荣就象那幅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一样,是古老运河历史的符号、繁荣的象征、文化的缩影。在清明桥下生活的运河人家安逸、自足,这也许就是悠悠古运河带给他们的那种自信与满足吧。他们在极普通的生活中回味着过去,感受着现在。清明桥是一个窗口,是体味运河千百年文化遗存的窗口。
[编辑本段]交通命脉
公元613年,隋炀帝全线贯通京杭大运河以后,无锡古运河就发挥了交通上的重要作用,成为南北运输的大动脉。这些无锡风俗画作所描述的就是无锡古运河在明清时期漕运高峰时的盛况。当时它同湖南长沙、江西九江、安徽芜湖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1888年,清政府实施“南漕北移”的措施时,就把无锡作为南方一些省县漕米的起运点。当时,各省县常年派人住在无锡,采办漕粮。据史料记载,当时无锡的仓储大米每年都达到130万石以上,从而粮食业成为无锡的百业之冠。无锡米市的兴旺同时带动无锡各行各业的繁荣,据说当时运河沿岸人来人往,商铺林立,各地客商也纷纷云集于此,洽谈生意,贸易交流,使无锡真正成为“商贾云集,船乘不绝”之地。
由于运河交通运输的方便,当时无锡运河边上的烧窑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到清代,这里的砖瓦窑有一百多处,砖瓦通过运河运往全国各地。时代的变迁,现在这些砖瓦窑虽已不在生产,但是,从这些残留的窑包遗址,我们依稀可以想见它当年的繁荣。
[编辑本段]监巡便道
古运河交通的便利也给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更为浪漫的巡游方式,据说康熙、乾隆几下江南都曾在无锡逗留,位于无锡古运河中的黄埠墩,由于周围水面宽阔,就成为他们换乘小船去惠山游玩的驿站,两位皇帝曾多次在此留下墨宝,由于时间的流失,墨宝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仅是故事和传说了。其实,说起黄埠墩的名气,并不完全因为它曾是皇帝的换船驿站,而是因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历史上文天祥曾两次经运河在无锡停留,后一次被元军俘虏,就被扣押在黄埠墩, 运河两岸的老百姓听说后,纷纷点香洒泪跪送,文天祥感慨万分,在此留下了“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这首悲壮凄凉的的诗句。我们现在在黄埠墩所看到的这个建筑叫《正气楼》,是无锡百姓为纪念历史上这位民族英雄所建造的。
与黄埠墩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运河小岛,叫西水墩,西水墩有内外两个戏台。据说,这两个戏台是无锡百姓为纪念历史上的两个县令所建造的。一位是明朝的抗倭领袖王其勤,另外一位是清朝率领民众消除水患的刘五纬。这两位县令都曾在西水墩上为百姓立下公德,现在这些故事在无锡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