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读三国,曹操是一个怎么也抹不黑的绝世枭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乱世三国,是中国人记忆中最精彩的英雄时代。一时间风云际会,涌现出数量如此之多的智谋或勇武之士,令人有眼花缭乱之感。如果把他们各自放进别的时代里,也许都会很快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但与这么多水平相近的敌手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英雄们难免会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哀。
从早期的袁绍到后来的刘备、孙权,曹操面对的全都是不容忽视的强大敌手,他的胜利之路也绝非一帆风顺,许多时候如果对手再高明一些,或者他的运气再差一些,可能就不是后来三分天下的结局。能在这个群雄混战的乱世里生存下来的人,除了必须拥有过人的才干外,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应对各种变化和挫折的心理准备,能胜能败,百折不回,才有机会争夺天下。曹操从起兵到坐拥北方,其间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挫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屡次绝处逢生,重整旗鼓,才有了后来的辉煌。
曹操最成功的一步棋就是迎来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迅速培养起自己的声望和势力。但曹操决不是只会假借虎威的狐狸,他是一条潜藏在深渊之底的蛟龙,等待着风云突变的时机,时刻准备着一飞冲天。他是个很明智的人,在看到进军江南的不易之后,他没有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转回头经营北方,把未竟的事业留给了继承者。能在晚年还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单凭这一点曹操就已经可以立足于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政治家之列。
关于曹操的出世,史书上并没有留下神异的传说。有许多开国皇帝都喜欢给自己的身世涂抹上一些“天命所归”、“真龙出世”的色彩,但曹操却不同。以他比较务实的性格,大概不重视这些怪力乱神,更在乎的还是别人对他后天能力的评价。曹操出生在东汉末年,当时社会上活动着很多名士,他们很有自己的思想,喜欢清谈,行为风雅,特立独行,对社会舆论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有一个名叫许劭(字子将)的人,很喜欢评价别人的能力和品行。他每个月都要和自己的堂兄许靖共同挑一个人物来评论,当时称为“月旦评”。有一次他们说到曹操,许子将下了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年轻的曹操听了非常开心。后来这个“乱世奸雄”的定义一直陪伴了曹操将近两千年,直到今天,一提到“奸雄”两个字,许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到曹操。
从后来曹操的事迹来看,他确实非常聪明机警,做事不拘一格,行为举止也常常不符合传统的思想规范。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少年曹操事迹的传奇,比如《世说新语》里有一个故事说到年轻的曹操和袁绍都很喜欢胡闹,有一次看到别人家在娶亲,就想出了抢新娘的恶作剧。结果半路上被人发现,许多人追赶过来,曹操和袁绍慌忙逃窜,结果袁绍一不留神掉进了大坑里,无论如何也爬不出来。于是曹操站在坑边大喊:“抢新娘的毛贼在这里!”袁绍一着急,自己奋力从坑里跳出来,两人这才脱险。从这里能充分看出曹操的机智要胜出袁绍一筹,假如这个故事属实,官渡之战的结果大概从那时起就已经注定了。
当时并不是只有许子将一个人看出了曹操的潜力,素来很有知人之明的太尉桥玄看到曹操后也很惊奇,对他说:“如今正是乱世,非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平定天下。莫非这个人就是你吗?”曹操本来就很有决心和能力,又有了这些人的鼓励,从此就更加相信自己是个能够做大事、成大业的人,人生志向也更加远大而坚定了。
初露锋芒的年轻官员。虽然有了时人的高度评价,但曹操还需要以实际行动来证实他的能力。东汉灵帝熹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刚一登上政界,就以出色的表现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当时曹操被举为孝廉,随后出任洛阳北部尉一职,洛阳是东汉的首都,城里皇亲国戚汇聚,几乎人人都有后台势力,一般的官员都难免束手束脚,不知所措。但初出茅庐的曹操却毫无忌惮,一上任就让人做了十几根五色大棒悬挂在衙门两侧,声明如果有人敢触犯法律禁令,立即棒杀勿论。当时有个皇帝很宠幸的宦官名叫蹇硕,他的叔父违禁夜行,撞在曹操手里,曹操立即下令处死,这一下震动了京城,从此首都风气肃然一变,再没有人敢违禁行事。
到了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以骑都尉之职参与镇压,结果大获全胜,受命担任济南相。济南国本是个法纪混乱的地方,管辖的十几个县风气极坏,贪污徇私一类的事情屡见不鲜,却从来没有人过问。曹操上任之后,又拿出当年在洛阳时的作风和手段,一下奏免了八名县级主管,结果又在当地掀起了一场风暴,贪官污吏们闻风丧胆,纷纷逃到其他郡县,当地风气立即大为好转。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扭转不了整个时代的风气,曹操也知道自己这些年来的行为触动了太多利益集团,如果再在政界里待下去,在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下,恐怕总有一天会为自己招来祸患。于是他干脆告病回家,在家乡建设田园,修葺房舍,春夏读书,秋冬游猎,倒也过得清闲自在。
三国时代的许多风云人物都有隐居的经历,但隐居绝不是他们的目的和归宿,只是一种休养生息、更有效地洞察世事的手段。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就会从隐居的山野茅舍间走出来,走进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三国演义》里隐居在南阳卧龙岗草庐中的诸葛亮是这样,此时的曹操也是这样。
中平五年,由于有镇压黄巾起义时的军功作基础,三十三岁的曹操被汉灵帝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第二年董卓之乱爆发,天下大乱,属于曹操的时代从此来临。刚开始时,董卓看重曹操的名声和能力,还想要和他合作,但曹操已经看出凭董卓的人品和能力绝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改名换姓,逃回家乡。在回家的路上,曹操因为误会而杀死了吕伯奢一家人,这段故事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已经广为流传。正是在这时,曹操说出了著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言语中流露出的冷静与狠辣使他身边的人感到毛骨悚然。在即将开始人生大业的前夕发生了这样一段插曲,似乎已经预示了曹操一生的功业都要在一种独特的方式下完成。
英雄时代的开端。回到家乡后,曹操变卖家产,招兵买马,很快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队伍,当地许多有志向的年轻人都跑来投奔他,还有不少曹操的亲属,像后来成为魏国著名将领的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等都在其中。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杀死董卓,随后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又杀死王允,迫使吕布出走,从此天下大乱。各州郡牧守们割据地盘,相互攻伐,一个属于英雄的乱世揭开了帷幕。
寻找一片立足之地。虽然乱世是属于英雄的时代,但想要在群雄蜂起的形势下获得一片立足之地并不容易。每路诸侯都拥有自己的优势,有的占据有利地形,有的兵强马壮,有的财力充足,有的出身名门,谁都在想方设法消灭别人,扩大自己的势力,这种竞争到了最后就变成了对领导者们综合素质的考验。
刚开始时,曹操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占领的地区也有限。但他富有远见卓识,善于把握机会,终于逐渐消灭了一个个势力,最后终于使中国北方成为自己的战略根据地。
同是在初平三年,青州的黄巾起义军攻进兖州,刺史刘岱被杀。鲍信把曹操迎来做了兖州牧,一起攻打黄巾军。在起初的战斗中,鲍信不幸战死,而曹军士兵刚来到兖州,对当地也有些生疏。为了扭转局面,曹操亲自巡视军队,明令赏罚,让军队风气为之一变。后来曹军连战连捷,一路追黄巾军直到济北,终于迫使他们投降。这年冬天,曹操的军队里接收了三十万归降的黄巾军,其中精锐的力量被编成一支部队,就是著名的青州兵。
三年以后,曹操遇上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当时汉献帝回到洛阳,但经过董卓之乱后,昔日繁华的国都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到处断垣残壁,荆棘丛生,大臣们衣食无着,根本无法维持生计。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看到了迎奉天子将会带来的好处,纷纷向自己所跟随的领袖提出了行动计划。
袁绍和曹操都听到了这种意见,但袁绍很不以为然,对部下的建议置之不理,而曹操听了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以后却迅速行动,于当年八月亲自到洛阳去见汉献帝。献帝正处在极其窘迫的境地,曹操很顺利地就把他接到了许昌,从此之后就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常借献帝的中央权威向各方势力发号施令。
这为曹操在政治上赢得了优势,但操纵天子的行为却也常使他被人指斥为窃国奸贼。不过曹操本人并不在乎这些言论,许多年后,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当时的情况也确实是这样,如果不是因为曹操在名义上保证了献帝的权威,多少挽回和维持了一些秩序,东汉末年的中国将会是一种更加混乱的状况。
看到曹操迎奉献帝带来的好处后,袁绍这才后悔起来。他回忆起当年和曹操共同起兵时的往事,愤怒地说:“要不是因为我,他曹操早不知道已经死过几回了!”但不论他如何不情愿,曹操的力量终究是慢慢强大起来了。几年之间,曹操先后消灭了袁术、陶谦、吕布等势力,到了公元200年,他在北方已经成为仅次于袁绍的一支力量。一山难容二虎,这两位曾经交往多年的乱世豪杰终于要展开生死决战了。
官渡之战·统一北方。虽然此时的中国北方是袁曹两大势力并立,但袁绍的实力要远远强于曹操,他占据了幽、并、青、冀四州地界,而曹操拥有的只有豫、兖二州。官渡之战开始时,袁绍统帅十万大军,战马万匹,而曹操只有两万兵力。当时徐州还有刘备的势力,他和袁绍联合,对曹操造成了很大威胁。为了避免两面受敌,曹操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先向东攻打徐州,消灭了刘备部,然后才转而进军官渡。
在攻打刘备之前,许多人都担心袁绍会趁曹军后方空虚之机来攻打许都,但曹操很熟悉袁绍的个性,知道这个人优柔寡断,很不善于决策行动,于是趁刘备在徐州立足尚未稳之机迅速突破,迫使其远走投奔袁绍。
官渡之战开始时,袁绍首先派大将颜良包围了白马。曹操采取谋士荀彧的计策,做出要袭击敌后的架势,将袁绍军调开后,自己率军出击白马,杀死颜良。等到袁绍闻讯追来时,曹操又沿途放置辎重,吸引袁绍军抢夺,趁着他们阵型混乱的机会突然冲出来,又杀死了另一名袁军大将文丑。
颜良和文丑先后被杀,让袁绍军震动不小。这一战后曹军屯驻官渡,与袁军进入相持阶段。到了八月,袁绍军逼近官渡,军营连结数十里,给曹军造成很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曹操采取防御战术,但由于粮食储备不足,处境越来越艰难。曹操也曾经想要退兵,但受到荀彧劝阻,决定还是留下来寻找新的战机。
到了十月,这个机会终于来了。袁绍军大将淳于琼押送大量粮草,囤积在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谋士沮授劝袁绍增加乌巢的守备兵力,另一名谋士许攸也劝袁绍趁曹军后方空虚之时攻打许昌,但袁绍都不听从。许攸失望之余去投奔曹操,向他说明乌巢守备空虚的情况,曹操立即决定亲自率领五千精兵连夜前去偷袭,同时命令曹洪和荀彧坚守大营。
曹操率军到达乌巢以后四面放火。袁军看守粮草的大将淳于琼是个爱喝酒的人,他当晚喝得醉醺醺的,根本没料到曹操会来这一手,只好仓皇抵抗。袁绍接到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觉得曹操一定带了不少人马去乌巢,大营的兵力一定不足,因而只派了很少的援军去帮助淳于琼,而错误地命令全军攻打曹军的阵地。结果曹军根本不去防备援军,集中力量攻打淳于琼,淳于琼抵挡不住,死在乱军之中。而这时曹军大营拼死抵抗,袁绍大军进攻迟迟不能得手,而乌巢失守的消息却很快传来,在这决战的关键时刻,袁军的士兵顿时失去了斗志,开始四散溃逃。曹操抓住时机迅速指挥军队转入反攻,袁军兵败如山倒,被杀的有七万多人,其余大多被俘虏或逃散,袁绍最后只带了七百多骑兵逃回河北老家。
官渡之战,曹操的兵力不过一万多人,粮草匮乏,却在绝境中坚守不退,主动创造战机,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十倍的袁绍,显示出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当时曹操的处境非常紧张,他手下有不少人都在和袁绍秘密商谈投降,曹操战胜袁绍后,来往的书信都被缴获。将领们要求把那些人都抓起来,曹操却说:“当时连我尚且不能自保,又何况这些人呢!”命人将书信一把火烧掉了。
官渡之战后,河北的局势已经基本被曹操控制,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谭都是没有什么抱负的人,远远不能和他们的父亲相比,他们没有能力抵挡曹操,相互又发生了内讧,袁谭被杀,袁尚逃往辽东。
整个华北地区虽然已经被平定了,但是曹操却还没有彻底放心。当时中国的东北生活着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乌桓,他们的首领蹋顿野心勃勃,收留了袁尚等人,不断地骚扰边境,杀掠人民。曹操为了解除边患,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决心带领精锐部队跨越塞北,进攻乌桓。曹操出兵的时间在五月份,那时快到夏季,雨水很多,道路泥泞,无法行走。曹操听从当地人田畴的建议,绕道走荒无人烟的小路,从今天河北的喜峰口长城一带翻过山岭,直指乌桓的老巢柳城。蹋顿根本没想到曹操的军队来得这么快,只得和袁尚等人调集军队来迎战。蹋顿的士兵虽然多,但训练很差,事先完全没有准备;而曹操的军队都是精锐,经历过和袁绍的大战,这次跋涉万里,深入敌境,更是抱定了必死的决心,那些平时以剽掠为生的乌合之众又怎么会是他们的对手。曹操把军队布置在山上,乘蹋顿还没有把阵型整顿好,派大将张辽带着骑兵直冲而下,喊声震天,蹋顿猝不及防,队伍一下子被冲得七零八落,他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乌桓的二十多万民众都愿意归降曹操。袁尚等人见大势已去,连夜继续逃亡,投奔割据辽东的公孙康等人。曹操手下的将领都建议追击,但曹操不同意,他说:“如果我紧追不舍,公孙康就会和袁尚他们联合起来抵抗我;如果我放弃追击,日子一长,公孙康就会不信任袁尚而把他杀了。”下令班师。果然没过多久,辽东就派人送来了袁尚等人的头颅,诸将不得不佩服曹操过人的见识。
在班师的时候,曹操经过面临渤海湾的碣石山,想到经过多年的征战,整个北方终于完全平定,不由得感慨万千,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篇《观沧海》。
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复了东汉久已不行的丞相制度,自己担任丞相,掌握了全部的军政大权。他还在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著名的铜雀台。官渡之战后的七八年时间,是曹操事业上的巅峰时期。这个时期,南方尚有荆州的刘表、刘备,江东的孙权,四川的刘璋这几股割据势力。他雄心勃勃,要打过长江,完成统一中国的宏愿。可是谁又能想到,仅仅半年以后,他就和袁绍一样,被弱小的对手击败,而使宏愿成为泡影。
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大起马步三军,开始为统一中国而南征。南征的第一个对象是荆州的刘表。刘表在南方所有这些军阀中,兵马最多,势力最强,但刘表自己却是个老弱的文人,在乱世中无心进取,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盘。他听到曹操大军离开许都的消息以后,就一病不起,八月中就死了。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多病,次子年幼,最后由他妻子蔡氏主持局面,立幼子为主,带着荆州的七万多士兵向曹操投降。曹操的军士都是北方人,刚到南方,不习惯在船上作战,这次整个荆州不战而降,一下子得到这么多战船水手,令曹操大喜过望,就命令降将蔡瑁、张允等人训练水军。
曹操的另一个老对手刘备,本来寄居在属于刘表势力范围的新野县。曹操大军南下,刘备仓皇撤退,在当阳县长坂坡附近被曹军的骑兵追上,打得溃不成军,除了关羽的水军还算完整外,身边只有几千人跟着他逃跑。他本来打算向南一直逃到荆州南部,进入广东,但这时候,东吴政权已经知道曹操大军的兵锋要指向江南,急忙派谋士鲁肃来找刘备,劝说他联合起来一道抵抗曹操。半路上刘备遇到了鲁肃,听从了他的建议,派诸葛亮前往东吴一起参加军事会议。
当时,曹操已经占领了长江中游,顺流而下就可以到达东吴,兵力有三十多万,战船、粮草都很充足;而孙刘联军一共才五六万人,强弱对比十分悬殊。但曹操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没有经过水战的训练,上船以后容易晕船,站都站不稳,怎么能打仗呢。士兵们千里迢迢从中原开赴江南,为追击刘备的军队,骑兵一天要赶几百里路,已经精疲力尽。投降的刘表旧部士卒,又大多不愿意为曹操卖命。而且秋冬之际已经来临,士兵缺少棉衣,瘟疫流行,非战斗减员大大增加。因此数量虽多,却远不如孙刘联军来得精悍。但是曹操当时却满以为自己人多势众,即将大功告成,所以并不在意对手的举动,有时候还坐船在大江上饮酒赋诗,等待对岸陆续来投降的人。
但是他的对手却远比他想象的高明。两军刚刚在湖北赤壁山附近交锋了一下,曹操就吃了亏,不得不放弃到南岸扎营的计划,退到乌林的江北。这时东吴的统帅周瑜设反间计,使曹操怀疑蔡瑁等荆州降将要做内应,而把他们误杀。周瑜又命部将黄盖假装投降,带着小船装满引火之物,乘起东南风之时,接近曹军水寨放火,曹操的战船躲避不灵,被烧掉很多,大火又蔓延到岸上,乌林附近的北岸营寨大片起火。周瑜催动大军趁机发动进攻。曹操从华容道逃回江陵,他看到自己的精锐主力已经被击溃,知道再打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不得不下令烧掉所有战船和营寨,全军撤回北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一战后,曹操认识到自己的实力还远不足以平定南方,而刘备和孙权也松了口气,各自开始扩大地盘,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从这时开始才算大致定型。曹操回到邺城后,采取了很多措施恢复元气,发展生产,发布《求贤令》,规定“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方针,招揽了很多士人在自己周围,北方的局面才稳定下来。然而这时,关中却传来了马超、韩遂起兵造反的消息。
关中之战。马超、韩遂等人为什么会造反呢?原来,在这之前,建安十五年,曹操为消灭盘踞在汉中一带的军阀张鲁的势力,曾派钟繇、夏侯渊等率军经过关中,引起了马超、韩遂等怀疑,担心这样的命运不久以后也会落到自己的身上,所以索性先下手为强,派兵占据潼关,与曹操为敌。关中位于中原的背后,如果关中不平定,则曹操统治的中心地带将永无宁日。于是他决定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马超、韩遂。
马超把大部分军队都驻扎在潼关,以为这样就可以扼制住曹军前进的要道,但是曹操却命令大将徐晃悄悄北上,绕开潼关,从蒲坂津渡过黄河,建立营垒。而马超的大军却因为曹操大军的正面压力,无法分兵击退徐晃的过河之军。曹操见徐晃得手,迅速率大军北上,随后过河,顺利进入了关中平原,与马超军队夹渭水对峙。在关中平原上,西凉的骑兵和长矛十分厉害,曹操只能依靠堡垒和栅栏步步为营以求前进。曹军多次强渡渭水,都因为关中沙土松散,过河后不能马上筑成营垒,而被马超的骑兵赶回北岸。这时将届九月,忽然天赐寒流,曹操抓住机会,派兵偷渡过河,用水浇土,一夜之间筑起了坚固的冰垒,马超徒呼奈何。曹军终于在渭河南岸扎下了根。
曹操渡过渭水后,仍然保持坚守不出的姿态,任凭马超挑战,不予理睬。马超本来打算率部撤往西凉的,见曹操总是处于守势,以为曹军怯战,所以不但没有撤军,反而把各地的部队又陆续调来很多。曹操听了以后不禁大喜,他对部将说:“这次如果让他们逃回去,以后就难以收拾了;不如让他们都集中起来,这样一次解决,以后就省事许多。”一面他暗中行反间计,劝说韩遂不要帮助马超,一面约马超决战。等到决战的那一天,曹军和马超的军队混战在一起,双方不分胜负,而韩遂却没有尽力帮助马超。曹操看得一清二楚,下令派精锐的骑兵对马超的两翼进行夹击,将其一举击溃。马超、韩遂不得不逃回凉州。曹操进军攻克长安西北的屏障安定郡,整个关中地区遂告平定。
再战孙刘。曹操平定关中后,建安十八年,他的江南梦又开始膨胀起来,决心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平定孙权的势力。这一次,北方已无后患,南征的兵力也比上次充足,达到四十万之众,起初进行得很顺利,一直打到安徽的长江边上。孙权的据点大部分被摧毁,只剩下巢县一带尚在控制中,于是孙权亲率大军七万,前进到濡须口与曹操对峙。双方在那里僵持了一个多月,曹操暗中观察孙权的阵营,始终衣甲鲜明,旌旗猎猎,士气高昂,竟找不到一丝破绽。曹操知道,这辈子他东征西讨,没有遇上过几个对手,只有江东的孙权,让他屡次受挫。他想起第一次南征刘表的时候,刘表父子坐拥七万大军,松松垮垮,不战而降,相比起眼前的对手,不啻是天壤之别啊。他不禁感慨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一年,曹操已经五十八岁了,岁月催人老,已经再也见不到当年临江赋诗的豪情了,遂下令班师回朝。这一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从此以后,直到去世,他再也没有踏上江南的土地。
东吴的这一头大家相安无事了,西边的刘备也是乱世枭雄,正在积极扩张势力,准备将来进攻中原,重新恢复汉家的光荣。刘备的才能和手下的兵力丝毫不弱于孙权,这使得曹操头痛不已。建安二十年,曹操看到刘备已经夺取了四川刘璋的土地,将来一定会进兵汉中作为攻取长安的基地,而汉中的军阀张鲁又是个只知道贪财的无能之辈,因此决定先下手为强,抢先一步发兵汉中。这次出兵非常轻松,只花了四个月,张鲁就开城投降了。曹操留下夏侯渊等人驻守汉中,带着主力返回长安。
哪知曹操前脚刚走,刘备后脚就跟了进来,兵分两路向夏侯渊进攻。曹操只好派曹洪等人率军返回汉中。曹洪顺利地击败了马超、张飞率领的一路蜀军,但是夏侯渊却中了另一路蜀军的计谋,把自己的大半兵力派去增援张郃。刘备命黄忠等人乘夏侯渊正在修理鹿角、疏于防备的时候,突然从山上冲下来,将其砍杀,一举攻克了汉中的门户阳平关。曹操看到大将被杀,不得不亲自回到汉中指挥作战。刘备此时士气正旺,虽然双方各有胜负,但曹操年事已高,无心恋战,赵云等人又偷袭曹军粮道,烧掉了万余斤粮草。曹操觉得支持下去已经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决定放弃汉中,带着七八万百姓缓缓撤回长安。汉中之战,这位英雄亲自指挥的最后一场大战,就这样黯然落幕了。从此以后,在生命的最后半年里,他再未踏上过战场。
英雄迟暮。建安二十四年秋天,曹操拖着疲惫之躯从汉中返回长安。刘备虽然没有追赶,但他手下的大将关羽却在荆州向曹操的领地樊城发动了进攻。
关羽的智勇双全是很有名的,曹操派去增援樊城的七支军队浩浩荡荡而来,关羽却看准了他们扎营的地方地势低洼,乘大雨的时候决堤放水,把那七路兵马都淹没在大水中,生擒了曹军的主将于禁。他又趁势进兵,围住樊城,一时整个关中被关羽的威名所震动。可是关羽虽然很厉害,但还是没有曹操聪明,他没想到曹操自己不直接出兵来抵抗进攻,却暗中联结东吴,叫孙权抄关羽的后路。东吴很早就想夺取荆州,这时关羽的精兵都北上攻打曹操去了,荆州只留着少数的老弱士卒。东吴的大将吕蒙采用偷袭的办法,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荆州。而这时死守樊城的曹军得知这个消息,士气越发高涨。关羽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士兵们都无心作战,散去大半,他自己也在麦城被东吴的伏兵捉获斩首。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加封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却写了一封信给曹操,劝他早点废掉汉献帝自己当皇帝。曹操接到书信后,遍示群臣,说道:“孙权小儿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大家趁机一起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却始终不愿意,他回答说:“如果天命真的眷顾我们曹氏,那我就当周文王吧。”意思是想让自己的儿子称帝。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死在洛阳。同年十月,曹丕正式废掉汉献帝,改国号为魏,是为魏文帝,他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有人说曹操死后,为了防止别人盗墓,立了七十二座疑冢。实际上,他是一个很开明节俭的人,不可能花费那样大的财力去做这些事情。但曹操的墓地在哪,至今仍是一个谜~
从早期的袁绍到后来的刘备、孙权,曹操面对的全都是不容忽视的强大敌手,他的胜利之路也绝非一帆风顺,许多时候如果对手再高明一些,或者他的运气再差一些,可能就不是后来三分天下的结局。能在这个群雄混战的乱世里生存下来的人,除了必须拥有过人的才干外,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应对各种变化和挫折的心理准备,能胜能败,百折不回,才有机会争夺天下。曹操从起兵到坐拥北方,其间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挫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屡次绝处逢生,重整旗鼓,才有了后来的辉煌。
曹操最成功的一步棋就是迎来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迅速培养起自己的声望和势力。但曹操决不是只会假借虎威的狐狸,他是一条潜藏在深渊之底的蛟龙,等待着风云突变的时机,时刻准备着一飞冲天。他是个很明智的人,在看到进军江南的不易之后,他没有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转回头经营北方,把未竟的事业留给了继承者。能在晚年还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单凭这一点曹操就已经可以立足于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政治家之列。
关于曹操的出世,史书上并没有留下神异的传说。有许多开国皇帝都喜欢给自己的身世涂抹上一些“天命所归”、“真龙出世”的色彩,但曹操却不同。以他比较务实的性格,大概不重视这些怪力乱神,更在乎的还是别人对他后天能力的评价。曹操出生在东汉末年,当时社会上活动着很多名士,他们很有自己的思想,喜欢清谈,行为风雅,特立独行,对社会舆论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有一个名叫许劭(字子将)的人,很喜欢评价别人的能力和品行。他每个月都要和自己的堂兄许靖共同挑一个人物来评论,当时称为“月旦评”。有一次他们说到曹操,许子将下了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年轻的曹操听了非常开心。后来这个“乱世奸雄”的定义一直陪伴了曹操将近两千年,直到今天,一提到“奸雄”两个字,许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到曹操。
从后来曹操的事迹来看,他确实非常聪明机警,做事不拘一格,行为举止也常常不符合传统的思想规范。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少年曹操事迹的传奇,比如《世说新语》里有一个故事说到年轻的曹操和袁绍都很喜欢胡闹,有一次看到别人家在娶亲,就想出了抢新娘的恶作剧。结果半路上被人发现,许多人追赶过来,曹操和袁绍慌忙逃窜,结果袁绍一不留神掉进了大坑里,无论如何也爬不出来。于是曹操站在坑边大喊:“抢新娘的毛贼在这里!”袁绍一着急,自己奋力从坑里跳出来,两人这才脱险。从这里能充分看出曹操的机智要胜出袁绍一筹,假如这个故事属实,官渡之战的结果大概从那时起就已经注定了。
当时并不是只有许子将一个人看出了曹操的潜力,素来很有知人之明的太尉桥玄看到曹操后也很惊奇,对他说:“如今正是乱世,非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平定天下。莫非这个人就是你吗?”曹操本来就很有决心和能力,又有了这些人的鼓励,从此就更加相信自己是个能够做大事、成大业的人,人生志向也更加远大而坚定了。
初露锋芒的年轻官员。虽然有了时人的高度评价,但曹操还需要以实际行动来证实他的能力。东汉灵帝熹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刚一登上政界,就以出色的表现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当时曹操被举为孝廉,随后出任洛阳北部尉一职,洛阳是东汉的首都,城里皇亲国戚汇聚,几乎人人都有后台势力,一般的官员都难免束手束脚,不知所措。但初出茅庐的曹操却毫无忌惮,一上任就让人做了十几根五色大棒悬挂在衙门两侧,声明如果有人敢触犯法律禁令,立即棒杀勿论。当时有个皇帝很宠幸的宦官名叫蹇硕,他的叔父违禁夜行,撞在曹操手里,曹操立即下令处死,这一下震动了京城,从此首都风气肃然一变,再没有人敢违禁行事。
到了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以骑都尉之职参与镇压,结果大获全胜,受命担任济南相。济南国本是个法纪混乱的地方,管辖的十几个县风气极坏,贪污徇私一类的事情屡见不鲜,却从来没有人过问。曹操上任之后,又拿出当年在洛阳时的作风和手段,一下奏免了八名县级主管,结果又在当地掀起了一场风暴,贪官污吏们闻风丧胆,纷纷逃到其他郡县,当地风气立即大为好转。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扭转不了整个时代的风气,曹操也知道自己这些年来的行为触动了太多利益集团,如果再在政界里待下去,在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下,恐怕总有一天会为自己招来祸患。于是他干脆告病回家,在家乡建设田园,修葺房舍,春夏读书,秋冬游猎,倒也过得清闲自在。
三国时代的许多风云人物都有隐居的经历,但隐居绝不是他们的目的和归宿,只是一种休养生息、更有效地洞察世事的手段。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就会从隐居的山野茅舍间走出来,走进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三国演义》里隐居在南阳卧龙岗草庐中的诸葛亮是这样,此时的曹操也是这样。
中平五年,由于有镇压黄巾起义时的军功作基础,三十三岁的曹操被汉灵帝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第二年董卓之乱爆发,天下大乱,属于曹操的时代从此来临。刚开始时,董卓看重曹操的名声和能力,还想要和他合作,但曹操已经看出凭董卓的人品和能力绝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改名换姓,逃回家乡。在回家的路上,曹操因为误会而杀死了吕伯奢一家人,这段故事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已经广为流传。正是在这时,曹操说出了著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言语中流露出的冷静与狠辣使他身边的人感到毛骨悚然。在即将开始人生大业的前夕发生了这样一段插曲,似乎已经预示了曹操一生的功业都要在一种独特的方式下完成。
英雄时代的开端。回到家乡后,曹操变卖家产,招兵买马,很快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队伍,当地许多有志向的年轻人都跑来投奔他,还有不少曹操的亲属,像后来成为魏国著名将领的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等都在其中。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杀死董卓,随后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又杀死王允,迫使吕布出走,从此天下大乱。各州郡牧守们割据地盘,相互攻伐,一个属于英雄的乱世揭开了帷幕。
寻找一片立足之地。虽然乱世是属于英雄的时代,但想要在群雄蜂起的形势下获得一片立足之地并不容易。每路诸侯都拥有自己的优势,有的占据有利地形,有的兵强马壮,有的财力充足,有的出身名门,谁都在想方设法消灭别人,扩大自己的势力,这种竞争到了最后就变成了对领导者们综合素质的考验。
刚开始时,曹操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占领的地区也有限。但他富有远见卓识,善于把握机会,终于逐渐消灭了一个个势力,最后终于使中国北方成为自己的战略根据地。
同是在初平三年,青州的黄巾起义军攻进兖州,刺史刘岱被杀。鲍信把曹操迎来做了兖州牧,一起攻打黄巾军。在起初的战斗中,鲍信不幸战死,而曹军士兵刚来到兖州,对当地也有些生疏。为了扭转局面,曹操亲自巡视军队,明令赏罚,让军队风气为之一变。后来曹军连战连捷,一路追黄巾军直到济北,终于迫使他们投降。这年冬天,曹操的军队里接收了三十万归降的黄巾军,其中精锐的力量被编成一支部队,就是著名的青州兵。
三年以后,曹操遇上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当时汉献帝回到洛阳,但经过董卓之乱后,昔日繁华的国都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到处断垣残壁,荆棘丛生,大臣们衣食无着,根本无法维持生计。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看到了迎奉天子将会带来的好处,纷纷向自己所跟随的领袖提出了行动计划。
袁绍和曹操都听到了这种意见,但袁绍很不以为然,对部下的建议置之不理,而曹操听了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以后却迅速行动,于当年八月亲自到洛阳去见汉献帝。献帝正处在极其窘迫的境地,曹操很顺利地就把他接到了许昌,从此之后就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常借献帝的中央权威向各方势力发号施令。
这为曹操在政治上赢得了优势,但操纵天子的行为却也常使他被人指斥为窃国奸贼。不过曹操本人并不在乎这些言论,许多年后,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当时的情况也确实是这样,如果不是因为曹操在名义上保证了献帝的权威,多少挽回和维持了一些秩序,东汉末年的中国将会是一种更加混乱的状况。
看到曹操迎奉献帝带来的好处后,袁绍这才后悔起来。他回忆起当年和曹操共同起兵时的往事,愤怒地说:“要不是因为我,他曹操早不知道已经死过几回了!”但不论他如何不情愿,曹操的力量终究是慢慢强大起来了。几年之间,曹操先后消灭了袁术、陶谦、吕布等势力,到了公元200年,他在北方已经成为仅次于袁绍的一支力量。一山难容二虎,这两位曾经交往多年的乱世豪杰终于要展开生死决战了。
官渡之战·统一北方。虽然此时的中国北方是袁曹两大势力并立,但袁绍的实力要远远强于曹操,他占据了幽、并、青、冀四州地界,而曹操拥有的只有豫、兖二州。官渡之战开始时,袁绍统帅十万大军,战马万匹,而曹操只有两万兵力。当时徐州还有刘备的势力,他和袁绍联合,对曹操造成了很大威胁。为了避免两面受敌,曹操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先向东攻打徐州,消灭了刘备部,然后才转而进军官渡。
在攻打刘备之前,许多人都担心袁绍会趁曹军后方空虚之机来攻打许都,但曹操很熟悉袁绍的个性,知道这个人优柔寡断,很不善于决策行动,于是趁刘备在徐州立足尚未稳之机迅速突破,迫使其远走投奔袁绍。
官渡之战开始时,袁绍首先派大将颜良包围了白马。曹操采取谋士荀彧的计策,做出要袭击敌后的架势,将袁绍军调开后,自己率军出击白马,杀死颜良。等到袁绍闻讯追来时,曹操又沿途放置辎重,吸引袁绍军抢夺,趁着他们阵型混乱的机会突然冲出来,又杀死了另一名袁军大将文丑。
颜良和文丑先后被杀,让袁绍军震动不小。这一战后曹军屯驻官渡,与袁军进入相持阶段。到了八月,袁绍军逼近官渡,军营连结数十里,给曹军造成很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曹操采取防御战术,但由于粮食储备不足,处境越来越艰难。曹操也曾经想要退兵,但受到荀彧劝阻,决定还是留下来寻找新的战机。
到了十月,这个机会终于来了。袁绍军大将淳于琼押送大量粮草,囤积在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谋士沮授劝袁绍增加乌巢的守备兵力,另一名谋士许攸也劝袁绍趁曹军后方空虚之时攻打许昌,但袁绍都不听从。许攸失望之余去投奔曹操,向他说明乌巢守备空虚的情况,曹操立即决定亲自率领五千精兵连夜前去偷袭,同时命令曹洪和荀彧坚守大营。
曹操率军到达乌巢以后四面放火。袁军看守粮草的大将淳于琼是个爱喝酒的人,他当晚喝得醉醺醺的,根本没料到曹操会来这一手,只好仓皇抵抗。袁绍接到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觉得曹操一定带了不少人马去乌巢,大营的兵力一定不足,因而只派了很少的援军去帮助淳于琼,而错误地命令全军攻打曹军的阵地。结果曹军根本不去防备援军,集中力量攻打淳于琼,淳于琼抵挡不住,死在乱军之中。而这时曹军大营拼死抵抗,袁绍大军进攻迟迟不能得手,而乌巢失守的消息却很快传来,在这决战的关键时刻,袁军的士兵顿时失去了斗志,开始四散溃逃。曹操抓住时机迅速指挥军队转入反攻,袁军兵败如山倒,被杀的有七万多人,其余大多被俘虏或逃散,袁绍最后只带了七百多骑兵逃回河北老家。
官渡之战,曹操的兵力不过一万多人,粮草匮乏,却在绝境中坚守不退,主动创造战机,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十倍的袁绍,显示出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当时曹操的处境非常紧张,他手下有不少人都在和袁绍秘密商谈投降,曹操战胜袁绍后,来往的书信都被缴获。将领们要求把那些人都抓起来,曹操却说:“当时连我尚且不能自保,又何况这些人呢!”命人将书信一把火烧掉了。
官渡之战后,河北的局势已经基本被曹操控制,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谭都是没有什么抱负的人,远远不能和他们的父亲相比,他们没有能力抵挡曹操,相互又发生了内讧,袁谭被杀,袁尚逃往辽东。
整个华北地区虽然已经被平定了,但是曹操却还没有彻底放心。当时中国的东北生活着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乌桓,他们的首领蹋顿野心勃勃,收留了袁尚等人,不断地骚扰边境,杀掠人民。曹操为了解除边患,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决心带领精锐部队跨越塞北,进攻乌桓。曹操出兵的时间在五月份,那时快到夏季,雨水很多,道路泥泞,无法行走。曹操听从当地人田畴的建议,绕道走荒无人烟的小路,从今天河北的喜峰口长城一带翻过山岭,直指乌桓的老巢柳城。蹋顿根本没想到曹操的军队来得这么快,只得和袁尚等人调集军队来迎战。蹋顿的士兵虽然多,但训练很差,事先完全没有准备;而曹操的军队都是精锐,经历过和袁绍的大战,这次跋涉万里,深入敌境,更是抱定了必死的决心,那些平时以剽掠为生的乌合之众又怎么会是他们的对手。曹操把军队布置在山上,乘蹋顿还没有把阵型整顿好,派大将张辽带着骑兵直冲而下,喊声震天,蹋顿猝不及防,队伍一下子被冲得七零八落,他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乌桓的二十多万民众都愿意归降曹操。袁尚等人见大势已去,连夜继续逃亡,投奔割据辽东的公孙康等人。曹操手下的将领都建议追击,但曹操不同意,他说:“如果我紧追不舍,公孙康就会和袁尚他们联合起来抵抗我;如果我放弃追击,日子一长,公孙康就会不信任袁尚而把他杀了。”下令班师。果然没过多久,辽东就派人送来了袁尚等人的头颅,诸将不得不佩服曹操过人的见识。
在班师的时候,曹操经过面临渤海湾的碣石山,想到经过多年的征战,整个北方终于完全平定,不由得感慨万千,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篇《观沧海》。
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复了东汉久已不行的丞相制度,自己担任丞相,掌握了全部的军政大权。他还在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著名的铜雀台。官渡之战后的七八年时间,是曹操事业上的巅峰时期。这个时期,南方尚有荆州的刘表、刘备,江东的孙权,四川的刘璋这几股割据势力。他雄心勃勃,要打过长江,完成统一中国的宏愿。可是谁又能想到,仅仅半年以后,他就和袁绍一样,被弱小的对手击败,而使宏愿成为泡影。
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大起马步三军,开始为统一中国而南征。南征的第一个对象是荆州的刘表。刘表在南方所有这些军阀中,兵马最多,势力最强,但刘表自己却是个老弱的文人,在乱世中无心进取,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盘。他听到曹操大军离开许都的消息以后,就一病不起,八月中就死了。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多病,次子年幼,最后由他妻子蔡氏主持局面,立幼子为主,带着荆州的七万多士兵向曹操投降。曹操的军士都是北方人,刚到南方,不习惯在船上作战,这次整个荆州不战而降,一下子得到这么多战船水手,令曹操大喜过望,就命令降将蔡瑁、张允等人训练水军。
曹操的另一个老对手刘备,本来寄居在属于刘表势力范围的新野县。曹操大军南下,刘备仓皇撤退,在当阳县长坂坡附近被曹军的骑兵追上,打得溃不成军,除了关羽的水军还算完整外,身边只有几千人跟着他逃跑。他本来打算向南一直逃到荆州南部,进入广东,但这时候,东吴政权已经知道曹操大军的兵锋要指向江南,急忙派谋士鲁肃来找刘备,劝说他联合起来一道抵抗曹操。半路上刘备遇到了鲁肃,听从了他的建议,派诸葛亮前往东吴一起参加军事会议。
当时,曹操已经占领了长江中游,顺流而下就可以到达东吴,兵力有三十多万,战船、粮草都很充足;而孙刘联军一共才五六万人,强弱对比十分悬殊。但曹操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没有经过水战的训练,上船以后容易晕船,站都站不稳,怎么能打仗呢。士兵们千里迢迢从中原开赴江南,为追击刘备的军队,骑兵一天要赶几百里路,已经精疲力尽。投降的刘表旧部士卒,又大多不愿意为曹操卖命。而且秋冬之际已经来临,士兵缺少棉衣,瘟疫流行,非战斗减员大大增加。因此数量虽多,却远不如孙刘联军来得精悍。但是曹操当时却满以为自己人多势众,即将大功告成,所以并不在意对手的举动,有时候还坐船在大江上饮酒赋诗,等待对岸陆续来投降的人。
但是他的对手却远比他想象的高明。两军刚刚在湖北赤壁山附近交锋了一下,曹操就吃了亏,不得不放弃到南岸扎营的计划,退到乌林的江北。这时东吴的统帅周瑜设反间计,使曹操怀疑蔡瑁等荆州降将要做内应,而把他们误杀。周瑜又命部将黄盖假装投降,带着小船装满引火之物,乘起东南风之时,接近曹军水寨放火,曹操的战船躲避不灵,被烧掉很多,大火又蔓延到岸上,乌林附近的北岸营寨大片起火。周瑜催动大军趁机发动进攻。曹操从华容道逃回江陵,他看到自己的精锐主力已经被击溃,知道再打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不得不下令烧掉所有战船和营寨,全军撤回北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一战后,曹操认识到自己的实力还远不足以平定南方,而刘备和孙权也松了口气,各自开始扩大地盘,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从这时开始才算大致定型。曹操回到邺城后,采取了很多措施恢复元气,发展生产,发布《求贤令》,规定“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方针,招揽了很多士人在自己周围,北方的局面才稳定下来。然而这时,关中却传来了马超、韩遂起兵造反的消息。
关中之战。马超、韩遂等人为什么会造反呢?原来,在这之前,建安十五年,曹操为消灭盘踞在汉中一带的军阀张鲁的势力,曾派钟繇、夏侯渊等率军经过关中,引起了马超、韩遂等怀疑,担心这样的命运不久以后也会落到自己的身上,所以索性先下手为强,派兵占据潼关,与曹操为敌。关中位于中原的背后,如果关中不平定,则曹操统治的中心地带将永无宁日。于是他决定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马超、韩遂。
马超把大部分军队都驻扎在潼关,以为这样就可以扼制住曹军前进的要道,但是曹操却命令大将徐晃悄悄北上,绕开潼关,从蒲坂津渡过黄河,建立营垒。而马超的大军却因为曹操大军的正面压力,无法分兵击退徐晃的过河之军。曹操见徐晃得手,迅速率大军北上,随后过河,顺利进入了关中平原,与马超军队夹渭水对峙。在关中平原上,西凉的骑兵和长矛十分厉害,曹操只能依靠堡垒和栅栏步步为营以求前进。曹军多次强渡渭水,都因为关中沙土松散,过河后不能马上筑成营垒,而被马超的骑兵赶回北岸。这时将届九月,忽然天赐寒流,曹操抓住机会,派兵偷渡过河,用水浇土,一夜之间筑起了坚固的冰垒,马超徒呼奈何。曹军终于在渭河南岸扎下了根。
曹操渡过渭水后,仍然保持坚守不出的姿态,任凭马超挑战,不予理睬。马超本来打算率部撤往西凉的,见曹操总是处于守势,以为曹军怯战,所以不但没有撤军,反而把各地的部队又陆续调来很多。曹操听了以后不禁大喜,他对部将说:“这次如果让他们逃回去,以后就难以收拾了;不如让他们都集中起来,这样一次解决,以后就省事许多。”一面他暗中行反间计,劝说韩遂不要帮助马超,一面约马超决战。等到决战的那一天,曹军和马超的军队混战在一起,双方不分胜负,而韩遂却没有尽力帮助马超。曹操看得一清二楚,下令派精锐的骑兵对马超的两翼进行夹击,将其一举击溃。马超、韩遂不得不逃回凉州。曹操进军攻克长安西北的屏障安定郡,整个关中地区遂告平定。
再战孙刘。曹操平定关中后,建安十八年,他的江南梦又开始膨胀起来,决心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平定孙权的势力。这一次,北方已无后患,南征的兵力也比上次充足,达到四十万之众,起初进行得很顺利,一直打到安徽的长江边上。孙权的据点大部分被摧毁,只剩下巢县一带尚在控制中,于是孙权亲率大军七万,前进到濡须口与曹操对峙。双方在那里僵持了一个多月,曹操暗中观察孙权的阵营,始终衣甲鲜明,旌旗猎猎,士气高昂,竟找不到一丝破绽。曹操知道,这辈子他东征西讨,没有遇上过几个对手,只有江东的孙权,让他屡次受挫。他想起第一次南征刘表的时候,刘表父子坐拥七万大军,松松垮垮,不战而降,相比起眼前的对手,不啻是天壤之别啊。他不禁感慨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一年,曹操已经五十八岁了,岁月催人老,已经再也见不到当年临江赋诗的豪情了,遂下令班师回朝。这一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从此以后,直到去世,他再也没有踏上江南的土地。
东吴的这一头大家相安无事了,西边的刘备也是乱世枭雄,正在积极扩张势力,准备将来进攻中原,重新恢复汉家的光荣。刘备的才能和手下的兵力丝毫不弱于孙权,这使得曹操头痛不已。建安二十年,曹操看到刘备已经夺取了四川刘璋的土地,将来一定会进兵汉中作为攻取长安的基地,而汉中的军阀张鲁又是个只知道贪财的无能之辈,因此决定先下手为强,抢先一步发兵汉中。这次出兵非常轻松,只花了四个月,张鲁就开城投降了。曹操留下夏侯渊等人驻守汉中,带着主力返回长安。
哪知曹操前脚刚走,刘备后脚就跟了进来,兵分两路向夏侯渊进攻。曹操只好派曹洪等人率军返回汉中。曹洪顺利地击败了马超、张飞率领的一路蜀军,但是夏侯渊却中了另一路蜀军的计谋,把自己的大半兵力派去增援张郃。刘备命黄忠等人乘夏侯渊正在修理鹿角、疏于防备的时候,突然从山上冲下来,将其砍杀,一举攻克了汉中的门户阳平关。曹操看到大将被杀,不得不亲自回到汉中指挥作战。刘备此时士气正旺,虽然双方各有胜负,但曹操年事已高,无心恋战,赵云等人又偷袭曹军粮道,烧掉了万余斤粮草。曹操觉得支持下去已经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决定放弃汉中,带着七八万百姓缓缓撤回长安。汉中之战,这位英雄亲自指挥的最后一场大战,就这样黯然落幕了。从此以后,在生命的最后半年里,他再未踏上过战场。
英雄迟暮。建安二十四年秋天,曹操拖着疲惫之躯从汉中返回长安。刘备虽然没有追赶,但他手下的大将关羽却在荆州向曹操的领地樊城发动了进攻。
关羽的智勇双全是很有名的,曹操派去增援樊城的七支军队浩浩荡荡而来,关羽却看准了他们扎营的地方地势低洼,乘大雨的时候决堤放水,把那七路兵马都淹没在大水中,生擒了曹军的主将于禁。他又趁势进兵,围住樊城,一时整个关中被关羽的威名所震动。可是关羽虽然很厉害,但还是没有曹操聪明,他没想到曹操自己不直接出兵来抵抗进攻,却暗中联结东吴,叫孙权抄关羽的后路。东吴很早就想夺取荆州,这时关羽的精兵都北上攻打曹操去了,荆州只留着少数的老弱士卒。东吴的大将吕蒙采用偷袭的办法,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荆州。而这时死守樊城的曹军得知这个消息,士气越发高涨。关羽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士兵们都无心作战,散去大半,他自己也在麦城被东吴的伏兵捉获斩首。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加封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却写了一封信给曹操,劝他早点废掉汉献帝自己当皇帝。曹操接到书信后,遍示群臣,说道:“孙权小儿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大家趁机一起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却始终不愿意,他回答说:“如果天命真的眷顾我们曹氏,那我就当周文王吧。”意思是想让自己的儿子称帝。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死在洛阳。同年十月,曹丕正式废掉汉献帝,改国号为魏,是为魏文帝,他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有人说曹操死后,为了防止别人盗墓,立了七十二座疑冢。实际上,他是一个很开明节俭的人,不可能花费那样大的财力去做这些事情。但曹操的墓地在哪,至今仍是一个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