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是什么意思?
释义:就是“各从其类”的意思。从,归属;类:种类。指人或事物按其优劣、种类聚集在一起。
出处简介:
《周易》也叫《易经》,至少从战国时代起,就被看作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后来被列为儒家经典之首。《周易》的“周”指周代,“易”是变化的意思,按照古书记载,易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春秋时代,《周易》作为占筮书流行,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解释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战国时,便出现了《易传》七种十篇,称为“十翼”。后来《易传》被编入《易经》,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 经文分为“上经”、“下经”两部分。 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组成。六十四卦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重叠济变而来。每个卦画都有六行,爻分阴阳,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文言》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系辞》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必读之篇。系辞是易传十篇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文字。它是我国古中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文中看不到的思想。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说卦》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杂卦》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排成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与序卦研究的角度不同。《序卦传》讲述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实际上,“传”的作者主要是借解说经文来发挥自己的思想观点。
【原文】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译文】繁殖生育由于靠上天所以会亲近上面的天,繁殖生育由于靠大地所以会亲近下面的大地。
注释:“本”滋生(繁殖,生育。)。《康熙字典》又【玉篇】始也。(始:滋生。《礼记》:“君子念始之者也。”郑玄注:“始,犹生也。”)
“乎”于,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荀子》:“不动乎众人之非誉。”
“亲”亲近,《史记·陈涉世家》:“接近无亲陈王者。”
“上下”指天地。《楚辞•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就是“各从其类”的意思。
九五曰.飞龙再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九五的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二的的爻辞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二和九五都具有中庸的品德,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九五和九二这两个大人,一个得位(在天),一个不得位(在田),如果能够合作的话,对彼此都是有利的,而他们的合作,是自然而然的,是“各从其类”的。
孔子这一段话,是就九五与九二的关系,生发开来,层层展开,最后得出“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的结论。九二之于九五,是亲上,九五之于九二,是亲下。
但万物是天地所生,兼具阴阳二气,所以万物不会孤立的亲上或亲下。九五虽在上位,但也会亲上——亲天道,九二虽在下位,但也会亲下——亲万民,亲老百姓,所谓“圣人作而万物睹”,“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引申到其它方面,人类的头充满阳气,是六阳魁首,所以亲上,脚以大地为根本,所以亲下;大树的枝叶亲上,根是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