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1
战国地理书《禹贡》最早提到扬州
作为九州之一,而非今日扬州
《尚书·禹贡》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这是撰著这篇《禹贡》的人士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案。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禹贡》全书1193字,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禹贡》所说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扬州则在淮海之间,就是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用现在地理来说,是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专家表示,这是典籍中最早出现的“扬州”之名,但是,当时的“扬州”包括了今天的苏、皖、赣、浙、闽等省在内的广大地域,当今的扬州只是其间的弹丸之地。
扬州州治历史上长期设在南京
公元626年才迁至现在的扬州
有文史资料称,在隋开皇九年前的一段时期,曾陆续或同时出现了几个“扬州”,但都与今日扬州地域无关。汉武帝置十三州刺史部,大都沿用了上古州名。其中扬州刺史管辖的是包括今天皖南、苏南、赣、浙、闽和湖北数县在内的区域,不仅面积远非今日扬州可比,且在政治上与扬州也无领属关系。
对于古扬州,南大教授又提供了另一个说法。“历史上的‘扬州’这个称呼有各种说法,与现在的扬州不是一回事。”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我国古地理名著《禹贡》记载,中国九州分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贺云翱强调,这个“扬州”不是指今天的扬州区域,而是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到了汉代末年,设立了扬州州治,这是一个具有一定行政区性质的区域,“这个扬州州治在哪?也有各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东汉晚期设立的扬州州治在安徽寿春,也有说法是一段时间在安徽的宣城一带设刺史,还有说是在现在的镇江丹阳……”
“历史上,扬州州治设在南京时间最长,早在公元109年,扬州州治就设在南京,经东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朝代,特别是西晋时期,扬州州治管辖的范围可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隋代一度把扬州州治移往江都(今扬州),唐朝武德年间又在今南京设扬州,公元626年扬州才从南京彻底迁至当时的江都即今天的扬州,一直延续到今天。”贺云翱说,史料记载唐代初年曾在石头城设扬州大都督府,为配合清凉山石头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南京两支联合考古队对国防园、清凉山公园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此次考古发掘,目前初步推测有扬州大都督府遗址,这也是“扬州”这个称呼留在南京的最后历史遗迹。
春秋末期到南宋扬州筑城蜀冈
明代建新城,形成今天的格局
根据扬州博物馆基础陈列《广陵潮—扬州城市故事》展厅陈展提升方案,记者看见,陈展调整后,刚走进展厅,不仅可以聆听到澎湃的浪涛声,还有扬州城池模型,互动式大型光电显示模型:扬州城址的变迁,让参观者了解到扬州历史发展的轨迹。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筑邗城,邗城也是扬州城市历史的开端;楚灭越后,在蜀冈建造起广陵城;汉初吴王刘濞又在此基础上扩建成吴国都城;隋唐之际,随着沿运河工商业区的兴起,蜀冈之下崛起“罗城”,形成了双重城池的格局;南宋时期,这里成为南北军事对峙的前沿,出于防御的需要,出现了“一地三城”的局面;明代,为防御倭寇骚扰,在旧城之东增建新城以作屏障,扬州城完全脱离蜀冈,基本形成今天的格局。
有些对扬州历史感兴趣的市民心存疑惑,除了“扬州”,历史上扬州还有哪些名称?扬州文史专家顾一平坦言,他没有系统研究过历史上扬州名称的变迁,但是,他认为,扬州在漫长的历史上曾使用过很多名称,例如邗城、惟扬、江阳等等,而用得最多的除“扬州”之外,就是“广陵”、“江都”。例如,江都一名,始于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更名江都”,于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立广陵国,封刘胥为广陵王时,始置江都县。在迄今长达2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江都或为国都,或为州郡,或为县治,一直沿称至今。
【【
文人所谓芜城、竹西等
非扬州正式称谓
文史专家认为,历史上,扬州还有许多代称和别号,这与扬州的地理和行政名称并不是一回事。今人曾罗列了二十多种扬州的名称,其中的芜城、竹西等,就是古人的妙笔生花,而非扬州的正式称谓。芜城,出自鲍照《芜城赋》,从汉末、三国到魏晋南北朝,内乱频发,战火连绵,地处南北交会处的广陵成了军事冲突的战场。南朝文学家鲍照于魏孝武帝大明三年(459)来广陵,看到繁华的城市已成一片废墟。面对满目残芜,不胜今昔之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芜城赋》,芜城即所谓荒芜之城。竹西,初见于杜牧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其中,“竹西路”,指扬州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竹林西边的一条通往扬州的大路。后人因诗中语建竹西亭于寺旁,再后者遂常以亭名代城。宋人姜夔词中曾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来称扬州。】】
战国地理书《禹贡》最早提到扬州
作为九州之一,而非今日扬州
《尚书·禹贡》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这是撰著这篇《禹贡》的人士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案。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禹贡》全书1193字,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禹贡》所说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扬州则在淮海之间,就是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用现在地理来说,是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专家表示,这是典籍中最早出现的“扬州”之名,但是,当时的“扬州”包括了今天的苏、皖、赣、浙、闽等省在内的广大地域,当今的扬州只是其间的弹丸之地。
扬州州治历史上长期设在南京
公元626年才迁至现在的扬州
有文史资料称,在隋开皇九年前的一段时期,曾陆续或同时出现了几个“扬州”,但都与今日扬州地域无关。汉武帝置十三州刺史部,大都沿用了上古州名。其中扬州刺史管辖的是包括今天皖南、苏南、赣、浙、闽和湖北数县在内的区域,不仅面积远非今日扬州可比,且在政治上与扬州也无领属关系。
对于古扬州,南大教授又提供了另一个说法。“历史上的‘扬州’这个称呼有各种说法,与现在的扬州不是一回事。”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我国古地理名著《禹贡》记载,中国九州分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贺云翱强调,这个“扬州”不是指今天的扬州区域,而是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到了汉代末年,设立了扬州州治,这是一个具有一定行政区性质的区域,“这个扬州州治在哪?也有各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东汉晚期设立的扬州州治在安徽寿春,也有说法是一段时间在安徽的宣城一带设刺史,还有说是在现在的镇江丹阳……”
“历史上,扬州州治设在南京时间最长,早在公元109年,扬州州治就设在南京,经东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朝代,特别是西晋时期,扬州州治管辖的范围可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隋代一度把扬州州治移往江都(今扬州),唐朝武德年间又在今南京设扬州,公元626年扬州才从南京彻底迁至当时的江都即今天的扬州,一直延续到今天。”贺云翱说,史料记载唐代初年曾在石头城设扬州大都督府,为配合清凉山石头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南京两支联合考古队对国防园、清凉山公园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此次考古发掘,目前初步推测有扬州大都督府遗址,这也是“扬州”这个称呼留在南京的最后历史遗迹。
春秋末期到南宋扬州筑城蜀冈
明代建新城,形成今天的格局
根据扬州博物馆基础陈列《广陵潮—扬州城市故事》展厅陈展提升方案,记者看见,陈展调整后,刚走进展厅,不仅可以聆听到澎湃的浪涛声,还有扬州城池模型,互动式大型光电显示模型:扬州城址的变迁,让参观者了解到扬州历史发展的轨迹。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筑邗城,邗城也是扬州城市历史的开端;楚灭越后,在蜀冈建造起广陵城;汉初吴王刘濞又在此基础上扩建成吴国都城;隋唐之际,随着沿运河工商业区的兴起,蜀冈之下崛起“罗城”,形成了双重城池的格局;南宋时期,这里成为南北军事对峙的前沿,出于防御的需要,出现了“一地三城”的局面;明代,为防御倭寇骚扰,在旧城之东增建新城以作屏障,扬州城完全脱离蜀冈,基本形成今天的格局。
有些对扬州历史感兴趣的市民心存疑惑,除了“扬州”,历史上扬州还有哪些名称?扬州文史专家顾一平坦言,他没有系统研究过历史上扬州名称的变迁,但是,他认为,扬州在漫长的历史上曾使用过很多名称,例如邗城、惟扬、江阳等等,而用得最多的除“扬州”之外,就是“广陵”、“江都”。例如,江都一名,始于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更名江都”,于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立广陵国,封刘胥为广陵王时,始置江都县。在迄今长达2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江都或为国都,或为州郡,或为县治,一直沿称至今。
【【
文人所谓芜城、竹西等
非扬州正式称谓
文史专家认为,历史上,扬州还有许多代称和别号,这与扬州的地理和行政名称并不是一回事。今人曾罗列了二十多种扬州的名称,其中的芜城、竹西等,就是古人的妙笔生花,而非扬州的正式称谓。芜城,出自鲍照《芜城赋》,从汉末、三国到魏晋南北朝,内乱频发,战火连绵,地处南北交会处的广陵成了军事冲突的战场。南朝文学家鲍照于魏孝武帝大明三年(459)来广陵,看到繁华的城市已成一片废墟。面对满目残芜,不胜今昔之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芜城赋》,芜城即所谓荒芜之城。竹西,初见于杜牧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其中,“竹西路”,指扬州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竹林西边的一条通往扬州的大路。后人因诗中语建竹西亭于寺旁,再后者遂常以亭名代城。宋人姜夔词中曾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来称扬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