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展开全部
(1)新政的改革措施缺乏通盘的审慎考虑
新政一开始,清政府就进行了诸多方面的大量变革,没有考虑到改革的轻重缓急以及社会的承受能力,有的改革甚至没有配套设施相适应。因此,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改革彼此抵制的现象。预备立宪时期,改革发展到政治体制的变革,但是清政府并没有考虑到以此为中心积极进行相关改革,而是各种改革同时并举。以至于预备立宪在国会请愿运动的影响下多次变更,也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使人们对新政失去了信任感,立宪派也因此由失望走向决裂。
(2)新政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清王朝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对以中央集权为目的之一的新政十分不利。因此,清政府在改革中将督抚的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引起了地方督抚的强烈不满,增强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地方的离心倾向增强。在改革过程中,中央政府由于权力的重新分配也存在着许多派系之争,使改革的权力中枢趋于涣散。1908年,光绪、慈禧的先后亡故,使清政府失去了政治权威,随后出现的载沣等人根本没有政治驾驭能力。这一切都导致改革始终没有统一的、有力的领导核心。光绪末年,京师流传谚语:近支排宗室,宗室排满,满排汉,说明新政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并不统一。
(3)新政在执行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误
由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以及官员素质低下等原因,新政的执行往往大打折扣。不仅如此,新政中的一些失误进而导致了统治危机。如:对于新政中产生的新式知识分子,清政府并没有通过深化改革,从制度和精神上加以吸纳和整合,结果使他们走到了自己的反对面。对于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立宪派,清政府也没有能够与之取得最大限度的合作。在改革过程中,清廷不断地集权满族贵族,皇族内阁的出台进一步激化了满汉矛盾,加深了信任危机。铁路干线国有政策进一步激化了士绅与民众的不满情绪,加深了统治危机。
(4)财政危机对新政的失败影响很大
新政时期,清政府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地方新政的执行。同时,各项新政同时并举,加重了财政危机。为举办新政,新的捐税层出不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这甚至引起了一些地方对新政的反对。
(5)政治腐败也是导致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
新政并没有改变政治腐败的状况,相反政治更加腐败。新政过程中一些素质低下的满族贵族和汉族官僚占据重要职位,他们贪污腐化,使腐败之风难以清除。例如,瑞徵识字不多,端方不端,凤山贪婪,恩寿“贪秽卓著,固已有口皆碑”,载涛专用谗陷一派,奕劻用人“但知财货”,等等不一而足。而且,一些地方官员还借调查户口等新政敛财,直接引起了人民对一些新政的反对。所以政治腐败在很大程度影响了改革的有效进行。
新政一开始,清政府就进行了诸多方面的大量变革,没有考虑到改革的轻重缓急以及社会的承受能力,有的改革甚至没有配套设施相适应。因此,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改革彼此抵制的现象。预备立宪时期,改革发展到政治体制的变革,但是清政府并没有考虑到以此为中心积极进行相关改革,而是各种改革同时并举。以至于预备立宪在国会请愿运动的影响下多次变更,也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使人们对新政失去了信任感,立宪派也因此由失望走向决裂。
(2)新政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清王朝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对以中央集权为目的之一的新政十分不利。因此,清政府在改革中将督抚的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引起了地方督抚的强烈不满,增强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地方的离心倾向增强。在改革过程中,中央政府由于权力的重新分配也存在着许多派系之争,使改革的权力中枢趋于涣散。1908年,光绪、慈禧的先后亡故,使清政府失去了政治权威,随后出现的载沣等人根本没有政治驾驭能力。这一切都导致改革始终没有统一的、有力的领导核心。光绪末年,京师流传谚语:近支排宗室,宗室排满,满排汉,说明新政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并不统一。
(3)新政在执行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误
由于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以及官员素质低下等原因,新政的执行往往大打折扣。不仅如此,新政中的一些失误进而导致了统治危机。如:对于新政中产生的新式知识分子,清政府并没有通过深化改革,从制度和精神上加以吸纳和整合,结果使他们走到了自己的反对面。对于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立宪派,清政府也没有能够与之取得最大限度的合作。在改革过程中,清廷不断地集权满族贵族,皇族内阁的出台进一步激化了满汉矛盾,加深了信任危机。铁路干线国有政策进一步激化了士绅与民众的不满情绪,加深了统治危机。
(4)财政危机对新政的失败影响很大
新政时期,清政府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地方新政的执行。同时,各项新政同时并举,加重了财政危机。为举办新政,新的捐税层出不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这甚至引起了一些地方对新政的反对。
(5)政治腐败也是导致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
新政并没有改变政治腐败的状况,相反政治更加腐败。新政过程中一些素质低下的满族贵族和汉族官僚占据重要职位,他们贪污腐化,使腐败之风难以清除。例如,瑞徵识字不多,端方不端,凤山贪婪,恩寿“贪秽卓著,固已有口皆碑”,载涛专用谗陷一派,奕劻用人“但知财货”,等等不一而足。而且,一些地方官员还借调查户口等新政敛财,直接引起了人民对一些新政的反对。所以政治腐败在很大程度影响了改革的有效进行。
展开全部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签订了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这是清末新政的时代背景。
而清末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统治的实质,而只是清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并不能满足人民对民主的要求。
1901年启动的清末新政,单就内容而言,应该说顺应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但耐人寻味的是,在其实际推行过程中,却逐渐招致民众愈来愈多的反感、怨恨乃至直接的武力抗拒。
1,官员尸位素餐
清末新政的范围很广,包括裁撤冗衙、整饬吏治、修订律例、编练新军、创办巡警、振兴实业、废科举、兴学校等。1905年以后,又增加了许多“宪政”预备措施,如官制改革、设谘议局资政院、地方自治等。
新政开始后,看起来似乎颇为热闹,但在实际执行时,各级封建官员大多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时人忆述:那些中央各部的“大小官僚每日到部,只是签到、划知、盖章例行公事,大多对政事一无所知,真正懂得条例拟具办法的只有部里的书办”。1899年10月6日,慈禧召见盛宣怀时就曾抱怨:“现今毛病在上下不能一心,各省督抚全是瞻徇,即如州县官,案件尚不肯说真话。”从当时各地督抚的奏折来看,几乎无不表示赞成并认真推行,但事实上,有些督抚实际上并不赞成,曾先后出任广东巡抚、山西巡抚、河南巡抚和两广总督等职的张人骏即是其中的一个。
张人骏之所以对新政多持否定的态度,一是认为推行新政会增加财政开支,势必加重对百姓的盘剥;二是认为有些新政措施,如编练新军、成立商会和选派留学等,未必对清王朝有利。他反对派员留学,认为将败坏人心,助长革命。
2,苛捐杂税激增
中央的新政费用向各省摊派,各省的新政费用向州县摊派,最终无不落到一般百姓头上。一方面是庚子赔款下严重的财政危机,另一方面则是官吏的津贴、办公费用激增,恣意挥霍享受。各级官吏巧立名目,中饱私囊,民众苦不堪言。
德国在华传教士卫理贤曾描述:“满洲贵族利用当时的混乱为自己谋利益,改革措施争相出台,可是钱花了一大把,却不见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这种状况又在全国内造成普遍的不满,为了对付一个接一个的改革法令,地方官员不得不在当地搜罗钱财。”不仅原有的粮银、盐税、茶税等纷纷加重,并且在各省又陆续新增赔款捐、地捐、随粮捐、房捐、铺捐、纸税、果税、肉税、煤税等名目。
这样,自然使清朝政府同人民大众的关系处在更加紧张、更加尖锐的状态中。1908年2月28日,芬兰人马达汉在甘肃兰州游历,明显地感觉到当地官民间的对立情绪:“由于害怕引起不满,甚至最有益的改革措施也常常被弃之不顾。例如设想从黄河装一个引水管入城……但城里约300名挑水工都是四川人……他们很可能会采取行动来骚扰和攻击衙门。对官员来说,还是避免骚乱为上策。更重要的是,他的三年任期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而不是全省百姓的地位通过有益的改革得到改善。发生一次暴乱,就足以说明他的无能,并毁了他的前程。”
浅析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的四个要点
3,改革与财力脱节
综观清末新政的全过程,主政者缺乏通盘考虑,也是败因之一。1902年2月10日,新政开始不久,深知官场实态的清末名士孙宝瑄就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夫以数千年弊坏之法,而欲挽回于一日,非有大手段大见识者不能奏功。而今之当轴者,半皆不学无识之徒,所谓力小而任重,鲜不覆也,悲夫!”
在财政方面,清末新政是在国家制度层面一次涉及广泛的改革,所需费用之巨,不言而喻。力主宪政的端方也在私下感叹:“以中国地大,只求一里有两个警察,年已需五万万,以全国岁入,办一警察尚复不够,何论其他!”法国陆军部档案载,当时在北京的法国外交官也观察到新政举措与政府财力的脱节,认为“至少可以说,帝国政府决定速建三十六个师和改组海军,而没有考虑到如何维持每年如此巨大的资金开支,是缺乏一点英明远见的行为”。
4,官场奢靡依旧
尽管财政拮据,清廷奢华靡费依旧。1909年,奉隆裕太后的旨意,在紫禁城内动工兴建了名为水殿的一座三层西洋式建筑。四周开挖水池,引玉泉山水环绕。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正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楼的四角各接三层六角亭一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水殿以铜作栋,汉白玉砌成,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玻璃墙的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清晰可见。
当时借新政改革想方设法从中揩油者大有人在,即使是油水不多的办学堂,也不例外。
各地的新式学堂,不乏滥竽充数者。清末曾在成都求学的郭沫若记述,当时他是慕名从家乡来到成都,进入一所很有名气的中学堂,很快大失所望。“为我们讲经学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只拿着一本《左传事纬》照本宣科;国文是熬来熬去的一部《唐宋八大家文》;历史呢,差不多就只是一个历代帝王的世系表和改元的年号表。”西学课程方面,“真是同样的可怜!讲理数学的教员们,连照本宣科的能力都没有,讲浅显的教科书,都读不断句”。他回忆:“我们自然要痛恨中国为什么这样的不长进,中国的所谓教育家、一切水面上的办事人为什么要欺骗国家,误人子弟。”
有人则趁新政各类机构设立之机,想方设法安插亲友,结党营私。即使如留学归来的所谓新派人物唐绍仪也在其列,曾任沪宁、京汉铁路总办和邮传部左侍郎的他,“在海关或铁路或邮传部里的空缺,只要能捞到手的都安插了他自己的亲属或姻亲,或是他的广东同乡。他在邮传部任职期间任命的四百个人中,有三百五十个是他安插进来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城乡下层群众的自发反抗斗争,即当时人所称的“民变”,也愈益高涨起来。据不完全统计,1905年103次,1906年199次,1907年188次,1908年112次,1909年149次,到1910年则陡升到266次。最后终于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而清末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统治的实质,而只是清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并不能满足人民对民主的要求。
1901年启动的清末新政,单就内容而言,应该说顺应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但耐人寻味的是,在其实际推行过程中,却逐渐招致民众愈来愈多的反感、怨恨乃至直接的武力抗拒。
1,官员尸位素餐
清末新政的范围很广,包括裁撤冗衙、整饬吏治、修订律例、编练新军、创办巡警、振兴实业、废科举、兴学校等。1905年以后,又增加了许多“宪政”预备措施,如官制改革、设谘议局资政院、地方自治等。
新政开始后,看起来似乎颇为热闹,但在实际执行时,各级封建官员大多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时人忆述:那些中央各部的“大小官僚每日到部,只是签到、划知、盖章例行公事,大多对政事一无所知,真正懂得条例拟具办法的只有部里的书办”。1899年10月6日,慈禧召见盛宣怀时就曾抱怨:“现今毛病在上下不能一心,各省督抚全是瞻徇,即如州县官,案件尚不肯说真话。”从当时各地督抚的奏折来看,几乎无不表示赞成并认真推行,但事实上,有些督抚实际上并不赞成,曾先后出任广东巡抚、山西巡抚、河南巡抚和两广总督等职的张人骏即是其中的一个。
张人骏之所以对新政多持否定的态度,一是认为推行新政会增加财政开支,势必加重对百姓的盘剥;二是认为有些新政措施,如编练新军、成立商会和选派留学等,未必对清王朝有利。他反对派员留学,认为将败坏人心,助长革命。
2,苛捐杂税激增
中央的新政费用向各省摊派,各省的新政费用向州县摊派,最终无不落到一般百姓头上。一方面是庚子赔款下严重的财政危机,另一方面则是官吏的津贴、办公费用激增,恣意挥霍享受。各级官吏巧立名目,中饱私囊,民众苦不堪言。
德国在华传教士卫理贤曾描述:“满洲贵族利用当时的混乱为自己谋利益,改革措施争相出台,可是钱花了一大把,却不见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这种状况又在全国内造成普遍的不满,为了对付一个接一个的改革法令,地方官员不得不在当地搜罗钱财。”不仅原有的粮银、盐税、茶税等纷纷加重,并且在各省又陆续新增赔款捐、地捐、随粮捐、房捐、铺捐、纸税、果税、肉税、煤税等名目。
这样,自然使清朝政府同人民大众的关系处在更加紧张、更加尖锐的状态中。1908年2月28日,芬兰人马达汉在甘肃兰州游历,明显地感觉到当地官民间的对立情绪:“由于害怕引起不满,甚至最有益的改革措施也常常被弃之不顾。例如设想从黄河装一个引水管入城……但城里约300名挑水工都是四川人……他们很可能会采取行动来骚扰和攻击衙门。对官员来说,还是避免骚乱为上策。更重要的是,他的三年任期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而不是全省百姓的地位通过有益的改革得到改善。发生一次暴乱,就足以说明他的无能,并毁了他的前程。”
浅析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的四个要点
3,改革与财力脱节
综观清末新政的全过程,主政者缺乏通盘考虑,也是败因之一。1902年2月10日,新政开始不久,深知官场实态的清末名士孙宝瑄就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夫以数千年弊坏之法,而欲挽回于一日,非有大手段大见识者不能奏功。而今之当轴者,半皆不学无识之徒,所谓力小而任重,鲜不覆也,悲夫!”
在财政方面,清末新政是在国家制度层面一次涉及广泛的改革,所需费用之巨,不言而喻。力主宪政的端方也在私下感叹:“以中国地大,只求一里有两个警察,年已需五万万,以全国岁入,办一警察尚复不够,何论其他!”法国陆军部档案载,当时在北京的法国外交官也观察到新政举措与政府财力的脱节,认为“至少可以说,帝国政府决定速建三十六个师和改组海军,而没有考虑到如何维持每年如此巨大的资金开支,是缺乏一点英明远见的行为”。
4,官场奢靡依旧
尽管财政拮据,清廷奢华靡费依旧。1909年,奉隆裕太后的旨意,在紫禁城内动工兴建了名为水殿的一座三层西洋式建筑。四周开挖水池,引玉泉山水环绕。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正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楼的四角各接三层六角亭一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水殿以铜作栋,汉白玉砌成,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玻璃墙的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清晰可见。
当时借新政改革想方设法从中揩油者大有人在,即使是油水不多的办学堂,也不例外。
各地的新式学堂,不乏滥竽充数者。清末曾在成都求学的郭沫若记述,当时他是慕名从家乡来到成都,进入一所很有名气的中学堂,很快大失所望。“为我们讲经学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只拿着一本《左传事纬》照本宣科;国文是熬来熬去的一部《唐宋八大家文》;历史呢,差不多就只是一个历代帝王的世系表和改元的年号表。”西学课程方面,“真是同样的可怜!讲理数学的教员们,连照本宣科的能力都没有,讲浅显的教科书,都读不断句”。他回忆:“我们自然要痛恨中国为什么这样的不长进,中国的所谓教育家、一切水面上的办事人为什么要欺骗国家,误人子弟。”
有人则趁新政各类机构设立之机,想方设法安插亲友,结党营私。即使如留学归来的所谓新派人物唐绍仪也在其列,曾任沪宁、京汉铁路总办和邮传部左侍郎的他,“在海关或铁路或邮传部里的空缺,只要能捞到手的都安插了他自己的亲属或姻亲,或是他的广东同乡。他在邮传部任职期间任命的四百个人中,有三百五十个是他安插进来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城乡下层群众的自发反抗斗争,即当时人所称的“民变”,也愈益高涨起来。据不完全统计,1905年103次,1906年199次,1907年188次,1908年112次,1909年149次,到1910年则陡升到266次。最后终于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相同点:1.三次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 2.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的改革; 3.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 4.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1.它们发生的年代不同,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 2.倡导者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目地和性质不同; 3.三次运动的内容不尽相同,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政治方面的改革,而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有政治方面的内容; 4.就影响而言,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 4、洋务派与地主阶级抵抗派、维新派的比较。 这三个派别都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认识到 应向西方学习,,但是他们的学习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这三个派别进行比较,也可使我们加深对中国近代思想“西学东渐”的认识。 相同点:1.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2.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艇,建立新式海军; 3.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低潮, 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 不同点:1.从目的上看,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维新派则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洋务派还有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 2.从内容上看,洋务派、抵抗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 3.从失败的根本原因上看,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洋务派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清末新政除了预备立宪之外并没有失败。例如兴办实业,新军,近代教育等等。 预备立宪失败,是因为满洲贵族专制势力不甘退出历史舞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