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闰月的出现是我国农历为顺应季节变化巧妙安排的结果。在农历中,历月以朔望月(月亮连续两次呈现同样的月相所经历的时间)的变化周期为依据,平均长度是29.5306天,因此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12个月,一年仅有354或355天,与阳历年相差11天左右。这样两三年后会相差1个月,如果不加以调整,久而久之会出现月份与寒暑的颠倒,历法就失去实用意义。
农历为了保持与回归年同步,古人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矛盾。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因为19个回归年的长度与19个农历平年加7个闰月的总长度基本上相等,因此每隔2年到3年,就必须增加1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就有了13个月。按照历法规则,农历闰月被设置在从2月到10月中的某1个月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
1984年、2166年、2318年、2386年、2481年、2595年都是闰十月
农历为了保持与回归年同步,古人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矛盾。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因为19个回归年的长度与19个农历平年加7个闰月的总长度基本上相等,因此每隔2年到3年,就必须增加1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就有了13个月。按照历法规则,农历闰月被设置在从2月到10月中的某1个月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
1984年、2166年、2318年、2386年、2481年、2595年都是闰十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