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之后的节气是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小年”,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讲法,也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所以古人将冬至视为吉日,是冬季祭祖大节。
扩展资料:
冬至节出现的时间,那便是在汉代了。在哪个月份一般是有两件关于习俗上的事情的,这两件事便是拜岁和贺冬。直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把它给分开了。
汉代把冬至叫做是“冬节”,把其中进行的祝贺仪式称作是“贺冬”。在这一天里,古代的要求则是全国上下都要“放假”,来好好的度过这样的一个节日。在魏晋六朝的时候,老百姓还要对父母行礼,宋朝之后,主要还是强调了祭拜祖先这么一个意思。
在唐朝和宋朝的时候,皇帝在冬至的这一天还要准备好贡品来祭拜上天,老百姓则是要祭拜自己的长辈。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皇帝更是把这天当设置成了专门的祭天大典,甚至还要要求大臣们把冬至当作是过年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古至今,民间均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人们对冬至尤其重视,把它看得和“岁首”一样重要。
冬至,又称“长至”、“一线”,意指这一天中国所处的北半球白昼最短,以后每天白昼渐长,“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称为冬至。按农历历法,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有八个标志阴阳四时始末的节令,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旧时,每逢此八个节令,都要举行祭祀、游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