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八大流派是哪些?著名小生多的是哪些?

 我来答
爱教育爱学习
高粉答主

2019-04-26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爱教育爱学习
采纳数:384 获赞数:11271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越剧有名的八大流派是:尹派(尹桂芳)、袁派(袁雪芬)、 范派(范瑞娟)、傅派(傅全香)、徐派(徐玉兰)、王派(王文娟)、毕派(毕春芳)、戚派(戚雅仙)。越剧著名小生有:陈佩卿、金宝花、陈书君、尉少秋、王少楼5位越剧名伶。这五位大小生又称浙江小生。

越剧中国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嵊州,兴盛于上海,主要流行于苏浙沪等地区,目前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越剧在早期只有男演员,进入上海发展后因女班演出广受欢迎,便发展为各角色均由女演员扮演的女子越剧。

1949年后,开始招收部分男演员,但现在仍以女子越剧为主。越剧原来流行于苏浙沪一带,后在中国广受欢迎。越剧舞台语音的基础语音是嵊县方言音。在越剧发展过程中,越剧语音在嵊州方言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州音韵和官话的语音,这促使越剧扩大了观众范围。2006年5月,越剧被列为中国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越剧的发展背景:

越剧,又叫绍兴戏,英文名Yue Opera。目前对越剧的最早起源有争议,由于当时各地各人说法叫法不同,而目前可靠资料记载也各有出入,致使人们对越剧名称演变的缘由和各时期的定名时间尚未有准确的考证和认同。一般认为源于浙江等地的民间戏曲。

早期在嵊县(现嵊州)地区农村形成时因其以随处都可以演唱,故被称为“落地唱书”。后随落地唱书发展,收到当地民众欢迎和喜爱,逐渐形成了规模,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草台是指为农闲时在婚丧嫁娶或节庆庙会等特殊日期上进行戏剧杂耍等表演的业余班子而搭建的临时戏台)演出的戏曲形式,其被称为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草台班戏等。

越剧发展到1939年,越剧已在上海有了很多戏迷和喜好者,但是这十数家戏班在报刊广告和其他对外宣传中并未统一名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草台班戏等名称都各自沿用。后被“越吟舞台”头肩花旦姚水娟聘为编导的樊迪民有意把“绍兴文戏”改个固定的名称。

时值日军侵华,樊迪民决定为“越剧”正名。姚水娟听从樊迪民之意,将其海报广告都更名为“越剧”。同时樊迪民给茹伯勋主编的《戏剧报》投了一篇说明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之于戏剧同行和观众。自此以后,各地都渐渐统称其为“越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剧流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浙江越剧五大小生

今年的冬天没有下雪
高粉答主

2019-07-08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2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8万
展开全部

越剧有名的八大流派是:尹派(尹桂芳)、袁派(袁雪芬)、 范派(范瑞娟)、傅派(傅全香)、徐派(徐玉兰)、王派(王文娟)、毕派(毕春芳)、戚派(戚雅仙)。越剧著名小生有:陈佩卿、金宝花、陈书君、尉少秋、王少楼5位越剧名伶。这五位大小生又称浙江小生。

越剧流派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各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

越剧的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在演唱方法上则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 然而,唱腔虽然重要,流派却并非仅指唱腔,更包含舞台表演艺术等多重内容。

扩展资料:

越剧流派演化

1964年,浙江的戏曲音乐专家——贺仁忠,芦炳容,周大风,陈献玉等,根据浙江著名演员自己独有的,又明显区于“上海六大流派”的唱腔风格,对外公布——浙江省有四大女小生越剧流派。即陈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宝花派、高爱娟派。以及周大风创立的,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

其后,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陆锦花、毕春芳、张桂凤等具有个性色彩的唱腔纷纷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程度不同地受到同行、后继者的模仿和越剧爱好者的传唱。

1984年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来上海演出时,上海的《舞台与观众》周报,在2月24日发表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将来沪”一文中,对以上7位演员的唱腔,首次冠以“流派”。在同行内和报刊上也相沿以“流派”相称。

越剧流派一向有所争议,有观点认为浙江陈、毛、金、高及周大风创立的男调并不能成派,亦有观点认为周宝奎,徐天红,吴小楼,商芳臣,屠笑飞、张小巧、孟莉英、金艳芳等人,虽有特色风格唱腔,但还未达成流派的火候。

流派不是僵死的,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流动、不断的发展,这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每个流派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剧目中有不同的特色,每个真正的艺术家都不会满足于一时的成就,不会因为自己的流派得到公认而放弃艺术上的新的追求。

如袁派在四十年代多悲腔,著名的三哭,即香妃哭头、梁祝哭灵、一缕麻哭夫就是其代表作,解放后在《西厢记》、《祥林嫂》中则有新的创造;二是流派在发展中,会衍化出新的流派,如戚派、吕派、金派、张派都是从袁派中衍化出来的,它们又各具特点,这样生生不息,才有活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剧流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浙江越剧五大小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冰雪越韵
推荐于2019-10-01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8万
展开全部
越剧流派远不止八派,光小生花旦就有13个,还不算老旦老生等。但其中八个流传最广,其中有四大小生流派,四大花旦流派。
四大小生流派(开头第一个为流派创始人):
尹派:尹桂芳、尹小芳、茅威涛、王君安、赵志刚、萧雅、张琳、王清等。范派:范瑞娟、章瑞红、方雪雯、吴凤花、徐铭、王柔桑、章青青。徐派:徐玉兰、郑国凤、钱惠丽、杨婷娜、单行行。陆派:陆锦花、曹银娣、黄慧、徐标新、张宇峰。
四大花旦流派(开头第一个为流派创始人):傅派:傅全香、陈飞、何英、颜佳、裘丹莉、盛舒扬、董鉴鸿。吕派:吕瑞英、吴素英、孙智君、张咏梅、陈辉玲、李燕。王派:王文娟、单仰萍、王志萍、李敏、忻雅琴、李旭丹。
袁派:袁雪芬、方亚芬、陶琪、华怡青、徐晓飞、陈慧迪。 此外还有小生毕派,竺派,花旦金派,戚派,张派(这里的指张云霞创的花旦流派,不是楼上所说的老生流派)。这些流派各有特色,但流传范围相对少,加上上面提的八大流派一共13个。
分别著名小生就是我上面说的四个小生流派中的各位啊,另外毕派有毕春芳,杨晓旭等,竺派就是竺水招,竺小招。 希望能帮上你哦,很开心有新人喜欢我们越剧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熊玩科技gj
高能答主

2019-06-23 · 世界很大,慢慢探索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万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18万
展开全部

越剧有名的八大流派是:尹派(尹桂芳)、袁派(袁雪芬)、 范派(范瑞娟)、傅派(傅全香)、徐派(徐玉兰)、王派(王文娟)、毕派(毕春芳)、戚派(戚雅仙)。越剧著名小生有:陈佩卿、金宝花、陈书君、尉少秋、王少楼5位越剧名伶。这五位大小生又称浙江小生。

越剧中国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嵊州,兴盛于上海,主要流行于苏浙沪等地区,目前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越剧在早期只有男演员,进入上海发展后因女班演出广受欢迎,便发展为各角色均由女演员扮演的女子越剧。

1949年后,开始招收部分男演员,但现在仍以女子越剧为主。越剧原来流行于苏浙沪一带,后在中国广受欢迎。越剧舞台语音的基础语音是嵊县方言音。

在越剧发展过程中,越剧语音在嵊州方言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州音韵和官话的语音,这促使越剧扩大了观众范围。2006年5月,越剧被列为中国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越剧的发展背景:

越剧,又叫绍兴戏,英文名Yue Opera。目前对越剧的最早起源有争议,由于当时各地各人说法叫法不同,而目前可靠资料记载也各有出入,致使人们对越剧名称演变的缘由和各时期的定名时间尚未有准确的考证和认同。一般认为源于浙江等地的民间戏曲。

早期在嵊县(现嵊州)地区农村形成时因其以随处都可以演唱,故被称为“落地唱书”。后随落地唱书发展,收到当地民众欢迎和喜爱,逐渐形成了规模,

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草台是指为农闲时在婚丧嫁娶或节庆庙会等特殊日期上进行戏剧杂耍等表演的业余班子而搭建的临时戏台)演出的戏曲形式,其被称为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草台班戏等。

越剧发展到1939年,越剧已在上海有了很多戏迷和喜好者,但是这十数家戏班在报刊广告和其他对外宣传中并未统一名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草台班戏等名称都各自沿用。后被“越吟舞台”头肩花旦姚水娟聘为编导的樊迪民有意把“绍兴文戏”改个固定的名称。

时值日军侵华,樊迪民决定为“越剧”正名。姚水娟听从樊迪民之意,将其海报广告都更名为“越剧”。同时樊迪民给茹伯勋主编的《戏剧报》投了一篇说明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之于戏剧同行和观众。自此以后,各地都渐渐统称其为“越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剧流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浙江越剧五大小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