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得强迫症?
观察学习假设。根据学习理论,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性刺激。由于原初的焦虑-诱发刺激联结(无条件反射),经过观察和思维的激发,而获得了实际的焦虑。这样,事实上,个体就已经习得了一个新的驱力。虽然强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径习得,但是,一旦获得之后,个体便发现借助于强迫观念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每当发生焦虑的时候,采用强迫的方式,个体的焦虑便得到了缓解,这种结果强化了个人的强迫。
社会心理因素是强迫症重要的诱发因素。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等等。有些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但可在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强迫症。
心理动力学假说。根据心理动力学原理,强迫症是起源于性心理发育的肛门期,即在开始大小便训练的时期。这时,亲子之间,一方面要求对方顺从,另一方面而不受约束,这种不平等的对立引起了儿童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从而使得性心理发育停留于这一阶段,成为日后心理行为退化的基础。一旦个体遭遇外部压力,便会重现肛门期的冲突与人格特征。
系统家庭假设。这种假设认为,病症表达了系统的破坏,而这个系统存在于人际关系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结成了一定的系统。在这里,个体的行为是由于他人的行动影响所致,反过来,他也会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头和尾,主要依据"彼此吸引"的原则来进行互动。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然后,一般情况下强迫症是一种替代行为。也就是说,可能有某件事对本体造成了伤害,而这件事本体没有能力解决或是已经解决了但害怕未来有再次出现的可能,导致本体处于长期的焦虑中。为了缓解焦虑,本体的潜意识层为自己寻找到一种可以具体操作的事情,例如,在考场外等着的父母们会不停的来回走步;有的人会不停的洗衣服、洗手等等(强迫洗涤);非常喜欢数东西,像楼层、路人、钟摆的次数等等(强迫计数)。
有强迫现象的人大多都会为自己找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比如,衣服脏我才洗的;不把门关好会人进来等等。但事实上,按常规是没有必要的。
强迫症的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
强迫性怀疑和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如:有的病人老是想“人的头上为什么不长出两只角”;有的病人出门后总是不放心门是否关好;有的病人寄出信之后常担心地址是否写错。患者明知这些想法毫无意义,但又非想不可,因此焦虑不安,非常痛苦。
强迫行为
强迫性反复洗手,有人每次洗手一定要洗20分钟左右才肯罢休。强迫性计数,有人每次进卫生间一定要用30张手纸。强迫性礼仪动作,有人每次穿衣服时一定要左袖伸三次,右袖伸三次,然后才肯把衣服套上身。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人也会出现一些强迫现象。如有的人怕脏反复洗手;有的人走路时总喜欢数路灯。不过这些人的动作和思维并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也不会因此而产生焦虑,仍属正常心理的范畴。而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现象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维持时间也比较长,患者常为之痛苦焦虑。
对于强迫症的治疗,应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综合性措施。
1、心理治疗:主要采取解释性心理治疗。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对本病的认识,使患者认识到强迫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而不是器质性疾病,经过治疗,会逐渐好转,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行为治疗:对于有强迫行为的患者,应采用行为治疗。其中,以系统脱敏疗法最为有效。例如对于登上高楼总是想往下跳的患者,可由专业医护人员带领患者走上二楼,然后再走上三楼、四楼。经过这样反复多次训练、实践之后,常常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3、药物治疗:对于有强迫思维的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