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小米公司上市,它会进入BATJ行列吗?

 我来答
爆壁乐樱爽0r
2017-12-27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今年上半年,金融业的巨无霸们-四大国有银行不约而同的选择和互联网巨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最早的是在3月份,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与中国建设银行宣布战略合作。6月份,工农中三大行分别宣布与京东、百度、腾讯签数战略合作协议,其行为之趋同、节奏之密集甚至让人不得不怀疑是否是监管部门驱使……当然,这算是妄加猜测了。在一篇报道中,作者问道他们到底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还是“以身饲虎”、壮大对手?其实,这种结合既非相互拥抱,也非甘心奉献,仍是新一轮同质化、追随式、无奈的创新之举。

从合作内容看,阿里和建行要共同推进建行信用卡线上开卡业务,以及线下线上渠道业务合作、电子支付业务合作、打通信用体系。未来,双方还将实现二维码支付互认互扫,支付宝将支持建行手机银行APP支付。工行和京东将在金融科技、零售银行、消费金融、企业信贷、校园生态、资产管理、个人联名账户等领域展开全面深入的合作。农行和百度将共建“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双方在目前阶段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信贷业务、理财业务、基于大数据及分析与挖掘的客户画像、精准营销、客户信用评价、风险监控及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等方面。未来,双方还将在资产证券化、虚拟货币及产业互联网金融等方面进行合作探索。中国银行与腾讯宣布已成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将重点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普惠金融、云上金融、智能金融和科技金融。

整体来看,各方公布的合作范围都是比较大而全的,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方向。相比而言,农行、中行与百度、腾讯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反倒是显得更务实一些,毕竟把双方的码农和架构师放在一块,才能有正常的沟通,不然领导们在台上谈笑风生,下面的人只能干着急,对接不到点子上最后只能闹的一地鸡毛。

在个人用户被微信支付、支付宝全面劫持的时代,银行业无疑是非常焦虑的。大的趋势已经十分明了——再让互联网巨头这么垄断下去,银行的未来就是今天的通讯运营商,只能作为基础设施,服务客户的功能全面退化。2015年,工商银行召开互联网战略发布会时,巨幕ppt、休闲装、一系列产品发布——全是互联网的套路,观众还以为走错了报告厅,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试用APP下来,感受却是五味杂陈,用户体验比不上任何一个3个月开发就上线的p2p理财软件。和吹上了天的工行电商平台一样,工行发布的一系列App也即将向毫无存在感的方向发展。

我们天天在谈的金融科技,事实上还停在“科技”的阶段。在员工数量众多、分支机构庞杂、分级管理等级森严的金融机构,由“边缘化”的科技部门和数据中心去驱动产品、驱动转型,其成功的可能性可想而知。如果翻一翻过去几年的新闻,银行们和BATJ合作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愿每次都有进步。每一次合作到来的时候,似乎都是创新迫在眉睫,乃至需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时刻。如果一定要对这次拥抱期待点什么,那就是希望以四大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巨无霸做好这几件事情吧:

第一是把用户体验做起来。数千人的研发中心应该把移动App和相关产品做的更加“互联网”一点,这个职责交给合作的实验室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这些app不再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带着2-3星的评价躺在榜单的末尾,在榜单上能有真正的客户评论,能真正的解决支付宝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至少能和二线互联网公司或者明星创业公司的产品一战。

第二是把数据活起来,寻找可以复制的价值模式。数据的价值要从互联网主动和银行合作的动机谈起,互联网的数据对用户价值的判断大多是相关性很低的——我们很难去判断一个天天在朋友圈转发笑话的人和一个天天在朋友圈转发鸡汤的人谁的信用等级更高。银行则不一样,最直接的,一个账户的流水和消费记录就是户主信用等级最核心的信息。而这仅仅是银行拥有的海量数据中的一角。为什么银行当前做不了这件事?因为虽然大多数银行都搞了数据中心或者数据管理部,但是他们的使用工具大多数还是现成的SAS之类的系统,缺乏独立研发的AI或者数据挖掘工具,也没有动机去把这件事做深。银行对it的主流认识理解还停留在IT、科技、服务、运维的阶段。他们有工程师、有CIO、甚至有CDO,但是还没有类似“数据科学家”这样的角色。相反,顶级互联网公司的研究院做类似的事情已经是轻车熟路,正是银行要恶补的短板。

第三是把金融科技的创新驱动做起来。这不是为了单纯的创新,金融机构一定是傻大笨吗?显然不是,只是路子不正确,现在已经正确了一些,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关于平安科技的一条新闻。原文是:5月9日,国际权威人脸识别数据库LFW最新公布的测试结果显示,平安集团旗下平安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以99.8%的识别精度和最低的波动幅度领先国内外知名公司,位居世界第一。该精度为LFW所公布的最佳成绩,也是平安科技人工智能实验室取得的里程碑式成果。怎样才算创新驱动呢?就是在未来人工智能IJCAI、AAAI会议上,在数据挖掘SIGKDD、ICDM会议上,我们不再只看到微软、ibm,而是能看到工行、招行们的身影。这并不难,相信学界会非常欢迎,而且其价值意义也必然非常深远。

桥丹寒0F7
2017-12-26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68
展开全部

近期的一则《证券日报》文章“互联网巨头掘金保险业拿牌照停不下来”里提到,尽管保险业的牌照大门正在收紧,但以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为首的互联网资本进入保险业的热情居高不下。

保险监管部门对待保险类业务牌照的审批日趋严格。从获得牌照的公司特点来看,企业自身条件过硬、商业模式清晰、股权结构合理是硬性指标。

(传统)保险公司牌照、(互联网)保险公司牌照,以及门槛低许多的保险经纪牌照,都成为BATJ和其他互联网巨头争相入手的保险业务敲门砖。虽然刚刚传来了众安赴香港IPO的消息,但这个级别的互联网巨头,控股、参股保险公司显然不是为了赚一笔就退出的。能借助保险牌照,更好的发挥保险业务“保障+资金”的双重功能,同时也为母公司、旗下其他子公司服务,作为先行者的阿里早已尝到了一些甜头。

《证券日报》:从2013年成功入股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开始,四年的时间,阿里已拿到一张产险、一张相互保险牌照以及囊获两家保险中介;腾讯紧追其后,除入股众安外,还收获了寿险公司和保险中介两张牌照。百度今年已联姻中国人寿进行战略合作;京东在开年大会上也表示,正在积极申请保险公司牌照,如果不行,也会通过收购股权的方式进入。

从公开的信息看,互联网巨头进入保险领域的路径已有入股产险公司、寿险公司、相互保险组织及保险中介;未来还将入股健康险公司;同时,它们还在推进和大型险企的战略合作。

阿里:3险企2中介1筹备

阿里更习惯的角色设定是"平台",淘宝和支付宝搭台、保险公司唱戏,跟阿里无论平台上保险。管理好这个庞大的平台上存在的信任问题,

保险公司:阿里旗下蚂蚁金服入股的保险公司包括众安保险、国泰产险、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3家。

国泰——第一大股东,江湖人称保险“亲儿子”,持股比例51%;

众安——第一大股东,已奔赴香港IPO;微妙的是随着阿里对国泰的控股,“大侄子”角色略显尴尬,持股比例16.04%;

信美相互——蚂蚁金服出资3亿元,占比30%。

此外,与太平合作健康险公司筹建事项:2016年4月,阿里健康发布公告称,阿里健康科技(北京)、中国太平、太平人寿、阿里巴巴(中国)技术等计划联合成立阿里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互联网健康保险相关业务。

保险中介:两家,杭州保进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上海蚂蚁韵保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均由蚂蚁金服100%控股。

其实,蚂蚁金服本身早已经是一家最大的互联网类保险科技公司了。

腾讯:2险企1中介+香港险企

腾讯在保险牌照方面的投资风格,是喜欢“当二股东”。

保险公司:和阿里、平安等一起发起参股的众安保险中,腾讯是第二大股东(持股12.09%)。今年新成立的和泰人寿中,腾讯又是二股东,持股比例为15%(此外还有3家并列第一大股东,持股均为20%)。

保险中介:微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由腾讯旗下公司100%持股,注册资本为2亿元。

凭借深港澳商圈的近水楼台,腾讯在BATJ中率先正式布局香港保险市场,2017年1月联合英杰华集团、高瓴资本,计划在香港成立专注于数字保险服务的新型保险公司,并拟收购英杰华人寿(香港)的部分股权。英杰华是保险圈内人士并不陌生的一家英国保险巨头,其设立的中英人寿是国内合资寿险到底先行者。

百度:2险企筹备中,多渠道合作略显彷徨

百度在保险牌照方面的动作似乎有点“唯唯诺诺”,在保险牌照的进击速度上,似乎落后于其他三家。

5年前,我发现新设立的百度金融,开始对保险类的搜索词结果上做手脚,当时还负责SEO相关工作的老司机大惊失色。

不过,科技进步的速度、移动端的快速普及、垂直资讯获取方式的变化,都让人叹为观止,现在保险领域即便还有人做百度的搜索词广告投放,也不会像当初那样砸钱了吧!

而且,百度到目前都连保险中介牌照都不拿,是铁了心只做CPS方式销售么……

回到主题,看看百度在保险牌照和相关合作的力度。

2015年11月,百度在上海宣布,将联手国际保险巨头安联保险及本土投资集团高瓴资本发起成立百安保险公司,进军互联网保险市场。

2016年6月,中国太保公告称,太保产险正在与百度鹏寰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磋商,拟共同发起设立一家股份制财产保险公司,主攻互联网保险。

除了筹建保险公司外,百度与保险的交集还包括与大型险企战略合作。2017年2月,百度集团与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等技术领域,金融平台、品牌宣传与推广、投融资、保险银行及企业年金业务、培训交流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合作,并将进一步探讨共同成立泛互联网基金等相关领域的合作事宜。

事实上,2013年初,百度就与中国平安正式签署联合发展计划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当时计划在数据研究、消费者洞察、品牌建设、产品创新、营销模式等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合作。

京东:保险经纪牌照到手,拟设1家财险或可能收购牌照

保险中介:为保证京东的互联网保险销售资质,京东之前已悄然拿下保险经纪牌照——天津津投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张雱(深得东哥信任的京东多家子公司法人)。

而过去两年里,京东曾多次放言申请更高含金量的互联网保险牌照,不过一直未有结果。

2015年,京东采取携手地方政府的战术,联合四川省政府,计划在四川设立京东互联网财产保险公司。自消息传出后,京东对保险的定位越发看重。

然则据“不可靠的小道传闻”,这个牌照推进的并不顺利。老司机个人推测,京东将来更可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类似阿里对国泰的方式,直接拿下一张财险公司牌照。

2017年的开年大会上,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公布了京东进军互联网保险市场的计划。

京东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京东集团未来的三大业务布局包括智能商业、智能金融和智能保险,保险业务已经成立了单独的部门,目前在筹备中。计划向客户提供自己的人寿保险、财产保险产品,目前正在申请保险牌照,也可能会收购一家保险公司来达成所需。目前京东已经将保险作为第六大业务板块并入京东金融,并于年初推出五款互联网保险创新产品,基本与京东售后保障、供应链等有关的保险服务产品。

但是,京东和阿里的业务模式迥异,自营VS平台的市场秩序和交易逻辑相差甚远,并不会产生那么多

要由保险填补信任感缺口的场景化保险需求

。就目前为止,老司机还是没看出京东除了作为保险销售平台,转化一些客户卖理财、外加做些延保/碎屏服务之外,还有什么可做的。

希望将来能看到,京东会做出超出我想象的互联网保险服务——否则拿保险牌照,也没多大的意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安硕财经
2017-12-26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混改大局已定,BATJ、中国人寿、苏宁、网宿科技等全部入局。但至少从表面上看,BATJ和苏宁均缺乏动力去协助联通混改。因此混改的结果未必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好。

首先是BATJ占比太小。混改的结果是,最大策略投资者变成国企的“中国人寿”(02628)(10.22%),而四大互联网公司在联通A股和H股中,分别占16.5%和7-8%,因此只是有限的管理参与,更像是财务投资者的角色。以今天BATJ的财力,他们投入到混改的资金并不算高,因此他们对“改造联通”不见得会很用心。

其次,对于BATJ而言,对改造联通太上心,还会开罪中国移动甚至中国电信。要知道,移动和电信才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导者。尤其是中国移动这个巨无霸。BATJ大量业务需要跟移动和电信合作的,因此更不可能全力以赴支持联通。

更大问题是,联通“混改”之后,实际上是给中国移动松绑了。此前中国移动要“干死”联通是不可能的,因为管理体制上对中国移动是“非对称管制”。而混改后,中国移动实际上已经能肆无忌惮地对联通全力开火。

当然,联通获得了BATJ以及中国人寿等的入股,好处包括,获得了大量资金以发展5G。其次是能获得更优质的管理人员、内容经验。但要改变一家公司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资金和技术、管理经验能否应用到位,完全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最简单,谁乐意从阿里、腾讯调去联通?

正因如此,目前至少已经有两家外资投行(摩根士丹利和里昂)对联通H股下调评级。很多时候,一些重大的变革是会“见光死”的。换言之,到底联通A股复牌后真不见得会10个涨停板。鉴于H股今年以来已经上涨了33%,下一阶段会不会下跌反而难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网贷之家
2017-12-27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68
展开全部

 国有大银行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作,是近期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热点新闻。6月20日,中国农业银行与百度举办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周慕冰、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均出席签约仪式,并为双方共建的“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进行揭牌。

  

  稍早一点的6月16日,京东金融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金融业务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和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同样出席并进行了会晤。而在3月,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已经宣布与建行建立战略合作。“中国银行——腾讯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也在日前挂牌成立。

  

  至此为止,国有四大行与互联网四巨头分别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且规格不低。从合作内容上看,已经跳出了以往“你提供金融产品,我提供技术服务”这样的简单模式,而是深度合作,推进实现金融+科技的融合。

  

  巨头合作印证科技金融风口来临

  

  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因为彼此之间有需求(当然,也得有互补的能力);而当两个行业的前几大巨头一一结对的时候,可以认为这种类似的需求已经十分旺盛。用通俗的话说:风口来了。

  

  对于银行来说,这几年营收与利润增长缓慢,且面临央行缩表的压力,以及对表外资产的管理等等,增长受限,需要转型以找到新的增长点。而对互联网企业来说,虽然这几家巨头都有金融业务,但技术能力仍然是它们最大的优势。通过与大型银行合作,不仅可以实践金融科技能力,也能提升互联网公司在金融服务方面的水平。

  

  当然,不同公司之间的合作,侧重点也不相同。根据目前透露的信息,百度与农行的合作重点是金融技术;蚂蚁金服与建行的合作,重点在支付;京东与工行的合作,重点除了金融技术,还有消费金融、企业信贷等领域。基本上,是围绕互联网企业本身的优势展开的。

  

  这样重量级的合作,无疑有利于推动互联网金融的整体发展。作为从业者,我非常乐于看到这样的合作越来越多。但是另一方面,巨头之间的合作意味着行业资源日益集中。对于中小企业(平台)来说,发掘自身的优势,展开差异化竞争刻不容缓。

  

  互联网4.0大幕拉开

  

  直言不讳地说,很长一段时间里,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是不太愿意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不愿意与淘宝合作,生生逼出一个支付宝的往事就不多说了;仅拿互金领域来说,四大行里只有建行在上个月推出了面向互金平台的银行存管服务。

  

  那么,为什么四大行会在近期集中与互联网公司开展合作呢?除了刚才提到的企业之间的互补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其自身,成为互联网产业的新阶段,很可能诞生一批独角兽公司,甚至出现下一个BAT级别的巨头。

  

  早在两年以前创建平台时,我提出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几个阶段:1.0是信息的互联互通;2.0是社交的互联互通;3.0是商品的互联互通;4.0阶段则是金融的互联互通。三大门户、腾讯、淘宝分别是前三个阶段的代表性企业,在各自阶段获得了巨大成功。其中一些日益发展壮大,另一些则在激烈的行业成长和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但是,在前三个阶段的竞争中,几乎找不到国企的成功案例。这并不是说,国企没有试图加入竞争;在某些领域,国企反而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例如,在微信出现之前,移动的飞信曾经是非常流行的移动即时通讯工具。最后没有成功的原因很多,在此不展开叙述。

  

  而在互联网金融服务方面,各家银行也做出了各自的努力。总体上说,中国的电子银行服务是全球领先的;但相比于互联网公司,仍然显得落后,银联云闪付相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4.0的浪潮会比以往几次更迅猛、更宽泛。对于银行来说,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能抢占先机,掌握足够的流量和数据,构建起自有的金融生态圈并做延展,以往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资源也许会在短时间内消散。这并非危言耸听。

  

  以往,囿于各种牌照,有许多金融领域是无法互联网化的。当国有四大行真正加入之后,互联网4.0的大幕才算真正拉开,图景渐现。金融与技术的全融合将带来什么样的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