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说短的!!!!!!!!!!!!!!!!!!!

传说快... 传说快 展开
 我来答
cosimayuwang
高粉答主

2020-02-23 · 在我的情感世界留下一方美好的文字
cosimayuwang
采纳数:1007 获赞数:37681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相传唐朝黄巢起义军屯兵盐城喻口,反贪官、杀污吏。一些地方贪官污吏便在群众中造谣,说黄巢要杀人八百万,吓得一些群众纷纷逃难。

一日,黄巢恰遇一大嫂身背大孩子,手搀小孩子逃难,问其原因,大嫂说:“身背的大孩子为丈夫前妻所生,小孩子为自己所生,听说黄巢要杀人八百万,若遇上黄巢,我就放下小孩子,背大孩子逃难,因为丢了小孩子还可以再生,而大孩子不可再生。”

黄巢听罢,对这位大嫂很是敬重,如实告诉大嫂:“我就是黄巢。”并且说:“我们只杀贪官污吏,不伤百姓,我肯定不会杀你。”

大嫂说:“你不杀我,你手下人难道也不会杀我吗?”黄巢说:“为了保证不伤害你,你回去在门檐插柳为标志,手下人就不会伤害你了。”于是大嫂回去告诉乡亲,家家插柳,这就是清明插柳习俗由来。

河传杨颖
高粉答主

2019-03-08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4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8.3万
展开全部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效法,于此日祭祖上坟,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习俗。原本,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上坟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吸收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是在唐宋之后。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1534854601abc
2019-03-05 · TA获得超过326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5万
展开全部

清明节在历史中吸收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传统文化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还卿一泪dB
2009-04-07
知道答主
回答量:3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dnawczhu
2009-04-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297
展开全部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