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农村人不像过去家家养鸡下蛋,而是和城里人一样买鸡蛋吃?
第一,特色农业的“灵魂”是唯一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珍稀”的原则。对于特色农业的发展,只有没有人、没有人是优势的,才能“特色化”。
2.特色农业的“根”是人才,即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自古以来,各地的自然条件就不同。如果我们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只能得到劳民伤财的结果。
三。特色农业的基础是传统,即我们经常谈论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农业科技但“科技兴农”有赖于科技进步。如果农民不管有没有技术,都被迫进行特殊的特殊种植,必然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些农业传统是后天形成的。关键在于,要真正形成一种传统,不仅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逐步培育过程,而且要顺应民心和民意,即农民愿意劳动。
定义二
特色农业的目的是追求最大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根据区域整体资源优势和特点,突出区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农村产业链为主体,有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特定的生产对象或生命为代价。生产目标是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不平衡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特色农业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的需要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然而,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消费水平一直很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繁荣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富农也是消费的主体。特别是面对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刺激内需是解决金融风暴的手段之一。在拉动内需的过程中,作为中国人口主体的农民消费水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农民的消费问题,不少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农民是富裕的,所以他们可以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有学者认为农民的消费水平还很低,不应提倡“爱国消费”。[1]笔者认为,应该对当前农民的消费能力进行理性分析。首先要了解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因素,然后才能解决农民在消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客观因素
从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客观因素来看,农民收入水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提供的商品是制约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一。从农民收入看,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对6.8万户农户的抽样调查,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29元,比上年增加274元。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涨幅为9.1%。农民收入增长是拉动消费的基石。因此,随着农业税减免、特产费取消等优惠政策的影响,农民收入将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农民收入增长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比上年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涨幅为8.0%。农村居民纯收入不足城镇居民纯收入的1/3。因此,农民收入相对较低是制约农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2.农村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农民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等问题依然严重。以农村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开展范围小,发展速度慢,大多数农村群众享受不到社会保障。2007年,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88个城市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7万人和22051万人,比2002年底分别增加5400万人和1.2亿人。[2]2008年,各地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建设,但总体而言,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仍低于城镇。
三。农村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路建设供给严重不足。全国仍有8%的行政村没有道路,104.3万公里的碎石路、土路、未铺土路中,88.5%在农村,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困难。目前,我国农村家电产品的普及率比城市落后10年。比如,彩电的普及率只有全市的一半,电脑更少。但是,很大一部分农民家庭没有电视,这是买不起的,但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比如有的地方电压不稳定,电视信号不好,或者电价高。另一个例子是洗衣机。很多农民没有买的主要原因是自来水的问题。大约60%的农村地区没有自来水。
四。虽然商人为农民提供的商品逐渐富裕起来,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消费品流通网络发展陷入困境,更新改造资金缺乏,流通主体经营理念落后,标准化程度低,市场监管薄弱,食品安全严重,农村货物运输成本高,农村流通企业资金周转缓慢,机会成本高,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规模小、比重低,基础设施投资明显不足。功能不完善,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一些相对贫困地区的农民对商品的要求还很低,“吃得下,买得起衣服,卖的东西没有选择,车的质量也远得不能保证。”[3]同时,由于农民的科技水平较低,对农业手段的监管力度不大。生产不完善,农业生产资料质量问题近年来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