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模式综述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关于条带状铁建造金矿的成因,一直存在着争论。不同作者从不同矿床研究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成因模式,Fripp认为津巴布韦塞巴奎条带状铁建造中的金是从热卤水中沉淀的,提出海水淋滤同生成因模式。F.J.Sawkins和D.M.Rye研究美国霍姆斯塔克金矿后,认为金、硫、砷以及铁和氧化硅由海底局部热泉带入沉积环境,以化学沉积方式,和镁、碳一起堆积在原始沉积层中,在变质和褶皱作用过程中,发生活化,迁移到扩容带形成矿床,提出火山喷气沉积-改造模式。R.W.Huchinson研究太古宙克拉通与条带状铁建造有关的脉型金矿后提出火山沉积-变质模式,认为条带状铁建造中脉金矿床是水下火山活动期间,含金燧石、铁白云石和黄铁矿是从海底喷气热液活动中形成的化学沉积物,即初生富集矿源。在变质作用和再活化作用中,初生富集矿源中金重新分配形成矿床。G.Ni.Fillips根据对澳大利亚水桶山金矿和第50号金矿及南非条带状铁建造金矿的研究,认为条带状铁建造金矿矿体是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含硫流体选择交代氧化物相和碳酸盐相条带状铁建造形成的,流体是通过条带状铁建造中裂隙和断裂进来的,矿脉横切条带状铁建造,并具交代结构,从而提出后生变质流体模式。D.I.Groves(1987)将条带状铁建造金矿成因模式概括为三类:①同生成因模式;②再活化同生成因模式;③后生成因模式。由此看来,条带状铁建造金矿成矿模式总体分为同生和后生两大类,经历再活化成矿作用的矿床归为同生成因模式范畴。不论何种成因模式,都肯定了火山沉积作用对成矿的重要性,再活化同生模式和后生成因模式又强调了变质变形作用对成矿的意义。因此,火山沉积作用和变质变形作用是条带状铁建造金矿成矿的两大主要地质作用。
根据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和成矿作用研究,五台山地区条带状铁建造金矿具有以下基本物征:①成矿选择含金丰度高的柏枝岩组BIF及其碳酸盐相、碳酸盐-氧化物混合相、硅酸盐-氧化物混合相,显示了矿源对成矿的重要性;②矿体受褶皱作用控制,但与条带状铁建造整合产出,在褶皱转折端矿体加厚变富,但未发现脉状矿体;③矿化仅发生于条带状铁建造之中,与条带状铁建造,甚至与条带状铁建造金矿相邻的围岩中没有发现金矿,或者明显减弱,不构成矿体,尽管围岩片理化比BIF更发育;④矿石具条带状铁建造特征的条带状构造和粒状变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也相似;⑤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与BIF中磁铁矿为同期不同阶段产物,黄铁矿形成于磁铁矿之后;⑥成矿流体为变质热液混合雨水;⑦成矿时间2416~2317 Ma,相当于五台群变质峰期之后。根据条带状铁建造金矿地质和成矿作用的基本特征,参考前述成矿模式,认为该区条带状铁建造金矿总体上是与条带状铁建造同期形成的,经历成矿物质孕育期、矿源形成期和成矿期,是长期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