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区内沙河街组的总体特点是:沙一段砂体大范围稳定发育但厚度较小;沙二段、沙三段沉积的规律性明显,砂体具有明显的旋回性,由厚度大小不同的下部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与上部灰色、灰绿色粉砂岩、砂砾岩构成旋回或韵律,沙二段、沙三段是研究的重点。将本区沙二段、沙三段划分成最多5个(桩106-14-10井)沉积旋回,从上至下分别为 下面将按从下向上的顺序对本区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分析。
旋回:只在桩106-14-10井和老451-2井中有所揭示。 旋回在桩106-14-10井厚12.5m,水下冲积扇砂体厚度为10.3m;而老451-2井中其厚度大于17.0m,砂体厚度为16.0m以上,老451-2井更接近粗碎屑的进积方向。岩性主要为灰色砂砾岩;SP曲线形态:底部突变,上部渐变的钟形;底部直接与中生代地层相邻,代表的是退积型的冲积扇沉积:下部较粗的砂砾岩属扇根沉积,上部稍细的砂岩应属扇中沉积。
旋回:桩106-14-10井其厚度达到19.5m,但顶部只有4.0m厚的粉砂岩;而老451-2井虽然厚度只有8.8m,但有1.3m厚的砂体。与 旋回相比,粗碎屑已发生后退。大部分为灰色粉砂质泥岩。顶部的砂岩层较薄,主要为灰色粉砂岩和细砂岩。认为工区沙二段、沙三段为水下冲积扇沉积,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其一,本区沙二段、沙三段砂体具明显的逆韵律,砂体是近源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或水下冲积扇沉积;第二,本区沙二段、沙三段沉积时坡度较陡,湖水上升速度快,湖相沉积常常直接覆盖在下伏的中生代地层之上,冲积扇难以发育,地形坡度陡,碎屑物质难以持续向湖盆中进积,扇三角洲也难以形成。鉴于以上两点,我们确认工区砂体是一种水下冲积扇的产物。
旋回:在本区有较多的钻井揭示(图2-9~图2-11),平面上砂体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其一为大致沿主测线51由南向北进积,老451-3井处在物源主进积方向上,水下冲积扇根砂砾岩相当发育,砂/地比为1.0,水下冲积扇西部边界处于老451-3井与老斜452井之间,老斜452井无砂砾岩分布,东部边界在老45井与老451-斜1井之间,老45井中砂/地比值仍达0.75;其二为大致沿过老451井的171主测线方向,老451井的水下冲积扇中砂体相当发育,砂/地比值为0.77,主要限于老451井东断裂以西,向北至桩106-14-10井和老451-2井砂/地比值已降至0.12和0.03,虽然其地层厚度可以达到44.5m 和48.5m。基本上以绿灰色细砾岩、浅灰色含砾砂岩、泥质砂岩构成下细上粗的正旋回;砂砾岩的厚度约占旋回的3/4。老451-3和老45井一带以及老451井附近是水下冲积扇主砂体沉积区,其中老451-3井分别对应于两个水下冲积扇的进积方向,而老斜452井、老451-斜1井则对应于水下冲积扇侧缘,不属主要砂体的发育区;老42井属无主要物源进积的湖相泥质沉积区。
处于两个水下冲积扇中间的老451-斜1井尽管地层厚度与老45和老451井接近,但水下冲积扇更易沿毗邻隆起的同生断裂发育。老42井以东无主要砂体揭示。
旋回:湖侵使近岸粗碎屑物质更进一步退积(图2-12~图2-14),老451-3井和老45井虽然仍处于粗碎屑物质的主要进积方向上,但由于快速湖侵使粗碎屑物质局限于湖岸地带,上述两井中无粗碎屑物质的发育。而老451井中则有厚度不大的水下冲积扇砂体的发育,这与其水下冲积扇的规模较大有关。主要以下部的半深湖相深灰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中部水下冲积扇缘的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和上部水下冲积扇中的灰色含砾砂岩构成下细上粗的逆旋回。
图2-10 旋回等厚图
L—老;X—斜;Z—桩
图2-10 旋回砂/地比等值线图
L—老;X—斜;Z—桩
图2-11 旋回沉积相图
L—老;X 斜;Z—桩
图2-12 旋回等厚图
L—老;X—斜;Z—桩
图2-13 旋回砂/地比等值线图
L—老;X 斜;Z—桩
图2-14 旋回沉积相图
L—老;X—斜;Z—桩
图2-15 旋回等厚图
L—老;X—斜;Z—桩
图2-16 旋回砂/地比等值线图
L—老;X—斜;Z—桩
图2-17 旋回沉积相图
L—老;X一斜;Z—桩
图2-18 沙一段等厚图
L—老;X—斜;Z—桩
图2-19 沙一段砂/地比等值线图
L—老;X—斜;Z—桩
图2-20 沙一段旋回沉积相图
L—老;X—斜;Z—桩
旋回:快速湖进使浅湖和半深湖相沉积成为本区的主体(图2-15~图2-17),钻遇 旋回的井均以湖相暗色泥岩沉积为主,沉积厚度横向上以靠近同生断裂者如老451井较大。向凸起方向地层尖灭于老46 井、桩106-10-7井以北,但更可能是当时沉积越过了上述两井达到更向南的位置,后期在沙一段早期遭受剥蚀,这在该剖面上的反映较清楚。在剖面的各井中,表现为该旋回普遍以湖相暗色泥岩为主,极少有粉砂岩和砂岩的出现。
沙一段底部砂岩在本区大部分钻井中均有钻遇(图2-18a),随着沙一段早期湖退,本区大部分沙二段、沙三段的地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沙一段初期的快速湖进使本区在残余的沙三段地层上形成了滩相砂体。
滨湖地带滩相砂由于湖水侧向搬运能力相对有限,不可能进行远距离的搬运,这使得有物源供应的地区滩相砂体厚度大、比例高,远离主物源的地带砂体厚度小,所占地层的比例较低。主要为浅滩相的砂岩、粉砂岩,系在湖侵过程中形成的滨岸滩;沙一段砂体横向上延伸较为稳定,这与湖水对沿岸碎屑物质的不断簸选改造密切相关。
尽管沙一段湖侵砂体是可以在本区大范围连通、对比的,但砂体的富集区仍主要发育于老斜452、老451-3、老45和老451-2、桩106-14-10两个区域(图2-18b,图2-19);两侧老斜452井的滩相砂体厚度最大,可达24.5m,并夹有3.0m的滩相灰岩;老451-3和老45井则以砾岩和含砾砂岩为主,其砂/地比可达79%以上;老451-斜1井区属滩相砂体贫乏区,该井中砂岩所占地层比例只有0.08;老46井处于上述两个区域之间。东侧砂体在老451井、桩106-10-7井一线虽然厚度只有5.5m,但其砂/地值却在1.0,北侧的桩106-14-10井、老451-2井、老42井则多表现为粉砂,应处于滩相砂体的边缘,南侧凸起的老35井、老6井一线也是一个重要的滩相砂体发育区(图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