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找矿哲学、地学哲学大步前进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吴义生
(中共中央党校)
摘 要 本文论述了找矿哲学诞生与发展的思想基础,并指出了其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 找矿哲学 地学哲学
找矿哲学和地学哲学诞生和发展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密切相连,改革创新促使找矿哲学建立,又推动找矿哲学向地学哲学提升,反过来找矿哲学、地学哲学的实践经验又丰富了改革创新精神的思想内涵,在它的指引下阔步前进。
一、改革创新精神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都强调过改革创新的巨大作用,论述了改革创新的思想内涵。
(一)从人类历史的高度论述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毛泽东同志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1964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
1940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在创造、创新过程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不断认识新事物,取得新知。因为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结束真理”,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途径。要“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论》,1937年)
(二)随着形势发展要不断推进改革创新
邓小平同志指出:“形势迫使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1988年6月22日)“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1988年9月5日、12日)“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1988年10月24日)他强调:“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1991年1月28日~2月18日)“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992年1月18日~2月2日《邓小平文选》)
(三)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揭示了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新方向,物质科学转向极端条件下的物性和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酝酿着重大突破,信息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同科技、经济、文化相结合在形成新产业,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和行为科学在推动科技教育和经济社会以新的发展,宇宙科学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认识,地球科学趋向综合,给人类探索、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增强了力量。科学发展的扩张、综合、分化、交叉、结合和前沿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使人类的知识量剧增,质量大大提高。科学知识空前快速的生产、传播和转化,使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文明呈现出光明前景。江泽民同志敏锐地看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261页)
江泽民同志根据新的实践,主张把科技进步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与推动人类进步联系起来思考,强调不断学习、探索,要充分发挥科学的最本质的功能,就是创新,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为此,必须全面落实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思想,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同时,还要把教育和科学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溶入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和发挥突出的作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能够形成独特的科学文化。它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能够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他科学门类为一体的庞大科学体系,就内容而言已经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观念、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综合性,具有求真、求实、独创、批判、革新求变等文化特质,它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主张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他深入阐述了科学精神的思想内容:科学精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科技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研究和反复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就要热爱科学、崇尚真理,依据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决策,按科学规律办事;就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努力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以及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就要甘于奉献、攀登高峰,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智慧和力量,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艰险。始终勇往直前。(《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35页)
同时,江泽民同志还从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提出要弘扬创新精神。他认为,迎接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科学的最根本的任务是认识世界认识未知,把不知变为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不断追求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发现规律性。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当代科学技术的进程更加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技创新更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国家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要鼓励原始性、自主性创新,努力攀世界科技高峰;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使人们利用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思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精神贯彻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发展。
(四)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论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性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为充分发挥科学的创新功能和作用。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1页)
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在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正是上述思想激励找矿哲学的诞生和发展。
二、找矿哲学、地学哲学前进的新步伐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在改革创新精神指引下,找矿哲学地学哲学发展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将找矿哲学与当代矿产勘查实践密切结合,在丰富、发展、完善自己的同时,大力向地矿行业及其他产业部门推广、传播
找矿哲学、地学哲学的创始人朱训同志依据几十年来亲身从事地质勘探和领导矿产行业找矿的实际经验,依据占有的广阔科学根基,以矿产作为勘查实践客体所具有的隐蔽性、区域性、差异性的特点,矿产勘查活动所具有的科学性、探索性、多样性、生产性、先导性的特点,深知矿产形成过程充满哲理,找矿需要哲学的指导。找寻矿藏既是一项科学技术的社会实践,又是一个认识改造未知的哲学问题。找什么矿?到哪里找矿?怎样才能找到矿?找什么矿?如何找大矿?这是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人们却往往只注意工作部署和技术方法问题,而忽视哲学问题,从地矿勘查的探索性的特点考虑也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使用科技手段的基础上,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地矿勘查研究的指南,从大的范围进行创新。由此,朱训同志探寻找矿工作的一般规律,论述了找矿哲学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矛盾观、价值观、主体观等原理,系统地建立了找矿哲学的理论。这是地学界哲学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对我国地矿产业有很大影响。
2012年2月,“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成成果获得2011年度唯一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就是我国地矿人、参加青藏高原调查、研究、找矿的团队对找矿哲学的实践、丰富、发展的最好验证。他们突破生命禁区,克服千难万险,首次获得全球全面、最系统的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资料,创造性地提出了青藏高原地质演化和成矿理论,提出了大陆增生-碰撞造山构造理论,解决了在哪里找大矿的问题,提出陆缘增生-大陆碰撞成矿理论,解决了找什么矿的问题,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找矿突破,大幅度增加了我国大宗矿产的储量,改变了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格局,为西藏跨越式发展和我国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是地矿人的骄傲,也是对找矿哲学界的鼓舞。它验证了找矿哲学原理的正确性。
找矿哲学是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矿产勘查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他产业也有借鉴作用。在纪念《找矿哲学概论》发表20周年的今天。为了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找矿哲学界正在总结国际国内找矿勘查实践的经验教训,从认识论、方法论上进行分析,提高到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进行研究,深化找矿哲学原理,形成规律性认识,推动找矿哲学上一个新台阶,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更可靠的理论支撑。
(二)贯彻为国服务的原则,自觉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开展研究,迅速将找矿哲学拓展到地学哲学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贯穿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面对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速节能减排,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已成当务之急。地学哲学界责无旁贷,必须扩大视野,及时地在推进找矿哲学的基础上,加速地学哲学的研究步伐。
地学哲学从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高度审视地球,建立了地球是一个时刻发生着多种作用和运动过程的复杂巨大系统,是一个与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社会统一体的现代地球观。研究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指出工业化的进程空前加速了地球从自然的自然界向人类的自然界的转化,人类在创造物体文化的过程中,造成了对自然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资源掠夺、环境污染。由此还提出当代的资源观、能源观、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等。这对于我国如何又好又快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社会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加快发展地学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教育、科技、体育等息息相关。其中,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过程全面结合可以形成先进生产力,科学技术作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观念、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综合体,又可以形成独特的科学文化,它浸润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精神文明。
地球科学也不例外,作为地球科学理论基石的地学哲学更具有很强的文化功能。适应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实际需要,地学哲学界很早就开展了地学文化的研究。这表现在地学哲学阐述了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地球第一”的新自然观,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把握、开发、利用地球,协调人类社会与地球和谐共处,保护好地球。
当前,人类文化正在新的思维、新的文化现象和新的科技手段基础上,实现整体文化的转型与重构。转型就是从与“自然为敌”、“向地球开战”向“以自然为友”、“爱护地球”转换,在生态伦理思想指导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共同繁荣”。地学文化适应这种形势必须开展新的研究,引导人们认识到: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自然的一员,既依赖自然为生,又需要养育自然;人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个体要依靠他人和全社会而生存、发展,每个人也应该在与他人和谐相处中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财富和权利都应该回报社会、回归社会。地学哲学正是这种文化趋势的推动者,为之提供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于一体,高扬共产主义价值理念,超越中国传统核心价值理念,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引领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参加具有开拓性、探索性、艰苦性的地矿勘查工作的地矿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好的践行者,当代众多参加生命禁区青藏高原地质勘查的地矿人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光辉榜样,我们地学哲学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地矿人践行的价值观,丰富地学文化的内容,在全社会传播,使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