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文章

无法... 无法 展开
 我来答
澄姿01g
2009-04-06 · TA获得超过89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帅哥JAY1
2009-04-08 · TA获得超过15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27
推荐雨过又清明

今天才想起昨天是清明节,怪不得昨晚下起了淡淡的小雨。
以往时,清明节似乎与我并没有什么关系,最切身的活动也不过是随同班级到烈士陵园去扫个墓、献个花什么的,以此来缅怀革命先烈,得到爱国主义教育。只要我们到了,陵园里总不免要传出一些笑声来,想必土下掩埋的烈士叔叔也愿意听一听这欢快的笑声吧。
所谓的扫墓,与我想象中的情形不尽相同。我本以为扫墓便是打扫卫生,把墓地上的杂物清除干净,让烈士叔叔们有一个好的休息环境。然而我们进行的扫墓却并不用笤帚,也不用灰斗,只用眼睛去看,看两个所谓的“优秀学生代表”——其实无非是被烈士叔叔们干掉的大坏蛋的子弟——往墓碑前摆上两捧鲜花,代表无数“英雄的好儿女”敬个礼,敬礼时总会有一个手持相机的人为他们“咔嚓咔嚓”地照几张相,至于拿回学校里去展览则是后话了。扫墓也就到此结束,我们其余的同学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自己脚下的土地半步远,自然也就享受不到“咔嚓咔嚓”的殊荣,而且我们还要为自己的课后作文而发愁。
由此可见这“扫墓”与我是无关的,因为我家里没有什么背景,想必是祖上缺了能被烈士叔叔们打死的命,因而也就不能去做那“为烈士献花的少先队员”了。
清明节前半个月左右,街上就会出现一种让我们这些小孩子惊羡不已的东西来,什么东西?阴间票。要知道,在那个一毛钱就能买一大堆糖豆的年代,一张“十万元”的钱意味着什么。 我们会围着买阴间票的摊儿不停的转圈。起初时我们怎么也不会相信世界上会有这么大面值的钞票。这个买阴间票的老婆婆便像神仙一样为我们所崇拜。
“老奶奶,你卖的是什么呢?”我们会问。
“呵!是大钱,大钱呢!”那老婆婆很高兴的对我们说,“你看看,十亿元!大不大?哈哈哈……” 十亿元是多大呢?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确信这是很大的钱了。
有人来买,只要一块钱就可以买走一大包,于是我们又不解:“为什么一块钱能买走一大包呢?” 最终的结果便是我们凑出几分钱来,买到两张“百元大钞”,然后便欢天喜地的跑去买我们最想要却买不起的东西,后面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清明节总是不免有人哭的,但对于我们来说,清明节的全部意义只在于用土砖垒起一个台儿来,上面插一根木棍,挑起一张白纸,用黑碳写上“杏花村”三个字,立在那里。接下来我们便扮做牧童,见了过路的人便说:“我是牧童,我是牧童。”然后拍拍自己的屁股,叫几声“哞哞”,算是骑着牛,再用手一指我们的“杏花村”,喊道:“牧童遥指杏花村,客官,可要二两竹叶青么?”紧接着便是一阵大笑,跑开去,撇了那“客官”不理了。
这些是小时侯的鬼把戏,只怕被我们奚落过的那些人里难免有几个需要在清明节里落泪的人,那样我们可算是“不懂事”了。
但那段不喑世事的日子总是消逝到昨日的朝霞暮蔼中了,清明节对于我们来说已是一个要落泪、要回忆、要伤心的日子了。
姥爷、爷爷相继去世这不能不算是家中的重大变故,我又怎能不在清明节里为此潸然泪下呢? 姥爷是个和蔼的人,与我一起生活了大约十六年,但是我对姥爷并不了解,几乎没有跟姥爷做过像样的交谈,姥爷是个木呐的人,很内秀,而我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所以我们之间的接触就很少而且很淡了。姥爷喜欢孩子,我能体会到姥爷对我们的关心,他看着我们一个个的由襁褓婴儿成长起来,变成了小伙子、大姑娘;他对我们的关爱确是很深的,以致于我们回忆起来总感到有一种淡淡的香气充斥于这股关爱之中,淡淡的、幽幽的、连绵不断的香气。
姥爷的童年是不幸的。姥爷家是富农成分,而且是刚刚靠辛勤劳作、点滴积累而成的,可偏偏赶上了那股子运动,于是家产被充公了,一家人从此离散,姥爷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地方。姥爷的生活是从零做起的。我们这一辈小将的生活应是姥爷一生拼搏奋斗的见证。
姥爷是个内向的人,有什么事情总是装进肚子里,不向家人讲起久而久之也就憋出病来,最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爷爷和我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很短,回忆起来似乎只是几个很不完整的片段,但是我还是知道一些关于爷爷的事的。
爷爷一直住在老家,是个性格梗直的人,热心肠,尽力帮助别人,然而他却想不到当年受过他救济的人却并不理睬他的求助,他不感叹世态炎凉,只是用一通很爽直的漫骂出气。
爷爷的骨头很硬,曾经为别人的事情跟县委书记闹过别扭,最终那个县委书记向爷爷承认了错误,只求爷爷别上告。但爷爷还是上告了,最终那个县委书记被撤了职。
爷爷就是这样的人。
到了晚年,爷爷开始写作。据爸爸说,爷爷有很多书,很好的书,爷爷还舍不得给我。爷爷的作品屡屡发表,一年下来倒也积累了三十几篇长短不一的文章,算是一个悠然的晚年吧。
爷爷是死于车祸的。这一点让我很难过。在此之前,我从未想到过我的亲人也有被汽车撞死的危险。至于爷爷死后的那场官司我不愿再提起。
又是清明节了,我不能再以笑脸面对清明节了,因为生活已让很多人离开了我,时间也已将我推向成熟与伤感。
我长大了,为一些日子而伤感,为一些节日而抒怀,为一些人而落泪,但这一切都不是最重要的。 我要为什么而活着呢?
想到那些为死去的人们落泪的人,我应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