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教育弟子
展开全部
一言难尽,总的来说就是十二个字吧——惯于比较、知耻后勇、博采众长。
孔子非常喜欢把自己的弟子相互比较,而且是当着众弟子的面进行比较,也不介意弟子们拿他跟别人比较。比如,有天孔子当着众弟子的面问子贡,他(子贡)和颜回相比如何?这个颜回是孔子弟子之中道德与品性方面的楷模,后世称为“复圣”。子贡回答说,我哪能跟颜回相比呢,我只能见一而知二,颜回却能见一而知十。孔子听了后就说,你确实比不上颜回,连我也比不上他。
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孔子当着众弟子的面说子贡不如颜回,这是非常伤子贡自尊心的做法,但孔子不这么认为,孔子的学生们也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师父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习惯了拿自己和别人相互比较,承认自己的缺点,承认人家的有点。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所以感到羞耻,而后奋勇直追,赶上他人,甚至超越他人。当一个人将多个人的优点累积到自己身上的时候,这个人就十分了不得了,这就叫博采众长。
孔子小时候没有贵族身份,当时的官学只收贵族弟子,于是孔母就将孔子送到周室的一位官员门下读书。孔子在这里遇见周室一位乐师襄子,他向襄子学习乐艺,襄子说他的琴艺已经可以了,但孔子认为自己的乐艺还是不够好,于是他坚持学习、练习,直到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超越了老师襄子。所以,孔子后来说,他最大的特长就是向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惯于拿自己跟他人比较,客观上承认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
孔子能从一个贵族身份都没有的人,能做到鲁国大司寇(相当于现在一国最高法院的院长),并广纳三千弟子,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拥有这种惯于比较、知耻后勇、博采众长的品质。所以他用这种方法教授门徒,也是自己实践得来的经验。需要强调的是惯于比较有三种形式,一是拿自己跟身边优秀的人比较,二是拿自己跟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比较,三是自己跟之前的自己进行比较。一个人不断向周围优秀的人学习,博采众长,这个人就会慢慢变得比周围绝大多数人都要优秀,这已经是难人可贵。到了这个地步,这个人就要开始向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学习,这是要达到登峰造极的层次。而自己跟自己进行比较,则是要看自己有没有持续进步,自己和人家的差距有多大。
像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含有惯于比较之意的言论。前者是跟他人比较,学习人家的优点;后者是自己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较,看看自己有没有不当的言行。
说到这里,恐怕又有一些惯于自我逃避的巨婴来嘲笑我,控告我提倡模仿他人,这样是不自由,不个性。请永远不要耻笑效仿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人,自己效仿他人也好,向他人学习也好,自己并不会变成第二个他人。举个例子,我们读了三个思想家的书籍,并将书里的思想提炼出来,结合自己生活的时代,加以融会贯通,进而形成新的思想。这个新的思想确实有这三个思想的影子,但也必然会有许多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练习书法也是如此,就算学他人书法,最后还是会慢慢自成一家。
再说说现在吧,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学家,其实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教育学家,还是心理学家,这些人总是强调父母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在教父母毒害自己的孩子。请问,父母是孩子的朋友?是孩子的同事、同学?如果在座的有这样观点的人,我只能说您的孩子真可怜,他那么小,那么年轻,阅历那么少,他需要的是父母+家庭教育的老师,不是要您这么一个社会老油条级别的朋友。您的目的是将孩子教养成才,和这个目的相比,那点渺小的自尊心算得了什么啊。您现在无比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可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他总有一天会面临比较,他会拿着您和他人的父母进行比较,别人也会拿着他和另外的一些人比较,比如谈对象、相亲、工作求职、职业晋级、婚姻等等,哪里没有比较。您把他教成个“玻璃心”一样的人,到时候面临比较,遭遇打击,他就自我逃避,不敢面对自己比他人差劲的客观现实,甚至一味觉得别人有眼不识泰山,天天喊着自己要自信云云。请问,怪谁?怪您啊,是您教出来的嘛。
当然,像这种“你看看隔壁小明又考了班上第一名,你争点气啊”的话要尽量少说,您是教育孩子,而不是向孩子耍脾气。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言传身教,比如,孔子拿自己和颜回比较,自己承认在道德品性上不如颜回,要向他学习。这就是为门徒立榜样,进行言传身教。做父母的要亲身实践来引导孩子,训练出他自觉惯于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的思维,并继续完善“惯于比较、知耻后勇、博采众长”的整套逻辑。如果只会斥责孩子,如果自己都不成样子,那何以教他啊。就像有些父母自己窝在沙发里一刷抖音就是几个小时,却叫孩子少玩手机……
孔子非常喜欢把自己的弟子相互比较,而且是当着众弟子的面进行比较,也不介意弟子们拿他跟别人比较。比如,有天孔子当着众弟子的面问子贡,他(子贡)和颜回相比如何?这个颜回是孔子弟子之中道德与品性方面的楷模,后世称为“复圣”。子贡回答说,我哪能跟颜回相比呢,我只能见一而知二,颜回却能见一而知十。孔子听了后就说,你确实比不上颜回,连我也比不上他。
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孔子当着众弟子的面说子贡不如颜回,这是非常伤子贡自尊心的做法,但孔子不这么认为,孔子的学生们也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师父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习惯了拿自己和别人相互比较,承认自己的缺点,承认人家的有点。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所以感到羞耻,而后奋勇直追,赶上他人,甚至超越他人。当一个人将多个人的优点累积到自己身上的时候,这个人就十分了不得了,这就叫博采众长。
孔子小时候没有贵族身份,当时的官学只收贵族弟子,于是孔母就将孔子送到周室的一位官员门下读书。孔子在这里遇见周室一位乐师襄子,他向襄子学习乐艺,襄子说他的琴艺已经可以了,但孔子认为自己的乐艺还是不够好,于是他坚持学习、练习,直到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超越了老师襄子。所以,孔子后来说,他最大的特长就是向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惯于拿自己跟他人比较,客观上承认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
孔子能从一个贵族身份都没有的人,能做到鲁国大司寇(相当于现在一国最高法院的院长),并广纳三千弟子,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拥有这种惯于比较、知耻后勇、博采众长的品质。所以他用这种方法教授门徒,也是自己实践得来的经验。需要强调的是惯于比较有三种形式,一是拿自己跟身边优秀的人比较,二是拿自己跟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比较,三是自己跟之前的自己进行比较。一个人不断向周围优秀的人学习,博采众长,这个人就会慢慢变得比周围绝大多数人都要优秀,这已经是难人可贵。到了这个地步,这个人就要开始向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学习,这是要达到登峰造极的层次。而自己跟自己进行比较,则是要看自己有没有持续进步,自己和人家的差距有多大。
像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含有惯于比较之意的言论。前者是跟他人比较,学习人家的优点;后者是自己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较,看看自己有没有不当的言行。
说到这里,恐怕又有一些惯于自我逃避的巨婴来嘲笑我,控告我提倡模仿他人,这样是不自由,不个性。请永远不要耻笑效仿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人,自己效仿他人也好,向他人学习也好,自己并不会变成第二个他人。举个例子,我们读了三个思想家的书籍,并将书里的思想提炼出来,结合自己生活的时代,加以融会贯通,进而形成新的思想。这个新的思想确实有这三个思想的影子,但也必然会有许多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练习书法也是如此,就算学他人书法,最后还是会慢慢自成一家。
再说说现在吧,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学家,其实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教育学家,还是心理学家,这些人总是强调父母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在教父母毒害自己的孩子。请问,父母是孩子的朋友?是孩子的同事、同学?如果在座的有这样观点的人,我只能说您的孩子真可怜,他那么小,那么年轻,阅历那么少,他需要的是父母+家庭教育的老师,不是要您这么一个社会老油条级别的朋友。您的目的是将孩子教养成才,和这个目的相比,那点渺小的自尊心算得了什么啊。您现在无比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可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他总有一天会面临比较,他会拿着您和他人的父母进行比较,别人也会拿着他和另外的一些人比较,比如谈对象、相亲、工作求职、职业晋级、婚姻等等,哪里没有比较。您把他教成个“玻璃心”一样的人,到时候面临比较,遭遇打击,他就自我逃避,不敢面对自己比他人差劲的客观现实,甚至一味觉得别人有眼不识泰山,天天喊着自己要自信云云。请问,怪谁?怪您啊,是您教出来的嘛。
当然,像这种“你看看隔壁小明又考了班上第一名,你争点气啊”的话要尽量少说,您是教育孩子,而不是向孩子耍脾气。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言传身教,比如,孔子拿自己和颜回比较,自己承认在道德品性上不如颜回,要向他学习。这就是为门徒立榜样,进行言传身教。做父母的要亲身实践来引导孩子,训练出他自觉惯于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的思维,并继续完善“惯于比较、知耻后勇、博采众长”的整套逻辑。如果只会斥责孩子,如果自己都不成样子,那何以教他啊。就像有些父母自己窝在沙发里一刷抖音就是几个小时,却叫孩子少玩手机……
展开全部
孔子教育学生,注重一个‘行’字,要求学生学习,一定要身体力行。就是不光知道,更要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学问。何谓真学问呢?就是你学了一个学问,知道一个道理,就要去行,照着做,要去实践,最好在实践中,又有新的突破创新,那才真正是学到了。
在这方面,孔子的弟子子路,做的最好,他按照孔子教的,严格要求自己。子路一闻到孔子告诉他,这个学问,他马上就照着去做,他的行为跟着这个学问,随时在那里配合来行,来学习。子路每每从孔子那里学到新的学问,道理,他都会抓紧去行,去做,就怕这还没行,孔子又传授新的学问。子路对于求学,积极主动,实实在在的,在那里实践力行,做到知行合一,也学到了真学问。后世一般人,只是研究学问,而没有去实行,这个学问就是假的学问,不管用。
在这方面,孔子的弟子子路,做的最好,他按照孔子教的,严格要求自己。子路一闻到孔子告诉他,这个学问,他马上就照着去做,他的行为跟着这个学问,随时在那里配合来行,来学习。子路每每从孔子那里学到新的学问,道理,他都会抓紧去行,去做,就怕这还没行,孔子又传授新的学问。子路对于求学,积极主动,实实在在的,在那里实践力行,做到知行合一,也学到了真学问。后世一般人,只是研究学问,而没有去实行,这个学问就是假的学问,不管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