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通不便,地方官是怎么去首都开会的呢?
现在的国家每年都会召集各省的官员到首都开会,一起总结过去一年取得的成果,然后站展望未来。现在交通这么发达,有飞机个和高铁,就是最偏远的省份,到北京也就是几个小时的路程。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一些比较远的省份到京城需要几个月,那么古代的地方官是怎么去首都开会的呢?
与现在的政治制度不同,古代的时候几乎每隔几天都会有朝会,在京城任职的各大官员都要参与,与皇帝一起商讨国家大事。但是对于地方官员,皇帝一般是不会一起召见的。因此根本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大型会议。就算是召见也是单独召见,是不是召见个别官员来京城议事,这种情况也很少。
在古代的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官员一旦去地方任职,一般是直到任期满了才会回京述职。在任职期间假如没有皇帝的命令,是不允许私自回京的,不然会被问罪。那么古代的时候,皇帝是怎么知道地方上的情况的呢?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官员们也是要写工作总结的,定期以奏折的形式向皇帝汇报工作,让皇帝了解各个地区的情况。为了防止官员说谎,地方还有监督地方官的官员。除此之外,假如地方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地方官解决不了,皇帝会从京城专门指派人去解决。
一般情况下,在古代的时候,由于皇权高度集中。因此很多政策都是皇帝直接下达,地方官没有反驳的权利,只能执行。这种交流一般都是单向的。
之所以会出现地方官几年都不去京城的情况,很大的原因就是受当时的交通条件限制。很多省份到首都需要一个多月,来回就是两三个月,等开完会回去继续工作四个月就过去了,一年的三个月都在路上奔波,根本就是不现实的。
因此假如皇帝要想与地方官就行交流,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写信,通过驿站进行传递。正式由于古代的这种制度与限制,因此像电视剧上那样,皇帝都到跟前了,地方大员还不知道的情况就很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