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助听器时,助听器的通道数越多越好吗?
在选择助听器的时候,提前做过了解的朋友大多都会问“这款助听器的通道数是多少”。
无疑“通道数”已经成为很多人衡量助听器好坏的一个指标,甚至是最重要的指标,尤其是在选择1w还是4w的助听器之间举棋不定时,“通道数”更是一个大家容易认可的选择标准。
但通道数到底是什么,又是否能够衡量助听器的好坏呢?
“通道”是什么?
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
88个琴键的钢琴的频率范围大概为27.5-4186.Hz。用手指弹一个键,对应其中一个频率。
但是叮当猫来弹(没有手指头),就是用拳头弹,一个拳头摁下去,能同时摁好几个键,弹响的是一个范围。
类比助听器的频率补偿范围一般是125-8000Hz,通道越多,声音就越细腻(相当于钢琴的琴键越多,用手指弹)。通道越少,增益曲线越粗糙(相当于用拳头弹钢琴)。
通道,其实是全数字助听器中芯片上的每个独立的电子线路单元,每个单元的结构、功能完全相同,可以对不同频率段的声音进行单独处理。
就像是彼此不干扰的交通通道,每个通道都可以分别设定车辆行驶的方向、可通行时间、通行速度、车辆载重等信息。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普文章在给大家解释“通道”的概念和意义,目的是告诉所有人“助听器通道数不是越多越好”,
但若多通道没有意义,各大进口品牌助听器为何都在坚持做多通道助听器呢?
实际上,多通道技术的意义随着助听器智能化的发展,正在不断变化着。
在之前一些科普“助听器通道不是越多越好”的文章中,多用下面2张图的方式来解释多通道的概念。
我们大部分的听力曲线都是趋于平坦的,不需要分很多单独的通道去调节增益和压缩,即便是不平坦的听力曲线,也只需要3~8个通道调节即可。
而现在价格较高的数字助听器,通道数都可做到15至20个,甚至多达50个通道以上,这又有什么其他目的呢?
其实,现代数字助听器,通道数量增多对提升语言清晰度和降噪方面还是有贡献的。
现代助听器发展的方向,已不再是简单的“模拟线路——数字线路”的转化(好比黑白电视——彩色电视),而是已经进入到“智能数字时代”(好比彩色电视不仅高清,还具备智能连网、点播、游戏等功能)。
智能数字助听器,不仅仅是要解决在单一环境下面对面交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我们在生活的各种环境中,都可以自如聆听,如在聚会时与多个好友交流、在公车上接打电话、在电影院看电影等,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聆听环境,对于我们健听的耳朵没有任何障碍。
但对于助听器来说,这些环境下有很多种类的声音,为了让我们分辨清楚,需要进行仔细地鉴别才能给出恰当的处理,这样我们才能在各种环境下听得清晰和舒适。
那么智能助听器为了达到这种水平,就在每个通道加入降噪的特性,每个通道都是独立的声音侦测定位器▼
时时侦测环境声音的变化,并在通道内对噪声进行降噪处理,从而提高言语清晰度。
助听器优劣的本质,不能按通道多少去衡量
当然,“通道数量越多,助听器价格越高”,这也确实是助听器厂家喜闻乐见的概念。
但是,其实助听器优劣的本质,不能按通道多少去衡量,而在于助听器芯片处理性能的优劣。若想有智能的声音识别处理系统,就需要具备强大运算能力的芯片,才能实现对各种声音的实时侦测和快速处理,才能更好地处理我们生活中复杂多变的声音环境。
现代智能助听器为了更好改善在不同环境下,聆听的舒适度和清晰度,引入了很多技术,例如双侧助听器信息交换(双耳语音互传)、对正前方讲话人声音的特别加强(立体声聚焦)、对重点语言信息的追踪捕捉(实景环绕)、言语增强等。
多通道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技术,所以它有存在的意义,但不是判断助听器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
通道数太多,声音采样然后处理的复杂性也越强,所以受限于处理能力和声音包络的失真,并不是通道数越多越好。而且不同品牌助听器的声音处理思路略有差异,不同品牌之间也不能横向对比。
讲了这么多,其实给大家诚恳的建议是,要选配合适的助听器,最重要的不是你要去决定选择什么性能参数,重要的应该是找到一个负责任的专业听力师。
因为Ta可以根据你的听力情况、需求、家庭情况等因素做出综合的判断,给出最适合你的方案。这些让人头痛的参数就交给你的听力师去处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