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写的《六国论》,是讽刺当时的社会吗?
《六国论》以我拙见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议论文,无论是结构的安排还是手法的搭配,都可以算得上是一篇满分作文,内容有价值,自圆其说,一颗赤子爱国心跃然纸上。但同时它也仅仅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议论文,私以为在史论和政论上都未中要害。
首先谈谈史论这方面,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
首先谈谈史论这方面,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远远不是“弊在赂秦”这么简单就能概括的,我读史不能说很多,鉴史能力也平平,希望能得高人指点。总的来说,我认为历史事件不能以一点概括问题所在,每个事件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一些历史必然性(种族发源地,机遇,连续几代贤王等等)导致的。
大框架是秦的商鞅变法将秦无论是对军事的重视和对土地的分配都做到了六国的前面,是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基本,其次是秦几代连续出现贤主,旁观隔壁楚国就没这么好的国运了。其次就是各国不能联合的问题:韩,赵,魏,楚,燕,齐,除了韩和燕,基本上其他四国都曾有希望统一中原,但问题在于他们强大的时期各不相同以至于在他们几家有力于联合扛秦时,都有其中一家很强大到有希望统一六国所以不屑于联盟,这个单独强大的国家不是秦的对手,另外四家联合起来也不足以扛秦,故一直没有达成有效的联盟,唯一一次联合还因为各国前期的拓张策略导致彼此不相互信任,彼此之间的嫌隙经过稍微撺掇便联盟崩溃。
连贯前后几千年历史便不难发现,往往只有一把手联合四五六把手能把二把手干倒,很难或几乎没有二三四把手联合起来把一把手干倒,因为二三四把手都有机会成为一把手便存在利益冲突,共同利益是联盟构建的基础,而利益冲突便是联盟破灭的祸根,我想这可能也是一家公司或一个团队需要绝对领导者以至于个人股份(威慑力)占一半以上的原因,巨大实力差距影响配合默契。再说文中提到的燕小而晚灭,私以为完全是占了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便宜,并不是因为他的抵抗政策。
再说说政论方面
再说说政论方面,北宋疲软的军事问题背后,表面原因是一直求和,割地,赔款,但关键原因不是重文轻武的国策吗?军队强大了自然不需要考虑割地的问题,《六国论》所针砭的时弊是表象,不能构成建设性意见的。从赵大出生在因节度使手握重兵而导致灭亡的盛唐后,以及发动兵变开始的大宋王朝基本已经奠定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再加之杯酒释兵权和赵二不义上位想去打仗建立威慑确不妙屁股中箭狼狈归来,更是将它板上钉钉,这是大重点。
还有小重点便是文官担任将领一事,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还有小重点便是文官担任将领一事,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一个空降的文官,没有和将士们一同饮酒作乐,一起在泥地里摔跤,一起冲阵杀敌便建立不起“战友情”,这便体现在北宋常出现守城却少进攻的战事常态,因为进攻时的多个情况尤其考验士兵对将领的信任,如围城多日不下时,能否继续坚持围城策略,深入敌军腹地,被包围时能否聚力反抗。没有“战友情”没有好进攻。其次文人大多向往以少胜多,总是在技巧上做研究变化样,非要以少胜多展现实力,却没有注意战争经验上的积纍,苏联前期战争也弱但靠刷人头攒经验,最终得以叫板“优先国”。
后人论史自然是站在更高的地方审视,没有和《六国论》这样早期文章的可比性,况且以上想法不合理之处尚存希望高人指出,并且北宋在军师上的弱上面描述的只是一小点,本人认为比较直观的一点,复杂原因由于能力原因也不能尽述,毕竟只是一介无知的年轻人。能读到这里是我莫大的荣幸,如果能指正填补或轻击赞同更是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