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电的古代,古人为了照明用的都是什么样的“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在古代社会普遍的生活规律,没有电灯加持的古人无法改造自然也就无法抵抗自然规律,大部分情况下天一黑就得回家睡觉了。但是古代也并非没有夜生活,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之后人们也开始向夜晚进发,在宋代就有最繁荣的夜市,开封城内夜夜笙歌,夜市连着昼市,市市不息。
既然要在夜晚生活、活动必然少不了照明工具,那没有电灯的古人是如何进行照明的呢?又是使用哪些照明工具呢?
说到照明工具无疑就是"灯"了,但凡照明工具都可以叫做灯,研究照明工具也就是研究古人发明了哪些灯。从最开始的火把到后面的油灯、蜡烛等等,古代灯具使用的燃料、制作工艺各不相同也具有不同的作用。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照明的吧!
“灯”与灯具- "灯"字的来历
"灯"是一个形声字,本意是放逐烛火用以照明的器具。最早来说应该是"镫",是早起的祭祀用的礼器。"镫"最开始的作用和碗差不多是用来装盛熟食的器具,一般用于礼仪祭祀的贡品台上。而"镫"成为照明器具则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及称呼的转换。
《尔雅·释器》记载:"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这里的"豆"是古代的一种器具,形状像一个大号的高脚杯只不过上部分不是杯子而是一个盘子,豆配有一个盘盖,用以盛放食物。豆出现于新石器的晚期,后来在春秋时期大量的出现,我们在看春秋战国时候的电视剧里面还可以看到诸侯吃饭时候桌子上的高脚盘就是豆。
豆有木质、竹质、青铜、瓦质等等,而后来的瓦质脱离了作为食器的功能成为祭祀所用的灯具被称为"登"(通"镫")。在秦代以后汉字隶变,以"火"为形声创作了"灯"代替"镫"作为照明器具对应的文字。
- 古时的灯具
我国古代出现的最早的灯具就是豆形灯,材质由一开始的陶到后面的青铜,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候已经定型了。豆形铜灯上部为浅浅的盥状,形似王莲的叶片。其下拥有细长细长的烛钎也有形似葫芦的把子,底座为喇叭口。
有些王公贵族使用的豆形铜灯都有两个烛台,分别一高一低可以点燃放置两盏灯,灯台的底座一般为一个小人双手各托举起一个烛台。所以豆形灯除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装饰和观赏价值。豆形灯上大都刻有铭文,记叙了一些事情,也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古代常见的灯具还有烛台,顾名思义就是放置蜡烛的台子。相比豆形灯来说烛台的形式更加的多样,只要带有尖钉或者空穴可以托住一直蜡烛其他部分的造型可以随意的设计。材质也可以是木质、瓷器、铁质、青铜等等。
《天宝遗事》载:"甲王以檀木刻童子,每夜饮,列执华烛,故名烛奴。"
唐代的贵族会用名贵的紫檀木去雕刻成童子的形状做烛台叫作"烛奴",极具观赏性和修饰性。
照明方式的变迁- 自然光与火光
原始社会茹毛饮血时代人们白天捕猎和收集食物进行娱乐活动而到了晚上只能快速的进入自己的洞穴里面躲避猛兽的侵袭。那时候的照明方式完全取决于来自太阳的自然光照明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而后来雷电、太阳的聚焦、发酵等因素造成了自然的山火,在山火当中人类的祖先发现了火作用,可以用来加工食物也可以用来照明。
在火被发现利用之后人们就开始向黑夜进发用火来照亮大地、驱逐野兽。而正真的开始普及火光照明则是在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后,不用受限制于自然可以随意的创造出火光。
生生不息的篝火开始燃烧在原始人类的部落聚集地旁,那个时候的照明燃料就是木柴。火把是最早的移动照明设备,他们将蜡、油脂之类的可以燃烧的材料涂抹在树皮、木片上捆扎在一起点燃照明使用。
- 油灯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开始发明更加好用的照明设备,在春秋时候历史上最早的成型灯具——油灯就问世了。最开始油灯燃烧的材料是动物油脂,主要是以牛油居多。但是动物油脂燃烧起来味道刺鼻,烟雾弥漫就使用的感受来说很不好。其中牛油和羊油要好一些而猪油燃烧起来则是黑烟滚滚极其难闻。古人为了中和动物脂肪燃烧的难闻气味会在油灯中加入一些香料,这样闻起来没有那么的难闻。
相比于动物脂肪的容易获取人们掌握植物油的提取方法则更晚一些,但是植物油过于昂贵而且使用没有固体的油脂方便不太常用,好处就是没有难闻的气味而且耐烧,一般多为菜籽油、麻籽油、桐油等。无论是动物油脂还是植物油对于古代的普通百姓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负担,所以才会出现"凿壁借光"之类的典故。除了动植物油古人还有过用石油当做油灯的燃料,用石油的好处是石油燃烧热量高因此带来的亮度要比普通灯油大很多而且很耐燃烧;缺点就是古代没有石油分拣技术原始的石油烧起来黑烟太大而且不完全燃烧的碳颗粒会熏黑屋子,价格也比较的昂贵。
除了燃烧的材料油灯的另一重要部分就是灯芯了,汉代的灯芯一般都是一根用去皮的麻搓成的麻绳或者是秸秆之类的硬质纤维植物。只有质地坚挺才可以立在灯油当中,同时还得具备一定的吸油性可以把油吸收上来燃烧。
在云南还有一种叫做"灯芯草"的植物,绑上几根细细的竹条作为支撑就可以做灯芯使用了。后来还有用棉纱之类的纺织品线作为灯芯,但是这种灯芯过于软烂无法直立只能设计特色的灯台结构放置。由于灯油昂贵古人还发明出了"省油灯",结构原理很简单,就是在原本放灯油的空腔下面再来一个空腔在里面注水,这样灯燃烧的时候水可以降低灯的温度达到节约燃油的目的。
对于用不起油灯的人来说来有一种灯芯草蜡烛,实际上是介于油灯和蜡烛之间的照明物品。人们收割野外的灯芯草然后将灯芯草秸秆中心的木髓取出加工成灯芯。然后用这灯芯蘸取厨房中的边角料油水将灯芯吸收的饱饱的就制作成一根灯芯草蜡烛了。这样一根长达30厘米的蜡烛可以燃烧15分钟,对于没有能力使用油灯的普通百姓来说已经相当的好了。直到电灯普及之前在中国仍然还有使用灯芯草蜡烛的地方。
- 蜡烛
蜡烛的出现要晚于油灯,先秦时候有将芦苇和艾蒿捆在一起蘸上油脂点燃使用,还有在空心的芦苇中灌上蜜蜡用于照明。大约在汉朝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蜡烛才开始出现,制作蜡烛的工艺一直以来也是比较难以掌握的。汉朝时候蜡烛出现在贡品当中,皇帝进行赏赐大臣的时候也用蜡烛,这说明当时的蜡烛极其稀少和昂贵。
在此之后的千年之间蜡烛都是奢侈、昂贵、地位和财富的象征,直到封建社会接近末端蜡烛才得以放下身段走入寻常百姓家,是古代最顶级的照明物。我国最早的关于蜡烛的使用要属长信宫灯了,长信宫灯是一盏青铜蜡烛灯,灯盘中心有插蜡烛的钎,灯中还有过滤灯烟减少污染的高科技设计,可以避免熏黑墙壁和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