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历史背景

将相和《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 将相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壁归赵;又培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该故事也被编为同名京剧和影视剧等,广为流传。

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和氏璧 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

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卿一种官职,分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
展开
 我来答
★炫光剑舞★
2009-04-22 · TA获得超过395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出处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该故事也被编为同名京剧和影视剧等,广为流传。

背景
周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和氏璧
和氏璧 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人物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kzczyt
2009-04-13 · TA获得超过12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3.1万
展开全部
将相和》时代背景简介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巧儿456
2009-04-22
知道答主
回答量: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将相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壁归赵;又培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该故事也被编为同名京剧和影视剧等,广为流传。

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和氏璧 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

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卿一种官职,分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苮亽楓
2018-05-22 · TA获得超过134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96
采纳率:74%
帮助的人:67.1万
展开全部
这个故事发生在“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之后。在秦国提出要与赵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时候,蔺相如作为使者去了秦国。他看出了秦王并不是真心的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个和氏璧,便使计将和氏璧偷偷地送回了赵国。最终秦王只能将十五座城池给赵国,才得到了和氏璧。在渑池之会上,秦赵两王对峙,在蔺相如的计谋之下,秦王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最终赵王安全地回到了赵国。因为蔺相如屡建奇功,便被赵王封为了上卿,地位高于廉颇。对于蔺相如的口舌之功,廉颇不以为然,深感不服,便扬言说要是见到蔺相如的话,他一定不给他台阶下。蔺相如得知之后便称病不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就算在路上碰到了,他也选择绕道走。对于蔺相如的行为,他的手下深感不解,认为蔺相如没有必要这么害怕廉颇。
而廉颇却反问他们是廉颇厉害还是秦王厉害,那么显然是秦王厉害。所以蔺相如连秦王都不怕更不会怕廉颇了。他这样做只是不想因为他俩的不和让秦王有机可趁,这是为了赵国而避廉颇。廉颇得知之后,深知是自己不对,便将战袍脱下,去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自此,蔺相如和廉颇就成了好朋友。这就是将相和的故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758829917
2009-04-21 · TA获得超过164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7.3万
展开全部
洪洞许村蔺姓家族是蔺相如的后裔

据古县李子坪村民介绍:蔺相如的后裔为避免遭受秦王的屠戮和迫害,乃举族移居到赵城许村和洪洞县等地居住。为廓清这一历史事实的真相,笔者特意到洪洞县许村一带进行了实地考察访问。

在现属洪洞县堤村乡的许村,我们找到了世居此地的蔺姓家族。据64岁的蔺希昌介绍:许村现有居民八九百户,人口4000多人。其中蔺姓人口就有1500余人,由于事远年湮,蔺姓移居此地已经不知有多少年代。笔者在村东不远察看了一块高达两米的“赵上卿蔺相如故里”巨大碑刻,此碑背后镌刻有《重修蔺公相如碑序》,其文曰:

“一代伟人,千古雅范;余韵流风,起懦振顽。云烟台阁,所以图画功臣;风尘道路,所以旌表义地。战国时,赵上卿蔺公相如者,吾赵城许村人也。击缶逼秦,气壮山河;完璧归赵,光争日月。感廉颇负荆谢罪,且能化私为公,和衷共济;洵智勇兼备一代社稷之臣,忠义两全,千古豪杰士也,况地属桑梓,坟墓所在,路碑更不可澌灭欤!是碑也,昔邑候奉列宪命,创建於兹。清室乾隆年间,风飘雨侵,砖瓦零落。我赵官绅,拨款监修。一时邑人行旅,颂声载道。然岁月易逝,荏苒间二百余年,现今坊容凋敝,字迹模糊,残缺难观。蔺氏宗族,聚众磋商,咸乐摊资重修,以光先人之令德,因共得银币八十余元,遂刻日鸠工,乞序并对联於余。余学识卑浅,本不敢膺斯重任,但风,素深钦佩,每恨生不逢辰,不得为之执鞭,述其事、颂其德,亦所欣喜焉。故语不嫌俚,聊留其芳於后世云尔。丙辰科俊士董炳耀撰文,山西大学高等科毕业马圣瑞书丹。中华民国十二年(1922)三月吉日立。”

据李吹琴先生《蔺相如故里许村考》一文介绍,蔺相如是赵城人的说法由来已久:大约在清代前期,赵城北门外就建有“蔺相如牌坊”:许村村东原来还有一座“相如故里”堡门门楼,此门楼底层为门洞式通道,供车马、行人通行使用;二层为神阁,塑有蔺相如坐像,貌若财神。创建年代无从考证。门洞上方镌有“相如故里”匾额,由于年久失修,此门楼先是于1932年被洪水冲毁;重修后,又于1942年被日本侵略者拆毁,用其砖石修建了炮楼。因此,保护“赵城金藏”有功的力空大师也坚持“蔺相如为赵城人”之说。

又据李文介绍,许村有“蔺氏祖茔”,其遗迹位于许村西南1.5公里的山坡上,占地约有4亩,人们称之为“蔺家坟”或“四亩坟”。据民间传说:蔺相如担任赵国上卿后,曾经衣锦还乡,到此祭拜祖先?熏在父母坟前被酸枣刺挂破了锦袍,他仔细观看了一下弯勾状的酸枣刺?熏说了一句“弯勾独害,宜长直刺”,不料这块地里的酸枣弯勾刺竟然长成了直刺。随着这一美丽传说的传播,“蔺墓灵棘”也成为与“广胜飞虹”齐名的“赵城十景”之一。据说:蔺相如在回乡祭祖时,带有大批随行人员,为了防止惊搅百姓,他下令所有随行人员的马匹不许进村,一律拴在村东的官道上,所以这段官道被人们称为“马道”。随后,又将马匹牵送到南石明村东的汾河滩上放牧,在当地留下了蔺相如“放马滩”的历史地名。

从上面的蔺相如遗迹和传说,可以使人分析、推测:由于古代人的居住权与其土地所有权紧密关联,原籍岳阳古县偏僻小山村的蔺相如家族,从古县移居到赵城许村的时间,也许是在他担任“赵国上卿”之后不久;直到蔺相如逝世,归葬故里李(蔺)子坪村以后,他的族人为避免秦王的屠戮和迫害,才全部移居到赵城县的许村居住;出于方便地祭祀祖先的考虑,蔺氏族人遂把祖茔也迁移赵城许村。这一点,可以从许村“蔺代祖茔”里没有“蔺相如墓”、古县李子坪村却有“蔺相如墓”独自存在的事实得到证明。

以古县与赵城的“地望”而言:当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时的疆域,是以平阳(今山西临汾)为界:南为魏国,北为赵国,东部上党地区为韩国。当时的岳阳古县及赵城一带,均为赵国边境地区的“赵城”之地。因此,说蔺相如是“古县人”或“赵城人”均在两可之间。太史公司马迁《史记》写蔺相如为“赵人”,乃是“信而不诬”的记载。

另外,在河北“赵都邯郸”,至今留有许多有关蔺相如的遗迹,笔者也一并作了详细的考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