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三次救李世民,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唐朝的建立离不开李世民的功绩,不可否认的是,李世民在大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单单说虎牢关之战就是如此,当时的唐朝没有武将能够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关(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军(郑军)、窦建德军(夏军)。
虎牢关之战后,唐军才能够战无不胜。李渊太原起兵,攻入关中建立大唐。四方贤才纷纷投奔大唐。这一切肯定是离不开李世民的功绩,其次就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唐朝的开国功臣有很多,尉迟恭和程咬金肯定是其中之一,两人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不可否认的是,除了李世民之外,唐朝的功臣还有很多。
尉迟敬德原本是刘武周部将,被秦琼击败之后,也投奔李世民。尉迟敬德为李世民出生入死,三次救了李世民的性命。能够救李世民的性命,足以说明尉迟敬德的能力如何,其次,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肯定是非常信任的。李世民登基之后,李世民开始论功行赏。那么尉迟敬德和程咬金肯定在这之中。
武德九年七月,李渊按照李世民的意思,下诏任命秦琼为左武卫大将军,任命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任命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唐朝初年,十二卫大将军和三省宰相、御史大夫一样,都是直属于皇帝。十二卫大将军的官阶和三省宰相、御史大夫一样,都是正三品。
那么在之后的征战中,李世民为何将兵权交给程咬金,不交给尉迟敬德呢?要知道尉迟敬德可是多次救过李世民的命。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废了太子李承乾,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世民觉得李治太弱了,想在有生之年,替子孙后代解决辽东问题。于是李世民决定,出兵辽东。
《新唐书》记载“乘舆至辽,太子次定州,两京空虚,恐有玄感之变。夷貊小国,不足枉万乘,愿委之将臣,以时摧灭。”尉迟敬德这样的话,最重要的就是建议李世民选一个将才,出兵辽东才能够战胜。尉迟敬德这样的话,其实就是告诉李世民,自己想要出征,只不过没有明说。
尉迟敬德曾经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将才,武德年间到贞观初年,尉迟敬德追随李世民,打了一系列恶仗。那么李世民决定出兵辽东的时候,为何将兵权交给了程咬金呢?首先来说,尉迟敬德跟宰相和文官无法共事。将帅不和,这可是南征北战的大忌。李世民不可能不了解这一点。
尉迟敬德看不起文人,把所有的宰相都得罪了。用欧阳修的话说,就是:“敬德颇以功自负,又廷质大臣得失,与宰相不平。”将帅不和,这样的情况下出征辽东,肯定是不行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君臣之间有了嫌隙。尉迟敬德曾经暴打皇弟李道宗,差点打瞎李道宗的眼睛。李世民用“汉高祖杀功臣”的典故,警告尉迟敬德别乱来。
作为李世民的弟弟,尉迟敬德也太过分了,竟然敢打皇帝的弟弟。这种情况下,李世民肯定不会忍受的。从尉迟敬德打了李世民弟弟之后,尉迟敬德就受到了“排挤”。尉迟敬德与宰相不合,又与天子有嫌隙。换谁处在李世民的位置上,也不敢相信尉迟敬德。尉迟敬德虽然失去了圣眷,但是“两京空虚,恐有玄感之变”的话,也说得很有道理。
对于这个问题,李世民也有解决方案,就是对程知节委以“留台之寄”的重任。“留台之寄”是古籍的原文,翻译成白话就算说:“让程咬金留守京师,把大后方委托给程咬金。”程咬金虽然武夫出身,却在积极学习文化,向士大夫们靠拢。用欧阳修的话说就是“子处亮,尚清河公主。”李世民和程咬金是亲家。
程咬金的儿子程处亮,娶了李世民的女儿李德贤。程家和李家,是“荣辱一心,盛衰一体”的亲戚关系。尉迟敬德跟宰相没法合作,程咬金和宰相们合作愉快。尉迟敬德跟唐太宗心生嫌隙,程咬金是唐太宗的亲家公。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怎能不相信程咬金呢?
第二次是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到窦建德军营前叫阵,遭到了大军围攻,最后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并肩作战,杀了三百多人回到了自己军营。
第三次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了,玄武门之变的关键时刻,李世民射死李建成后,在追赶李元吉时不小心被树枝挂倒在地,李元吉乘机反扑,夺走李世民的弓准备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在这关键时刻又是尉迟敬德拍马赶到,杀死李元吉,成功解救了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