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分之46约等于217.39分之一,对么?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因为是约等于,所以不能够这样精确计算,应该把46看成是50,这样这个分数就会约等于1/200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其之间的换算进率是1000。所以46立方分米要换成立方米,即46÷1000=0.046立方米而46立方分米要换成立方厘米,即46x1000=46000立方厘米实在不知道你可以百度换算表换算,如下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对的,万分之46约等于二百一十七点三九一分之一。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807 年,英国人托马斯·杨通过实验证实了光是一种振动波,但在 100 多年后,原本「没人稀罕」的这次实验却让物理学界吵翻了天,爱因斯坦和玻尔也为此争论不休,最后还是一位年轻人提出了一个「疯狂」的解释,由此打开了物理学研究的一扇新大门。
这个名垂物理学史册的实验叫做双缝干涉实验,这位年轻人叫埃弗里特,他提出的那个「疯狂」解释,叫做「平行宇宙」。
艾弗里特是「平行宇宙」概念的公认创造者,他用于解释量子力学的多世界理论,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退相干理论在物理学界无人不知,然而这位英年早逝的物理学家的生平故事却鲜为人知。
请听我一边为你讲他的故事,一边介绍平行宇宙的基础概念。
休·埃弗里特生于 1930 年,他爸爸和爷爷都叫这个名字,所以按照老外的习惯,这个埃弗里特其实是埃弗里特三世,据说他 12 岁的时候就给爱因斯坦写过信,问一些关于宇宙学的问题,而爱因斯坦居然还给他回了信。他的大学本科成绩非常好,毕业后获得了奖学金进入到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深造,专攻量子力学,他的老板就是大名鼎鼎的惠勒教授。
在埃弗里特攻读博士学位的年代,正是物理学的黄金时代,尤其是量子力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不断地刷新着人类的观念。当时占据着量子力学最核心地位的是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他们对量子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奇异现象的解释统称为哥本哈根诠释。
虽然名气很大,但是不喜欢哥本哈根诠释的人大有人在,头一个就是爱因斯坦,他跟玻尔的论战那是旷日持久,至死不休。20 多岁的埃弗里特在学习了哥本哈根诠释后,也是不喜欢,在他看来,哥本哈根诠释是「荒诞」的。
他曾经在一封给《现代物理评论》杂志的编辑德威特的信中写道:哥本哈根诠释的不完整性无可救药,因为它先验地依赖于经典物理学⋯⋯还是一个将「真实」概念建立在宏观世界、否认微观世界真实性的哲学怪胎。
那这个哥本哈根诠释到底是个什么理论?它又是如何「荒诞」的呢?
我们这就来讲讲玻尔的理论,您还别说,大多数人第一次听到这个理论的时候,脑子里面的第一反应一般都是「荒唐」,这哪里像是一个物理学家作出的理论啊。
接下来就要介绍我们开头提到的双缝干涉实验了。
这个实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让一束光通过硬纸板上的两条平行的缝隙,我们就可以在纸板后面的幕布上看到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个实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因为光波在通过两条平行的缝隙后发生了自我干涉,波峰与波峰相遇的地方亮度就会增强,波峰与波谷相遇,亮度就会减弱,于是就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个实验在 19 世纪初就被科学家做过了,100 多年来大家也没觉得这个实验有啥了不起的。可是进入到 20 世纪后,这个实验开始被物理学家们高度重视起来。为啥?
因为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被各种实验所证实了,这样一来,物理学家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既然光在最微观的结构上是一个个的粒子,那当单个光子通过左缝时,它是怎么知道右缝的存在呢?
刚开始,物理学家还能掩耳盗铃,因为没有人能在实验室中让光变成一个个的光子发射出去,所以物理学家们就想,或许让光子一个个通过双缝的话,就不会出现干涉条纹了。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物理学家们发现电子同样具备波粒二象性,而电子要比光子容易控制多了,他们制造出了可以一个一个发射电子的电子枪。
于是,电子一个一个地被射向双缝,这个实验一做就是一年多,当荧光屏上干涉条纹慢慢呈现出来时,物理学家们知道,一个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了,从此物理学的江湖大乱。一个电子它怎么就能够通过左缝的时候知道还有另外一条右缝的存在,从而改变自己的运动轨迹呢?这个问题还可以用更简洁的方式问:一个电子到底是通过了左缝还是右缝?
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是这么解释的:
这个名垂物理学史册的实验叫做双缝干涉实验,这位年轻人叫埃弗里特,他提出的那个「疯狂」解释,叫做「平行宇宙」。
艾弗里特是「平行宇宙」概念的公认创造者,他用于解释量子力学的多世界理论,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退相干理论在物理学界无人不知,然而这位英年早逝的物理学家的生平故事却鲜为人知。
请听我一边为你讲他的故事,一边介绍平行宇宙的基础概念。
休·埃弗里特生于 1930 年,他爸爸和爷爷都叫这个名字,所以按照老外的习惯,这个埃弗里特其实是埃弗里特三世,据说他 12 岁的时候就给爱因斯坦写过信,问一些关于宇宙学的问题,而爱因斯坦居然还给他回了信。他的大学本科成绩非常好,毕业后获得了奖学金进入到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深造,专攻量子力学,他的老板就是大名鼎鼎的惠勒教授。
在埃弗里特攻读博士学位的年代,正是物理学的黄金时代,尤其是量子力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不断地刷新着人类的观念。当时占据着量子力学最核心地位的是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他们对量子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奇异现象的解释统称为哥本哈根诠释。
虽然名气很大,但是不喜欢哥本哈根诠释的人大有人在,头一个就是爱因斯坦,他跟玻尔的论战那是旷日持久,至死不休。20 多岁的埃弗里特在学习了哥本哈根诠释后,也是不喜欢,在他看来,哥本哈根诠释是「荒诞」的。
他曾经在一封给《现代物理评论》杂志的编辑德威特的信中写道:哥本哈根诠释的不完整性无可救药,因为它先验地依赖于经典物理学⋯⋯还是一个将「真实」概念建立在宏观世界、否认微观世界真实性的哲学怪胎。
那这个哥本哈根诠释到底是个什么理论?它又是如何「荒诞」的呢?
我们这就来讲讲玻尔的理论,您还别说,大多数人第一次听到这个理论的时候,脑子里面的第一反应一般都是「荒唐」,这哪里像是一个物理学家作出的理论啊。
接下来就要介绍我们开头提到的双缝干涉实验了。
这个实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让一束光通过硬纸板上的两条平行的缝隙,我们就可以在纸板后面的幕布上看到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个实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因为光波在通过两条平行的缝隙后发生了自我干涉,波峰与波峰相遇的地方亮度就会增强,波峰与波谷相遇,亮度就会减弱,于是就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个实验在 19 世纪初就被科学家做过了,100 多年来大家也没觉得这个实验有啥了不起的。可是进入到 20 世纪后,这个实验开始被物理学家们高度重视起来。为啥?
因为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被各种实验所证实了,这样一来,物理学家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既然光在最微观的结构上是一个个的粒子,那当单个光子通过左缝时,它是怎么知道右缝的存在呢?
刚开始,物理学家还能掩耳盗铃,因为没有人能在实验室中让光变成一个个的光子发射出去,所以物理学家们就想,或许让光子一个个通过双缝的话,就不会出现干涉条纹了。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物理学家们发现电子同样具备波粒二象性,而电子要比光子容易控制多了,他们制造出了可以一个一个发射电子的电子枪。
于是,电子一个一个地被射向双缝,这个实验一做就是一年多,当荧光屏上干涉条纹慢慢呈现出来时,物理学家们知道,一个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了,从此物理学的江湖大乱。一个电子它怎么就能够通过左缝的时候知道还有另外一条右缝的存在,从而改变自己的运动轨迹呢?这个问题还可以用更简洁的方式问:一个电子到底是通过了左缝还是右缝?
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是这么解释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