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七夕节吗?古人是怎样过七夕节的呢?
七夕成为一个节日,至迟在汉代。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 的记载,“汉丝女常以 七月七日穿七孔针开于襟褛。 ”可知汉朝女性已在过七夕节。
七夕节的起源,跟农耕文明对谷物神与桑蚕神的崇拜有关。汉代崔寔《四民月令》载:“七月七日……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如地河之波,辉煌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乞愿,三年乃得。”研究者相信,河鼓和织女就是指牵牛星和织女星,牵牛星为谷物神, 织女则是桑蚕神。人们向牵牛星和织女星祈拜,自然是为了表达获得更多丰收(包括农业与蚕织)的美好愿望。
也因此,古人过七夕,主题就是乞巧——姑娘们向织女星乞求巧智。乞巧的方式历代略有演变,明清时期的七夕乞巧是这样的:“七月七日许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缔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 针影,有成云雾、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 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 ”《帝京景物略》
七夕从来不是什么情人节。恰恰相反,过去民间谈婚论嫁要避开七夕:“七月七日,迎亲嫁女避节。”古代的卜筮类书籍《日书》也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一直保留着七夕文化的韩国、日本,节日的主题都是乞巧,都不是什么“情人节”。只有在中国,没什么文化的今人才将七夕包装成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