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帕尔战役英日双方指挥官分别是谁?这次战役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丧失了战场主动权,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德国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场攻势,打乱盟军部署,获得重新扭转战局机会。也为分散南方美军的进攻,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中将指挥,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英军驻守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
这场战役的目的是从缅甸进入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然后从那里夺取英帕尔,占领中国、印度和英国军队的反攻基地,切断美中工程师正在修建的中印公路,然后在英帕尔建立印度傀儡政权,巩固胜利。但这很容易说,但很难实现。因为没有通往英帕尔的道路,日军只能爬山,穿过难以接近的丛林。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仅卡车和坦克无法通过;即使是马车和独轮车也无法通行,食物和弹药很难携带,计划充满风险;所以他的下属质疑他的计划,认为这是一个风险。牟田口廉也却充满信心,此人是中国通,是成吉思汗的崇拜者。
在袭击开始时,日本军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后来因为无法持续的弹药和食物而陷入困境。牟田口为了确保物流供应一时兴起。他要求日军掠夺大量缅甸牲畜作为运输工具。出人意料的是,缅甸的牛不善于搬运重物,也无法运输物资。一招失败后,牟将军束手无策。他不能有效地解决前线士兵面临的问题,战斗力大大丧失。
参战的10万日军在三个月内便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只有约12000人生还,其他近8万人中,大约32000人战死,余者统统死于饥饿和疾病。以单一作战计划损失规模而论,此战役为日军在二战期间损伤最惨重的战役,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