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五):socket
服务端socket要做五件事,客户端socket要做三件事:
接下来双方就可以通过 read() 和 write() 函数通信了,双方也都可以通过 close() 函数主动断开连接。
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预期的效果是客户端点击一次发送,给服务端发送两条数据,服务端触发两次“收到客户端数据的回调”,然后分别打印:
但实际上两条数据被合并成一条数据发送给服务端了,服务端只触发了一次“收到客户端数据的回调”,也只打印了一次:
这就是 数据粘包——多条数据被合并成了一条数据传输。
我们知道TCP有个 发送缓存 ,有些情况下TCP并不是有一条数据就发一条数据,而是等发送缓存满了,再把发送缓存里的多条数据一起发送出去,这就会导致数据粘包。
此外TCP还采用了 Nagle优化算法 来打包数据,它会将多次间隔较小且数据量较小的数据自动合并成一个比较大的数据一块儿传输,这也会导致数据粘包。
处理数据粘包也很简单,核心思路就是: 发送方在发送数据的时候先给每条数据都添加一个包头,包头里存放的关键信息就是真实数据的长度,当然也可以存放更多的业务信息,此外包头的尾部还需要拼接一个包头结束标识——回车换行符,以便将来接收方读取数据时可以根据这个包头结束标识优先读取到包头数据。接收方调用指定的读取方法优先读取到包头数据,然后根据包头里的长度信息再去精准读取指定长度的真实数据,这样就可以读取到一条完整的数据了,然后再读取下一条数据就不会粘包了。
正常来说,socket连接一旦建立之后就会一直挂在那里,直到某一端主动断开连接。但实际上,运营商在检测到链路上有一段时间无数据传输时,就会自动断开这种处于非活跃状态的连接,这就是所谓的运营商NAT超时,超时时间为5分钟。 因此我们就需要做心跳保活——即客户端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就向服务端发送一个心跳数据包,用来保证当前socket连接处于活跃状态,避免运营商把我们的连接中断,这个时间间隔我们取的是3分钟,服务器在收到心跳包时不当做真实数据处理即可。
客户端主动断开连接时(如App退出登录或者App进入后台等场景),我们不需要做断线重连;其它情况下如果连接断开了(如服务器出了问题或者网断了等场景),我们就需要做断线重连,来尽量使连接处于正常连接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 具体做法就是,当客户端检测到跟服务端断开连接时就启动第一次断线重连,2秒后启动第二次断线重连,再隔4秒后启动第三次断线重连,如果三次断线重连还没成功,就认为是服务器出了问题,不再重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