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浮肿是什么原因
很多人都会遇到脸部浮肿这个问题,这会让我们的形象受到极大的损失,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脸上浮肿是什么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脸部浮肿常因急慢性肾炎而起,初期可能先有眼皮水肿及足踝水肿厉害时不但是脸水肿也会出现全身水肿的现象。百日咳、胸纵隔肿瘤、主动脉弧动脉瘤、长期使用肾上腺荷尔蒙、肾上腺机能降低时偶有脸肿。脸部由于不适应或者感染,或者是食物中毒引起的导致脸部某个部位出现了肿胀现象。
造成的原因
主要还是缺少优质蛋白质,因为人的细胞是由70%的水,28%的蛋白质,2%脂肪,1%糖组成,当你的蛋白质缺少的时候,你的细胞就有大量的水从而产生水肿。所以你一定要补充优质的蛋白质为好,但这之前可以先去医院检查一下的。
还要重点考虑肾病、高血压、心脏病、内分泌、电解质紊乱等,都查不出的话,可以到变态反应科(别害怕名字,就当是过敏科) 到老年,不仅外貌出现苍老,而且内脏器官的功能也在减退。其中主要是由于心血排出量的减少,肾脏血流量的下降,皮下组织松弛,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细胞体积缩小,细胞内的液体流向细胞外的间质,以致出现浮肿。
由于人体的最下端受地球引力的影响,水肿就更明显。站立时间过多,浮肿更显。内脏器官疾病也可引起浮肿,这就是疾病导致的浮肿。此时,浮肿只是该病的一个症状而已。尽管许多疾病可以引起浮肿,但是,不同的疾病,发生浮肿的规律也不相同。
例如心脏病引起慢性右心衰竭时,浮肿从而下肢踝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全身;肝硬化时,也是先两下肢浮肿,以后出现腹水,最后全身浮肿。肾脏病病人,也可以出现下肢浮肿。不过,一般先从两眼睑或颜面浮肿开始,再发展到全身。病人清晨起床时,往往发现颜面浮肿,上眼睑浮肿像“蚕宝宝”。老年人长期营养不良、贫血,由于形成低蛋白血症,也可出现下肢及全身浮肿。
老年人常常罹患前列腺肥大症,还有些老人罹患膀胱肿瘤,也可以因为尿潴留引起肾功能不全,最终出现下肢浮肿。 出现浮肿后应去医院查病因,找出病因,及时治疗。平时菜肴宜清淡,多吃些高蛋白菜肴,如瘦肉、鸡、虾、蟹、甲鱼等。
预防浮肿的方法
1、少吃重口味食物
饮食和浮肿密切相关,今天吃了什么,马上会表现在明天的身体上。所以要吃少盐、味道清淡的食物。
2、多吃排水食物
红豆、薏仁、黄瓜、西瓜等都是不错的排水食材,虽然不能马上就见效,但只要坚持一定能看到效果。
3、勤泡澡
将全身浸泡在温水里,利用水温提高身休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就能将多余的水分和废物从体内扫光。
4、坚持运动
坚持运动的MM,气色、体态或是健康状态都会比一般人好很多,脸部也不易浮肿。期中有氧运动、伸展体操效果最好。
5、按摩消肿
用指腹从嘴角开始往斜上方一直按压到颧骨为止。再手握拳头,利用指关节沿着颧骨往耳旁按压,反复3次,可快速消除眼部浮肿。
保健方法
1、盐水敷眼
在500cc、40度的温水中加入一茶匙盐,搅拌均匀后,将纱布浸泡在盐水中,充分吸收盐分,然后将纱布叠成适当大小,敷在眼睛上20分钟左右。
原理
利用高渗透压力的原理,将水分由低往高引流,藉此将水分排出。
提醒
热敷之前先试一下温度,避免高温伤害肌肤。
2、冷热交替敷脸
急救方法
先用热毛巾敷脸,接着冷敷,重复3次。热冷敷脸的时间要以l:2比例分配,至少敷15分钟。
原理
热冷交替敷脸,能让血管收缩再扩张再收缩,促进肌肤的血液循环,促使排出脸部多余水分。
热冷交替敷脸,能让血管收缩再扩张再收缩,促进肌肤的血液循环
提醒
热毛巾的温度要掌握好,不可太热。
3、穴点按摩
以指腹按压眼眶周围,每个位置按压5秒钟,重复3次。
原理
因为气血、经络等交错复杂的关系,在脸上、身上形成许多穴点,它们可以反映出气血运行的.顺畅与否,经常刺激按压这些穴点,可以改善脏腑功能,消除浮肿。
4、喝黑咖啡
吃完早饭后,喝一杯纯黑咖啡,约30分钟到1小时后,就能看到脸部浮肿消失。
原理
黑咖呼含有的咖啡因其有排水利尿、加速消耗身休热量的作用,因此能快速消除脸部浮肿,对眼部浮肿效果尤佳。
黑咖呼含有的咖啡因其有排水利尿、加速消耗身休热量的作用
提醒
卫生部公布一天摄取咖啡因的上限是300毫克,一杯黑咖啡从浓度大小方面计算,约为50~100毫克,MM饮用时一定要控制好摄取量。
5、喝浓茶
吃完早餐,冲泡一杯浓茶饮用,约30~60分钟后,即可看见消肿效果。
原理
浓茶消肿原理同样是因为是咖啡因的功效,它不仅含咖啡因,还有儿茶素,有消除脸部、眼部浮肿的效果。
6、提醒
喝茶消肿除了要注意用量外一定不能加糖。另外,还可饮用取自天然食材的玉米须茶、薏仁水等,坚持饮用,也可发挥预防浮肿的效果。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脸肿是感染了一些病原体,导致人体的某些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出现的一种准病态, 就是进行激烈免疫的阶段, 是内分泌失调的结果。引起“脸肿”是人体各器官不协调造成的,医学上称之为应激性疾病。若平时消耗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就使全身各系统处在紧张和变化之中,即处于“应激状态”。机体一旦进入应激状态,就会破坏体内环境的协调、平衡和稳定,导致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