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
1、前方的路,到底怎么走?哪条路才能通往未来?
2、这个时候,就不能做应激反应,每一个动作都在应对变量,而是要自觉地和那个能看到的未来站在一起,然后反过来再看眼下该做什么。
3、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尚不均匀。那我们就到未来浓度最高的地方去。
4、支撑我们的,不仅仅是诗和远方,更是我们身边的日常。
5、就像凯文·凯利说的:“也许宇宙中最反直觉的真理是,你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6、今天,我们之所以提起“碳中和”这个话题,其实是想说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某个未来一定会发生,那就先行进入那个未来,去等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