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影子的人》:直面自己的影子,拥抱内心,才能实现自我救赎
展开全部
《偷影子的人》是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创作的第10部作品。该书,与《伊斯坦布尔的假期》和《如果一切重来》并列为马克·李维的“温情三部曲”。
当年,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在阅读他的作品《如果这是真的》时,仅看了两页书稿,便重金买下了其电影版权。
《偷影子的人》在法国上市一周,便狂销45万册,位列全年销售排行榜总冠军。法国媒体曾惊叹:“销售得比影子消失的速度还快!”2013年,该书入选我国中宣部向大众推荐的50本书之一。
让我不禁赞叹,此书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能让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渗透进读者群中?
马克·李维曾说:“一个人物和一座城市在我的笔下诞生,却从来不需要知道其名称。”
偷影子的男孩,从头到尾都没有名字。可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事实上,这也正是作者创作技巧高深之所在,借以“男孩”的身份,引发千千万万读者的共情。
“男孩”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千千万读者的缩影。
每一个人都拥有童年,有童年时期的挫折,有青春期的第一次懵懂,有爱情的尝试,有友情的共盟,有亲情的不舍,所有的这些,都是每一个人平凡人,贯穿一生的舞曲。
“男孩”的存在,便是让我们从“他”的人生历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山本耀司曾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而这,便是影子存在的最大意义。
我们借以“男孩”与他人的人生历程,通过与“他”的影子重叠,引发自己的共鸣:了解自己,从而实现自我救赎,成就更好的自己。
此文,从小说的人物:男孩、伊凡,吕克,这三个视角出发,以“友情”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爱情、亲情为辅线,进行分析。
终其一生,为“求父爱而不得”所执着,为“爱而不得”所沉醉。幸运的是,在揭开真相神秘的面纱后,“男孩”对父亲释然,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这是影子对男孩的请托,也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影子存在的意义,以及影子选择“男孩”的原因。
文中的影子,类似于“读心术”,男孩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影子重叠,从而了解对方的过去,窥视他人内心深处的秘密。
那些隐藏在记忆深处,让自己无能无力,可又无可自拔深陷其中的秘密。这些秘密,成为了每一个人“不幸福”“不快乐”的源泉。终其一生,如蚀骨之毒,缠绕他人,不死不休。
只有直面内心真正的恐惧和执着,方有战胜它的可能性。
男孩,自童年起,便过上了不幸的生活。六年级转学,被班上的高大个马格所欺负。他暗恋的对象伊丽莎白,最后,又与他的死对头马格双宿双飞。
男孩很绝望,渴望摆脱这一切的不幸:“我的童年就在那里,带点忧愁又有点悲痛,在这外省的小城市里,我拼命等着伊丽莎白垂怜而看我一眼,在绝望中等待长大。”
幸运的是,影子的出现,让他找到了自我突破的契机。他开始变得自信,并且竞选班长。 他想超越马格,从此不再被他欺负。
在男孩的不断努力,以及警卫伊凡和同学吕克的“帮助”下,他成功了。连续三届当选班长,赋予了他相当大的影响力和自信心。
可是, 伊丽莎白的选择,在无形之中,还是为他蒙上了一层爱情的伤。
直到后来,他对伊丽莎白的情愫,连他自己也无法分清,那是对伊丽莎白单纯的喜爱,还是掺杂着大部分对于马格的报复在内。
哪怕,两年后,男孩吻了伊丽莎白。可他的内心,是那么的不屑。一个选择了他敌人的女人,根本不值得他喜欢。
这种爱情缺失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男孩爱情之路的坎坷,埋下了根。
他的父亲,在他年少时,便离开了他,离开了他的母亲。父亲的离开,导致他耿耿于怀。
他认为,父亲离开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懦弱和无能,才导致没能留住父亲。为此,这成为了男孩,一生不解的症结。
童年时期的男孩,渴望长大,成为大人。可他不知道的是,人生的困顿,往往便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年幼的他:“我一直想挥别童年,成为大人,可童年却紧贴着我的皮肉,钻入这具对我而言太挤又太小的身躯里。”
长大后,他终于成为一实习医生。他收获了与苏菲的肉体之爱,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
可是,他却远离了母亲。直到母亲离世时,他才懊悔不已:“我学医的目的,原是为了照顾妈妈所有的病痛,却竟然没察觉出她已经生病了。”
当母亲离世后,才告知他真相:父亲并没有抛弃他,相反,父亲一直爱着他,每年都参加他的学业典礼,每年都给他写信,只是被母亲偷偷地藏了起来。
在得知他所奢望的父爱,原来一直就在身边时,男孩终于释然了。
曾经, 他利用影子的神奇魔力,帮助了克蕾儿、吕克、伊凡,可他却无法利用影子来帮助自己。
因为 人生的有些坎坷,惟有自渡,方能得以解脱。
在打开心结后,男孩才终于有了足够的勇气,去寻找自己的爱情——克蕾儿。
克蕾儿是男孩年少时的伴侣,他珍惜这个可以倾诉的伙伴。克蕾儿的不幸遭遇,以及她对他的赤诚,深深感动了他。
同时, 在伊丽莎白事件中,男孩一直处于感情受伤阶段。此刻,他正需要另一个人来填补内心的空白。
当然,克蕾儿是一个善良的姑娘,不论他的初心如何,兜兜转转,克蕾儿还是入了他的内心,成为了他一生都忘不掉的人: 一个会用风筝向你写出“我想你”的女孩,真是让人永远也忘不了她。
最终,在离别多年后,历经坎坷,他还是找回了她,他年少的挚爱,他一生的牵挂。
他找回了自己,也找回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对黑暗的恐惧,以及所缺失的母爱,在好友“男孩”的帮助下,得以实现灵魂救赎。伊凡终于冲突自我的牢笼,找到了人生新方向。
伊凡是男孩在新学校认识的第一个朋友,也是忘年交。在男孩事件上,伊凡曾给予他勇气和帮助。后来,二人便顺理成章成为了好友。
在一次火灾中,伊凡的影子前来找他,让他去救伊凡。后来,男孩才得知伊凡不顾生命留在小屋的原因:那里有母亲给他写的信。
可事实上,伊凡的母亲,在生下他后便离世了。他从未见过自己的母亲。所有的信,都是他杜撰出来,自己以母亲的名义写给自己的信。
文中曾这样形容伊凡:“妈妈的存在就像一口深不见底的井,一口无法被填满的悲伤之井,而伊凡只能以杜撰出来的信,为这口井封上盖子。”
后来,男孩得知真相后,请求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给自己:书写出对自己的希冀。
男孩再偷偷把信放到了学校的小屋中。
不久后,伊凡在烧毁的小屋,无意中发现这封信。他,终于释然了。
他希望,他能遵循“母亲”的愿望:“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你将来能开心地成长。”
这是从没感受过母爱的伊凡,第一次切身触碰到了母爱的存在,这一束光,点亮了他的希望,成为了他黑暗人生中的灯塔。
正因为有了男孩的帮助,才导致被执念所困的伊凡,走了出来。
他终于幡然醒悟,原来过去他,浪费了太多的时光,消耗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这份执念,在无形之中,操纵着他,让他找不到人生的出口:
“其实待在这里这么多年,我都活在过去,把自己禁锢在童年里。但是从今以后,我就自由了,我还有时间去弥补,我得去建立一个真实的人生,一个让我最终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幸运的是,被童年所囚禁的伊凡,终于破壳而出,从执迷不悟的深渊中,走了出来。
这也是影子存在的最大意义:帮助他人认识自己,走出自己的囚徒困境,实现自我救赎,从而过上更好的人生。
医生是吕克梦寐以求的事业,可成为面包师却是父亲对他的希冀。在男孩的帮助下,吕克有了当医生的机会。可是,在几经尝试后,他才发现,他最想成为的只是一个普通的面包师。
吕克是男孩的同学,后来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好朋友。吕克的父亲,经营着一家面包店。从他幼时起,他的父亲便希望他将来能继承他的事业,成为一名面包师。
而吕克从小的梦想,便是成为一名医生。只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吕克没有上大学,而是留在了小镇,跟随父亲学习制作面包。
多年以后,当数年不曾相见的昔日好友,再次重逢,男孩偷了吕克的影子。
从他的影子中,男孩得知,原来吕克过得并不开心。因为他的内心,被一个巨大的遗憾充斥着,那就是没能成为一名医生。
男孩后来偷偷找过吕克父亲,吕克父亲当时大发雷霆,把男孩轰走了。可事后,父亲还是给予了吕克自由,让他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在几经尝试过后,吕克才恍然大悟,原来医生只是他的梦想而已。
这份梦想,跟他想象中的,很不一样。这份巨大的落差,是他所无法接受、无法容忍的。
终于,吕克开始进行自我反思:“我过去捏的是面团,不是活生生的血肉;我过去割开的是面包,不是沾满血的衬衫和长裤,尤其我从没听过奶油面包濒临死亡的悲鸣,即使我往它头上扎上一刀。老友啊,我真的在自问是否适合这一行。”
这时,他才发现,原来他并不适合做一个医生。
相反, 当他在海边为老人们制作烘饼,看到他们心满意足的幸福笑脸时,他才明白,原来不并是只有医生才能拯救他人,美食也能。
原来,拥有一双点石成金的手,也是一种医术,因为它治愈了大家的胃和心情。
他开始找回了让自己幸福快乐的源泉:“知道吗?我很怀念这种感觉,看着清晨第一批客人胃口大开地来到面包房,看到他们很幸福。”
其实,吕克的经历,是很多人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抉择的原型。
吕克曾说:“我在这里不快乐。我曾经以为,当上医生能改变我的处境,我的父母会以我为荣;面包师傅的儿子成为医生,这会是个多么美好的故事。爸爸想让我学会的技艺,正是我想从事的工作。”
事实上,他的梦想并没有错。
之前,他之所以对没能成为医生而耿耿于怀,导致他无法感知到放下的幸福,是因为从前的他,没有机会去尝试,去试误。
正因为吕克从没有机会成为医生,所以他在脑海中,便把医生这份职业,理想化、神圣化,以至于形成了求而不得的执念。
格式塔效应和蔡加尼克效应交相呼应,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以至于,成为了吕克多年以来不幸福生活的根源。
事实上, 吕克的经历也告诉我们,梦想往往是空中楼阁,而现实才是脚踏实地的幸福。无论梦想能否实现,只有适合自己的职业,以及能让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才是充满意义,并且值得人们追求的。
而这,也是生而为人所存在的最大意义。
很多时候,幸福往往就是自己的身边,只是因为自己的固执,导致自己感受幸福的能力被堵塞了。
这个时候,希望你可以静下心来,听听影子的声音,那也是你自己的心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而为人,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执念。这些执念,有的伴随你一阵子,有的却贯穿了你的一生。
细细想想,你有没有因为什么事件,而对自己耿耿于怀?当下的你,是幸福的吗?我们能不能听见自己影子的声音,从而拥抱自己的内心?从文中的故事,我们又能得到哪些新的启发?
① 男孩的故事,告诉我们:
父亲的爱,一直就在身边,只是被面纱给蒙蔽了,导致他一直感受不到。
母亲的爱,是那样的炙热,母亲永远希望自己孩子,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可惜, 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应当在父母在世时,将自己的一部分心力,用在他们的身上,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情。而不是以工作忙为借口,疏远他们。
父母给予你的爱,从来就不是奢求你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回报,这份回报,只需要你能时常记得他们,偶尔关心下他们,抽时间陪伴他们,便好。
陪伴,便是最长情的告白。
男孩的爱情之路,也告诉我们: 我们应当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寻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同时,不为了短暂的欢愉,而将就自己。耽误自己,也误了她人。
② 伊凡和吕克的故事,告诉我们:
我们应当直面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路:那条自己真正想走,并且能让自己开心幸福的道路。
我们应当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不被执念所束缚。同时,应当勇敢地打破思维禁锢,实现自我救赎。
③ 莎士比亚曾说:“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
影子,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代表了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一种如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可影子存在的真实意义,从不是让我们驻足于它的表面意向。 我们应当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影子为镜子,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实现更好的自己。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鼓起勇气,去揭开影子的神秘面纱。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的男孩、吕克、伊凡,会沉浸在自己的执念中,无法自拔的原因。
简单地来说,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尝试着去改变自己,是一个让自己在精神上,变得异常痛苦的过程。
所以, 继续沉浸在执念中,拥抱影子,成为很多人逃避问题,逃避现实的解决方式。
可是,这往往只会导致问题愈演愈烈。
我们应当勇敢直面自己的影子,拥抱自己的内心,学会以影子为镜子,打通内心之路,走出内心的困境,实现自我救赎,成就更好的自己。
记住,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
当年,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在阅读他的作品《如果这是真的》时,仅看了两页书稿,便重金买下了其电影版权。
《偷影子的人》在法国上市一周,便狂销45万册,位列全年销售排行榜总冠军。法国媒体曾惊叹:“销售得比影子消失的速度还快!”2013年,该书入选我国中宣部向大众推荐的50本书之一。
让我不禁赞叹,此书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能让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渗透进读者群中?
马克·李维曾说:“一个人物和一座城市在我的笔下诞生,却从来不需要知道其名称。”
偷影子的男孩,从头到尾都没有名字。可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事实上,这也正是作者创作技巧高深之所在,借以“男孩”的身份,引发千千万万读者的共情。
“男孩”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千千万读者的缩影。
每一个人都拥有童年,有童年时期的挫折,有青春期的第一次懵懂,有爱情的尝试,有友情的共盟,有亲情的不舍,所有的这些,都是每一个人平凡人,贯穿一生的舞曲。
“男孩”的存在,便是让我们从“他”的人生历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山本耀司曾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而这,便是影子存在的最大意义。
我们借以“男孩”与他人的人生历程,通过与“他”的影子重叠,引发自己的共鸣:了解自己,从而实现自我救赎,成就更好的自己。
此文,从小说的人物:男孩、伊凡,吕克,这三个视角出发,以“友情”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爱情、亲情为辅线,进行分析。
终其一生,为“求父爱而不得”所执着,为“爱而不得”所沉醉。幸运的是,在揭开真相神秘的面纱后,“男孩”对父亲释然,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这是影子对男孩的请托,也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影子存在的意义,以及影子选择“男孩”的原因。
文中的影子,类似于“读心术”,男孩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影子重叠,从而了解对方的过去,窥视他人内心深处的秘密。
那些隐藏在记忆深处,让自己无能无力,可又无可自拔深陷其中的秘密。这些秘密,成为了每一个人“不幸福”“不快乐”的源泉。终其一生,如蚀骨之毒,缠绕他人,不死不休。
只有直面内心真正的恐惧和执着,方有战胜它的可能性。
男孩,自童年起,便过上了不幸的生活。六年级转学,被班上的高大个马格所欺负。他暗恋的对象伊丽莎白,最后,又与他的死对头马格双宿双飞。
男孩很绝望,渴望摆脱这一切的不幸:“我的童年就在那里,带点忧愁又有点悲痛,在这外省的小城市里,我拼命等着伊丽莎白垂怜而看我一眼,在绝望中等待长大。”
幸运的是,影子的出现,让他找到了自我突破的契机。他开始变得自信,并且竞选班长。 他想超越马格,从此不再被他欺负。
在男孩的不断努力,以及警卫伊凡和同学吕克的“帮助”下,他成功了。连续三届当选班长,赋予了他相当大的影响力和自信心。
可是, 伊丽莎白的选择,在无形之中,还是为他蒙上了一层爱情的伤。
直到后来,他对伊丽莎白的情愫,连他自己也无法分清,那是对伊丽莎白单纯的喜爱,还是掺杂着大部分对于马格的报复在内。
哪怕,两年后,男孩吻了伊丽莎白。可他的内心,是那么的不屑。一个选择了他敌人的女人,根本不值得他喜欢。
这种爱情缺失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男孩爱情之路的坎坷,埋下了根。
他的父亲,在他年少时,便离开了他,离开了他的母亲。父亲的离开,导致他耿耿于怀。
他认为,父亲离开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懦弱和无能,才导致没能留住父亲。为此,这成为了男孩,一生不解的症结。
童年时期的男孩,渴望长大,成为大人。可他不知道的是,人生的困顿,往往便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年幼的他:“我一直想挥别童年,成为大人,可童年却紧贴着我的皮肉,钻入这具对我而言太挤又太小的身躯里。”
长大后,他终于成为一实习医生。他收获了与苏菲的肉体之爱,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
可是,他却远离了母亲。直到母亲离世时,他才懊悔不已:“我学医的目的,原是为了照顾妈妈所有的病痛,却竟然没察觉出她已经生病了。”
当母亲离世后,才告知他真相:父亲并没有抛弃他,相反,父亲一直爱着他,每年都参加他的学业典礼,每年都给他写信,只是被母亲偷偷地藏了起来。
在得知他所奢望的父爱,原来一直就在身边时,男孩终于释然了。
曾经, 他利用影子的神奇魔力,帮助了克蕾儿、吕克、伊凡,可他却无法利用影子来帮助自己。
因为 人生的有些坎坷,惟有自渡,方能得以解脱。
在打开心结后,男孩才终于有了足够的勇气,去寻找自己的爱情——克蕾儿。
克蕾儿是男孩年少时的伴侣,他珍惜这个可以倾诉的伙伴。克蕾儿的不幸遭遇,以及她对他的赤诚,深深感动了他。
同时, 在伊丽莎白事件中,男孩一直处于感情受伤阶段。此刻,他正需要另一个人来填补内心的空白。
当然,克蕾儿是一个善良的姑娘,不论他的初心如何,兜兜转转,克蕾儿还是入了他的内心,成为了他一生都忘不掉的人: 一个会用风筝向你写出“我想你”的女孩,真是让人永远也忘不了她。
最终,在离别多年后,历经坎坷,他还是找回了她,他年少的挚爱,他一生的牵挂。
他找回了自己,也找回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对黑暗的恐惧,以及所缺失的母爱,在好友“男孩”的帮助下,得以实现灵魂救赎。伊凡终于冲突自我的牢笼,找到了人生新方向。
伊凡是男孩在新学校认识的第一个朋友,也是忘年交。在男孩事件上,伊凡曾给予他勇气和帮助。后来,二人便顺理成章成为了好友。
在一次火灾中,伊凡的影子前来找他,让他去救伊凡。后来,男孩才得知伊凡不顾生命留在小屋的原因:那里有母亲给他写的信。
可事实上,伊凡的母亲,在生下他后便离世了。他从未见过自己的母亲。所有的信,都是他杜撰出来,自己以母亲的名义写给自己的信。
文中曾这样形容伊凡:“妈妈的存在就像一口深不见底的井,一口无法被填满的悲伤之井,而伊凡只能以杜撰出来的信,为这口井封上盖子。”
后来,男孩得知真相后,请求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给自己:书写出对自己的希冀。
男孩再偷偷把信放到了学校的小屋中。
不久后,伊凡在烧毁的小屋,无意中发现这封信。他,终于释然了。
他希望,他能遵循“母亲”的愿望:“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你将来能开心地成长。”
这是从没感受过母爱的伊凡,第一次切身触碰到了母爱的存在,这一束光,点亮了他的希望,成为了他黑暗人生中的灯塔。
正因为有了男孩的帮助,才导致被执念所困的伊凡,走了出来。
他终于幡然醒悟,原来过去他,浪费了太多的时光,消耗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这份执念,在无形之中,操纵着他,让他找不到人生的出口:
“其实待在这里这么多年,我都活在过去,把自己禁锢在童年里。但是从今以后,我就自由了,我还有时间去弥补,我得去建立一个真实的人生,一个让我最终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幸运的是,被童年所囚禁的伊凡,终于破壳而出,从执迷不悟的深渊中,走了出来。
这也是影子存在的最大意义:帮助他人认识自己,走出自己的囚徒困境,实现自我救赎,从而过上更好的人生。
医生是吕克梦寐以求的事业,可成为面包师却是父亲对他的希冀。在男孩的帮助下,吕克有了当医生的机会。可是,在几经尝试后,他才发现,他最想成为的只是一个普通的面包师。
吕克是男孩的同学,后来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好朋友。吕克的父亲,经营着一家面包店。从他幼时起,他的父亲便希望他将来能继承他的事业,成为一名面包师。
而吕克从小的梦想,便是成为一名医生。只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吕克没有上大学,而是留在了小镇,跟随父亲学习制作面包。
多年以后,当数年不曾相见的昔日好友,再次重逢,男孩偷了吕克的影子。
从他的影子中,男孩得知,原来吕克过得并不开心。因为他的内心,被一个巨大的遗憾充斥着,那就是没能成为一名医生。
男孩后来偷偷找过吕克父亲,吕克父亲当时大发雷霆,把男孩轰走了。可事后,父亲还是给予了吕克自由,让他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在几经尝试过后,吕克才恍然大悟,原来医生只是他的梦想而已。
这份梦想,跟他想象中的,很不一样。这份巨大的落差,是他所无法接受、无法容忍的。
终于,吕克开始进行自我反思:“我过去捏的是面团,不是活生生的血肉;我过去割开的是面包,不是沾满血的衬衫和长裤,尤其我从没听过奶油面包濒临死亡的悲鸣,即使我往它头上扎上一刀。老友啊,我真的在自问是否适合这一行。”
这时,他才发现,原来他并不适合做一个医生。
相反, 当他在海边为老人们制作烘饼,看到他们心满意足的幸福笑脸时,他才明白,原来不并是只有医生才能拯救他人,美食也能。
原来,拥有一双点石成金的手,也是一种医术,因为它治愈了大家的胃和心情。
他开始找回了让自己幸福快乐的源泉:“知道吗?我很怀念这种感觉,看着清晨第一批客人胃口大开地来到面包房,看到他们很幸福。”
其实,吕克的经历,是很多人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抉择的原型。
吕克曾说:“我在这里不快乐。我曾经以为,当上医生能改变我的处境,我的父母会以我为荣;面包师傅的儿子成为医生,这会是个多么美好的故事。爸爸想让我学会的技艺,正是我想从事的工作。”
事实上,他的梦想并没有错。
之前,他之所以对没能成为医生而耿耿于怀,导致他无法感知到放下的幸福,是因为从前的他,没有机会去尝试,去试误。
正因为吕克从没有机会成为医生,所以他在脑海中,便把医生这份职业,理想化、神圣化,以至于形成了求而不得的执念。
格式塔效应和蔡加尼克效应交相呼应,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以至于,成为了吕克多年以来不幸福生活的根源。
事实上, 吕克的经历也告诉我们,梦想往往是空中楼阁,而现实才是脚踏实地的幸福。无论梦想能否实现,只有适合自己的职业,以及能让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才是充满意义,并且值得人们追求的。
而这,也是生而为人所存在的最大意义。
很多时候,幸福往往就是自己的身边,只是因为自己的固执,导致自己感受幸福的能力被堵塞了。
这个时候,希望你可以静下心来,听听影子的声音,那也是你自己的心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而为人,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执念。这些执念,有的伴随你一阵子,有的却贯穿了你的一生。
细细想想,你有没有因为什么事件,而对自己耿耿于怀?当下的你,是幸福的吗?我们能不能听见自己影子的声音,从而拥抱自己的内心?从文中的故事,我们又能得到哪些新的启发?
① 男孩的故事,告诉我们:
父亲的爱,一直就在身边,只是被面纱给蒙蔽了,导致他一直感受不到。
母亲的爱,是那样的炙热,母亲永远希望自己孩子,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可惜, 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应当在父母在世时,将自己的一部分心力,用在他们的身上,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情。而不是以工作忙为借口,疏远他们。
父母给予你的爱,从来就不是奢求你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回报,这份回报,只需要你能时常记得他们,偶尔关心下他们,抽时间陪伴他们,便好。
陪伴,便是最长情的告白。
男孩的爱情之路,也告诉我们: 我们应当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寻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同时,不为了短暂的欢愉,而将就自己。耽误自己,也误了她人。
② 伊凡和吕克的故事,告诉我们:
我们应当直面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路:那条自己真正想走,并且能让自己开心幸福的道路。
我们应当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不被执念所束缚。同时,应当勇敢地打破思维禁锢,实现自我救赎。
③ 莎士比亚曾说:“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
影子,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代表了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一种如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可影子存在的真实意义,从不是让我们驻足于它的表面意向。 我们应当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影子为镜子,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实现更好的自己。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鼓起勇气,去揭开影子的神秘面纱。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的男孩、吕克、伊凡,会沉浸在自己的执念中,无法自拔的原因。
简单地来说,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尝试着去改变自己,是一个让自己在精神上,变得异常痛苦的过程。
所以, 继续沉浸在执念中,拥抱影子,成为很多人逃避问题,逃避现实的解决方式。
可是,这往往只会导致问题愈演愈烈。
我们应当勇敢直面自己的影子,拥抱自己的内心,学会以影子为镜子,打通内心之路,走出内心的困境,实现自我救赎,成就更好的自己。
记住,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