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有感散文随笔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吃过午饭,我带上鱼具和鱼饵,去离村不远的山边鱼塘钓鱼。经营鱼塘的是我的一位堂兄,我常常到他那里去钓鱼玩。
去鱼塘首先要经过一坝稻田。正值金秋时节,黄灿灿的谷浪在微风中不停地摇曳,空气中弥漫着的稻香随阵阵微风飘进心脾,令人心旷神怡。走过稻田还要穿越一小片松林才能抵达鱼塘,松林中几种不知名的鸟儿在树上窜来窜去,不停地歌唱,还有秋蝉也在一旁呐喊助威,场面好热闹,仿佛在欢迎客人的到来。从松树的缝隙中,远远就可以看到仅一埂之隔的两个鱼塘像一对亮汪汪充满灵气的眼睛,静静地注视着你。鱼塘的一边是玉米地,另一边则是松林,能在这样充满生机的环境下垂钓,真可谓是一种享受。
选好位置,刚把鱼杆垂下,热情的堂哥就端来了一杯自己酿制的小锅酒。看着塘里成群结队自由自在嬉戏的鱼儿,品着醇香的小锅酒,思绪开始起伏跌宕。由鱼及鱼,使我不禁回想起了八十年代吃鱼的心酸往事。过去,由于维西的交通条件极差,外面的东西很难运进来,更何况是鱼,加之本地又无养鱼的。因此,要想吃上一顿鱼,简直就是一种奢望,特别难以忘怀的就是每年春节买鱼的情景。国人不是讲究年年有余(鱼)吗?如果吃年夜饭的时候餐桌上没有鱼,菜肴再丰富,也不免要留下一丝遗憾。买鱼成了置办年夜饭最大的难题,要随时打听着有没有人出去拉鱼?什么时候拉到?打探到消息后还得提前去,否则就会“抢”不到。手里提着有气味的确不敢恭维的鱼(确切地说就是已经死去多时的鱼,因为当时拉鱼没有供氧设备,拉到的都已经死去),脸上却露出胜利的微笑,买不到的还得寄希望于下一趟。
曾几何时,维西的街面上有人开始销售活鱼了,摊位也在不断增多,现在一年四季天天都可以买到鲜活的鱼,维西人从此结束了过节抢购死鱼的历史。近几年来,维西人开始学会了自己挖鱼塘养鱼,鱼塘覆盖了全县七乡三镇,有的一个村民小组就有十来个鱼塘。渐渐地,爱好钓鱼的人多了起来,大家在一起钓鱼的时候,最爱谈论的话题就是哪一个鱼塘的水质好,鱼的味道鲜。从吃死鱼到鲜鱼,进而到吃生态鱼,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质的飞跃。通过养鱼和为钓鱼者提供服务,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逐渐走上了致富之路。我问身边的堂哥:“你一年的养鱼收入多少?”他回答说:“我也没有具体统计,不过以往每个月的工资全部用完,有时还接不上,自4月份有人钓鱼至今,一分工资也没有取,全家的开支都靠这鱼塘,节约下的工资也就等于鱼塘收入。”堂哥是位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二千多元,从4月到10月,就算可钓鱼的有6个月,那一年的收入也不低于……正忙于盘算,鱼漂沉水了,用力一提,好沉,果然一条大鱼上钩了,弟兄俩费了好大劲才把鱼弄上来,是一条略带金黄色的大草鱼。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吃鱼的经过,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方面的事例还很多,比如从计划经济凭票供应到现在的商场超市,商品琳琅满目,自由选购;从出门总愁找不到车到孩子一出门就担心被车碰到;从只能吃维西自产的水果到水果摊上的水果多得有些连名都叫不出来;从书函往来到电子邮件……举不胜举。最鼓舞人的,是广阔的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居住在永春乡下兰永村民小组,记得30年前,除了集体仓房外,村里仅有一间楼房,盖的都是木板。村中间的土路上到处有牛马牲口的粪便,畜圈旁容易积水的路段人们垫上松毛、蒿枝等用来踩粪,一脚下去粪水便浸到鞋面,如果是光脚,那粪水从脚丫里冒上来的滋味就更美妙了。现在全村50多户除了情况特殊的三户外,全部都盖起了楼房,有土木结构的、砖木结构的,还有4户是钢混结构。房内的装修也在不断升级,有的已经可以和城里媲美了。2004年在上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村修好了通到每户门前的卫生路面,如今人们的觉悟也提高了,经常自觉地清扫门前的道路,使路真正变成了卫生路。即便偶尔有牲口在路上大便,热气未散便被人捡去——因为全村80%的家庭都建起了沼气池,正好派上用场。
正思量着,爱妻打来电话催吃饭,只好带着微微醉意收杆回家。
去鱼塘首先要经过一坝稻田。正值金秋时节,黄灿灿的谷浪在微风中不停地摇曳,空气中弥漫着的稻香随阵阵微风飘进心脾,令人心旷神怡。走过稻田还要穿越一小片松林才能抵达鱼塘,松林中几种不知名的鸟儿在树上窜来窜去,不停地歌唱,还有秋蝉也在一旁呐喊助威,场面好热闹,仿佛在欢迎客人的到来。从松树的缝隙中,远远就可以看到仅一埂之隔的两个鱼塘像一对亮汪汪充满灵气的眼睛,静静地注视着你。鱼塘的一边是玉米地,另一边则是松林,能在这样充满生机的环境下垂钓,真可谓是一种享受。
选好位置,刚把鱼杆垂下,热情的堂哥就端来了一杯自己酿制的小锅酒。看着塘里成群结队自由自在嬉戏的鱼儿,品着醇香的小锅酒,思绪开始起伏跌宕。由鱼及鱼,使我不禁回想起了八十年代吃鱼的心酸往事。过去,由于维西的交通条件极差,外面的东西很难运进来,更何况是鱼,加之本地又无养鱼的。因此,要想吃上一顿鱼,简直就是一种奢望,特别难以忘怀的就是每年春节买鱼的情景。国人不是讲究年年有余(鱼)吗?如果吃年夜饭的时候餐桌上没有鱼,菜肴再丰富,也不免要留下一丝遗憾。买鱼成了置办年夜饭最大的难题,要随时打听着有没有人出去拉鱼?什么时候拉到?打探到消息后还得提前去,否则就会“抢”不到。手里提着有气味的确不敢恭维的鱼(确切地说就是已经死去多时的鱼,因为当时拉鱼没有供氧设备,拉到的都已经死去),脸上却露出胜利的微笑,买不到的还得寄希望于下一趟。
曾几何时,维西的街面上有人开始销售活鱼了,摊位也在不断增多,现在一年四季天天都可以买到鲜活的鱼,维西人从此结束了过节抢购死鱼的历史。近几年来,维西人开始学会了自己挖鱼塘养鱼,鱼塘覆盖了全县七乡三镇,有的一个村民小组就有十来个鱼塘。渐渐地,爱好钓鱼的人多了起来,大家在一起钓鱼的时候,最爱谈论的话题就是哪一个鱼塘的水质好,鱼的味道鲜。从吃死鱼到鲜鱼,进而到吃生态鱼,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质的飞跃。通过养鱼和为钓鱼者提供服务,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逐渐走上了致富之路。我问身边的堂哥:“你一年的养鱼收入多少?”他回答说:“我也没有具体统计,不过以往每个月的工资全部用完,有时还接不上,自4月份有人钓鱼至今,一分工资也没有取,全家的开支都靠这鱼塘,节约下的工资也就等于鱼塘收入。”堂哥是位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二千多元,从4月到10月,就算可钓鱼的有6个月,那一年的收入也不低于……正忙于盘算,鱼漂沉水了,用力一提,好沉,果然一条大鱼上钩了,弟兄俩费了好大劲才把鱼弄上来,是一条略带金黄色的大草鱼。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吃鱼的经过,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方面的事例还很多,比如从计划经济凭票供应到现在的商场超市,商品琳琅满目,自由选购;从出门总愁找不到车到孩子一出门就担心被车碰到;从只能吃维西自产的水果到水果摊上的水果多得有些连名都叫不出来;从书函往来到电子邮件……举不胜举。最鼓舞人的,是广阔的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居住在永春乡下兰永村民小组,记得30年前,除了集体仓房外,村里仅有一间楼房,盖的都是木板。村中间的土路上到处有牛马牲口的粪便,畜圈旁容易积水的路段人们垫上松毛、蒿枝等用来踩粪,一脚下去粪水便浸到鞋面,如果是光脚,那粪水从脚丫里冒上来的滋味就更美妙了。现在全村50多户除了情况特殊的三户外,全部都盖起了楼房,有土木结构的、砖木结构的,还有4户是钢混结构。房内的装修也在不断升级,有的已经可以和城里媲美了。2004年在上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村修好了通到每户门前的卫生路面,如今人们的觉悟也提高了,经常自觉地清扫门前的道路,使路真正变成了卫生路。即便偶尔有牲口在路上大便,热气未散便被人捡去——因为全村80%的家庭都建起了沼气池,正好派上用场。
正思量着,爱妻打来电话催吃饭,只好带着微微醉意收杆回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