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三大名将比较,为何称的上战略家的只有曼斯坦因
纵观人类近代史,绝对绕不开德国这个国家,这个国家在整个近代史对世界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至今还让我们记忆犹新。其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对当今世界的格局都起到了决定因素,其影响一直到今天都还未消失。
我们中国人对于二战时期的德国,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因为站在我们的对立一方发动的一场不义战争,唇亡齿寒的因素遭到我们的反对和谴责。但另一方面,对于二战时的德国,早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的军事援助,加上一直没有与中国产生直接对抗,相对还较为友好,并且战后认罪态度彻底,这些原因又确实令我们民族对德国人恨不起来。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任何民族对于强者都认为应该得到尊敬。即便这个强者是一个失败的强者。抛开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不谈,从纯军事角度来说,德军的战略、战术、军队素质可圈可点的地方确实很多,表现得确实非常优秀。
这也是直到今天,我们国人仍有很多德军粉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战中德军严明的纪律、士兵对命令严格的服从、以及表现出的从战场到战役优异的单兵素质和指挥官高超的指挥能力,这一切的一切确实值得我们称道和学习。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的名将辈出,数不胜数,当然风头最盛,直到今天仍最为军迷津津乐道的还是三大名将:古德里安、隆美尔、曼斯坦因。对于这三位,相信没有军迷会陌生,都是战功赫赫、创下了无数经典与辉煌的天才将军。
对于这三位如星辰般在人类战争史上发过耀眼光芒,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将星,每一个拿出来,都是一颗璀璨的战争明星,指挥过的经典战役无数,对于他们,相信没有人没有兴趣不把他们做一番比较。
不过作为一个真正巅峰的优秀将领,不光要有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还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战略大局眼光,也就是说战略层面的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在这里,就把这三位名将的这些方面的能力来做一番比较。
战术指挥能力,主要是针对一场战斗甚至一场战役的综合判断指挥能力。而战略能力,则是综合判定这位将领对全局的眼光的把控和判断,俗话说,军队要服从政治,所以相对来说,这是区分一个将领是不是绝顶优秀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而在个人的认为中,这三大名将,达到这个顶点的只能是曼斯坦因,而古德里安和隆美尔都还距离这个顶点有一定距离。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分析下。
我们先看看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是德国装甲兵作为主要突击力量的发明者,也就是德国闪电战的创始人。被称为纳粹的三大军事天才。其实,他的主要理论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装甲兵力:"只许集中,不可分散"。
古德里安是德国装甲军之父,也可以说是世界装甲军之父,是二次大战有名的闪击战的创立者和执行者,直到今天古德里安的照片还赫然在德国军队的很多营房里。古德里安确实仅凭世界装甲军之父和闪击战之父,绝对就可以当之无愧地名垂青史。
在二战初期,德军利用这种让世界前所未闻的战术直接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横扫欧洲,灭国无数,无数小国几天甚至数小时就亡国,就连拥有欧洲最强陆军法国也仅仅只能抵抗一个月。纳粹迅速占领整个欧洲大陆,古德里安的闪电战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一时间简直风光无限。
不过我们也应该必须承认,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在别人还不熟悉这种战术,或者没有足够的装甲兵力,采用同样的战术来应战的基础上的。例如到了战争中后期,当苏军拥有了足够的力量和了解这套战术后,德军就开始陷入拉锯战的泥潭。德军初期的成功一切都是建立在先创性和突然性之上。
不过尽管如此,作为这个战术的创造者和领悟得最深的人,古德里安在战斗指挥中所表现确实非常优异,也有很多判断事后证明非常正确。在苏德战场上,古德里安指挥第二装甲集团一直是苏军的一个噩梦。在他卓越的指挥下,被围歼被包围的苏军无数。
不过依然要说,古德里安在战略方面的能力相比来说要显得不足,无论是比起希特勒和曼因斯坦都要落了一乘。我们从莫斯科战役苏军反攻后其违抗希特勒命令下令部队擅自撤退就可以看的出,而莫斯科战役后来的发展形势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希特勒坚决要求德军全力顶住才避免了德国人重蹈拿破仑当年一溃千里的命运。
古德里安性格刚烈,正直,经常与希特勒发生激烈的争吵,我们前面这个事例还可以说是古德里安是出于爱惜兵士而违抗最高领导的意志,但下面这个例子,就完全看的出古德里安的战略眼光确实有所不足。
这就是古德里安直到战后都一直有一个困惑,那就是德国在前期的大好形势下,日本为什么一直不帮助德国夹击苏联?不过相信这一点也是今天无数军迷心中的一个埋藏很久的疑惑。
1941年是二战最惊心动魄的一年。6月22日,德国开始侵略苏联后。我们先来看看战后古德里安的回忆录中所说的一段:
文中前面古德里安先描述了一段在苦寒之地德军的凄惨状况,然后说:"日本在12月8 日参战,希特勒也在12月11日向美国宣战。这个时候,使军人们大感不解的,就是希特勒既已向美国宣战,那么为什么日本人却不向苏联宣战?
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苏联留在远东的兵力可以调来对付德国。这些部队的运输,在数量上和速度上都超过了我们的估计。所以希特勒的宣战不但不能解救我们的痛苦,而且还使前线的部队更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现在战争才真正变成了"总体"战了。全世界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联合起来,与德国和它的脆弱盟友作战。"
古德里安的这个疑惑说明了一点:这位号称纳粹三大军事天才之一的将军,可能战略方面连地理知识都还需要好好普及下!
先不说从政治角度,日本有没有进攻苏联的意愿,也不去说诺门坎一战,日本对苏联作试探性的进攻被苏联无情地粉碎。让日本人不光从装备看到了差距,还从心理上已经开始对苏联人产生了一种畏惧。
咱们这里仅从地理上讲,苏联的西伯利亚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在号称是"冰原中的北极"的这里,出现零下五六十度的低温不是什么稀罕事。那里冬季经常是漫天大雪。寒冷的程度远不是莫斯科这些城市所能比拟的。
而纳粹的军队就连在莫斯科附近的冬季里都一筹莫展。原因主要就是:德国的车辆设计根本没有考虑到在苏联这样的低温环境下工作,严寒之下连润滑油都能冻结。而德国的机械设计是非常精密的。结果在苏联那年的超常低温下,枪管收缩,不是卡壳,就是连子弹都无法顺利地飞出枪膛。而苏联的机械精度相对较低,专门为适应低温设计的,在超低温下工作依然正常。这是德国进攻莫斯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莫斯科都是如此,更别说更寒冷的西伯利亚了,而相对于德国人,日本所处的纬度更接近于温暖区。在同样的气温下,同样的保暖条件下,土生土长的西伯利亚本地人冬天都必须呆在屋子里才能熬过寒冬,忍受起来都非常艰难,而更温暖地带来的日本人则完全可以想见。
相信就算苏联在那里没有驻守任何军队,直接放日本人进去,估计日本的军队大多数能活着通过该地向苏联的欧洲地区进攻的可能性都几乎不大,即便能够顺利过去相信军队非战斗减员数量也会相当恐怖的,更别说这些无法适应极寒低温的装备了,会基本失去战斗力。况且事实是此地还有数十万驻军。
相信即便就是在今天,即便是美国装备这般优良、后勤保障如此完善的的军队想在冬天里,通过西伯利亚去进攻这个国家,那都是要三思再三思的。
古德里安显然没有想到此点;许多后来的 历史 学家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特别很多那些完全生长在温暖地方的" 历史 学家"更是很少考虑到此点。
有人说,日本关东军常年驻守东北,不是很耐严寒吗?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首先东北和西伯利亚的寒冷程度差了许多,其次是东北在当年日本心目中巨大的重要性。这是由于这个小国的资源匮乏的致命缺陷而决定了的。
当年关东军的建立其实主要是为了防备苏联。注意!其主要目的是防备苏联,是为了占领东北并巩固东北,使东北成为侵华的战略后方,提供日军军粮,军需物资包括一般性的武器弹药等。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
在那短短数年间,日本从东北掠夺了上千亿美元的物资,包括煤炭,钢铁,油,化工原料,机械制品,木材,粮食,轻工产品等等。其对日本维持战争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直到1945年日军败局已定时还叫嚷道:宁可放弃日本本土,也决不能放弃满洲。
同时中国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不说国军的正面战场和我军的敌后战场,仅抗日联军当年就牵制了大量的关东军,使得关东军不能轻易开拔作战。一旦关东军有失,那么东北这个重要基地就会岌岌可危,这是日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
就这样,到了后来,美国宣布对日本全面禁运,如何解决和美国的争端就成了日本政府和天皇最急迫的事情,夹击苏联的计划已经根本无法实行,只能搁置一边了。
当年的希特勒其实就看的更远,希特勒其实一直就没指望过日本能帮助自己夹击苏联,他深知以日本的力量根本无力两面作战,在希特勒的心目中更希望的是日本只要能拖住美国这个未来的强敌就好。所以一直对督促日本进攻苏联不积极,抱着一付可有可无的态度,当时的外长里宾特洛甫的很多回忆片段中就证明了此事。
我们不否认希特勒是一个恶魔,但其很多大战略眼光确实是要高出他的很多将军们一筹。而直到战后很多年,古德里安却还在为1941年这个严寒的冬天,日本没有一起去进攻苏联而感到困惑不解。我们也就确实不难看出这位装甲天才的大战略眼光了。
下面我们来说说隆美尔
隆美尔,今天在很多人心目已经成为了一个战神,在 历史 被誉为"沙漠之狐",其战术指挥能力可见一斑。在这三位德军名将中,隆美尔的名声最高,粉丝也是最多。
二战中,他挽北非危局于顷刻,在意大利军队已经全面崩溃之际,隆美尔上任后,指挥有限的军队和可怜的后勤,在战术上狡诈如狐,在战役层面上判断准确,在他的指挥下,一直打到苏伊士运河旁边,差点把英国佬赶出北非。
隆美尔这一系列傲人的战绩让他当之无愧的荣获了元帅权杖,其实早在二战爆发时期,隆美尔就展现了他指挥天才的一面,在征服波兰,征服法国的过程中,他指挥他的坦克第七军一路所向披靡,战功赫赫,展现了一个天才将帅的灵感和指挥的艺术。
但遗憾的是,这里要说的是,隆美尔依然只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有大战略眼光的帅才,虽然他后来已经成为名将中的名将,但个人依然要下这个结论。
隆美尔的个性颇有点像美国的麦克阿瑟,喜欢表演,也非常善于表演,POSE到处摆,照片满天飞,所以非常受媒体欢迎。不过这些荣誉都是建立在他一系列的功勋上的,这些我们无可厚非。隆美尔虽然有过无数的辉煌,但还是要说,在战略层面的判断上,隆美尔确实还是有问题,
隆美尔最出风头的是在北非战场。当年意大利在北非一溃千里,为了稳固住盟友的士气,希特勒才调隆美尔组建非洲军团去北非战场。整个非洲军团基本就是5万人左右,500多辆坦克。隆美尔在这里创造千里跃进的大胜利,但非洲其实对于希特勒来说,是非常次要的,希特勒的主战场在苏联,因为只要啃下苏联这块硬骨头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
就二战的总体来讲,苏德战场才是决定性的,北非战场和后来的第二战场重要性要远低于此。 英美军队面对的德军,也不是最精锐的,都是二流军队。而从盟军消灭的德军人数,也可以看出来。盟军一共仅消灭了50万德军,而苏军就消灭了600万德军,超出十倍都不止,并且苏军消灭的德军都是真正的精锐。
因此希特勒本来希望的是让隆美尔在非洲拖住英军就行了,可是隆美尔为了荣誉,多次要求希特勒重视北非战场,并不断将非洲的战争扩大,最后让希特勒不得不调动东线宝贵的兵力和物资来援助非洲战场。对东线战场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后来的诺曼底登陆上,更是体现了隆美尔战略层面眼光的不足,他竟然从英国国内几次工人罢工得出推断:英国人国内政局不稳,人民反对战争和丘吉尔政府,盟军不可能进攻法国。
在登陆点的判断上,他也出现致命错误,盟军搞的一系列假情报让他确信,登陆地点应该是在加莱,并且盟军只敢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发动进攻,这些观点他在很早之前和古德里安表达过。这也是德军高层很多人的共识,但希特勒魔鬼般的嗅觉让他判断盟军登陆地点应该是诺曼底。事后也证明了希特勒的正确。
最让人遗憾的是正是隆美尔的这些判断失误,让他对诺曼底的防务没有那么上心,甚至在盟军登陆的前两天,他还放心地回到德国度假。结果6月6日,盟军登陆成功后,他才匆匆赶回战区,但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在大西洋壁垒和对盟军登陆地点的误判上,隆美尔责无旁贷,有很大的责任!从上述这些地方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战略眼光。
其实隆美尔被很多人追捧,尤其是被英美等国大力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的因素。因为必须要将隆美尔捧的很高,才能显示出英军和美军的厉害。因为在阿拉曼战役之前,英军在陆地上,几乎就没有取得过什么胜利。
在亚洲不断被日本人追杀,一个个殖民地不断丢失。在欧洲,也已经没有英国人的发言权,主战场已经是苏联,英国人只能被困在几个小岛上苦苦支撑。因此,只有在唯一的北非战场,英国人还能显示下自己的存在感。所以,英国一定要力捧蒙哥马利,而捧蒙哥马利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力捧隆美尔,这样才能衬托出蒙哥马利来。
英国首相丘吉尔战后就曾拼命吹捧隆美尔,说隆美尔是多么多么伟大的将军,这个比猴子还精的老政客其实言下之意就是:隆美尔都是如此伟大的将军,那打败隆美尔的蒙哥马利岂不是更加伟大的将军?其实说实话,以蒙哥马利后来的表现,如在西西里和在第二战场开辟之后,在军力碾压的情形下的表现都非常平庸,与这个所谓的伟大差得甚远。
包括后来美军的巴顿将军,美国人的目的也是一样,只有捧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多么厉害,才能显示出我们的巴顿有多么厉害。而真实的情况是巴顿来到北非的时候,隆美尔因病已经不在北非的部队中了。并且说破了大天,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也就5万人,如何可以与苏德战场动辄上百万的大仗相比?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隆美尔最后是自杀,并且是在希特勒逼迫下被迫自杀,因为当年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中隆美尔虽然没有具体参与,但也没有通知希特勒而是冷眼旁观。这一点,从政治角度上也被西方利用和炒作,让隆美尔成了反对希特勒的英雄。
最后,我们来说说曼斯坦因。
曼斯坦因在战场上的指挥能力相信已经无人能够质疑,他就像苏军中的朱可夫一样是希特勒的救火队长,每每总在德军最危急的时刻出手拯救德军的命运,就连苏军中最优秀的将领朱可夫也数度在曼斯坦因手下吃瘪。其指挥过的经典战役无数。无数优秀的将领都在他的领导下获得无数的胜利。其中就包括古德里安。
曼斯坦出生于贵族世家,他为人低调,思虑周密。一战中就表现出了很高的战争天赋,战后被极为欣赏他的老上司罗斯堡将军调入陆军总参谋部,但如果没有二战,很可能他就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陆军高级参谋,在这个位置上干到退休而已。但时势造英雄,有的人注定是要在 历史 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最为难得的是,曼斯坦因不光是第一流的参谋人才,还是第一流的军事指挥人才。虽然曼斯泰因取得过无数经典战役的胜利,但后世公认其最主要的贡献还是在战略方面的,这也是他在众多将星中脱颖而出而成为最耀眼的一颗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能体现他战略层面水平的是对法国的"曼施坦因计划"。这个计划充分体现了他天才般的战略构想。而作为这次战役的总策划人,曼因斯坦居功至伟。其对二战中的德国前期的打开局面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拥有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一直是德国人的一个死穴,也是希特勒扩张战略中的一道强硬的屏障,一战中,法国就让德国人吃尽了苦头,战后也是对德国压迫最狠的一个。所以无论从民族情绪和第三帝国的扩张战略来说,法国都是一个必须搬走的大石头。
然而,面对这样一个军事强国,要想击败又谈何容易,一战中的索姆河、马恩河战役就让德国人吃尽了苦头。这个老牌帝国战争机器的强大,加上还有另一个老牌帝国英国的帮助,其啃下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这一切,在曼斯坦因计划的天才般的大胆和出其不意下,德军仅仅一个半月就拿下了法国,完全成为了军事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让德国从此在欧洲一片坦途。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曼斯坦因计划,德国完全很可能在1940年就陷入一片泥潭之中。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是这个计划的基础,曼斯泰因的计划,很多方面就是专门围绕古德里安的战术策划的,没有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的思想和实践,德军进攻法国的行动,就只会停留在黄色计划的最初版本,而不会是后来这个创造了惊天奇迹的曼斯坦因计划。
在随后的苏德战争中,曼斯坦因更是体现了其战略眼光的一面,在某些方面,他可以说已经远超希特勒,例如建议在冬季到来之前先打下莫斯科而不要先去攻打基辅,注意分化苏联内部矛盾,从欧洲占领区搜刮的粮食部分优先照顾苏联的饥民,缓和矛盾的同时还可以补充兵源,同时扶植原有的沙俄旧势力,激化其民族矛盾等等措施,后来的 历史 进程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措施无一不是击中前苏联的命门要害。
但骄横顽固的极端种族主义者希特勒没有听进去,对苏联占领区人民极尽歧视和压榨,甚至公开宣布要把列宁格勒从地图上抹去,而对进攻莫斯科的德军下达的命令是:不接受任何一个俄国人的投降,这个世界不需要俄国人。最后导致整个苏联上下万众一心,形成一个最后葬送纳粹的一道钢墙铁壁。
就连古德里安后来的回忆录也认为:曼施坦因是我们当中最具备战略视野的人。
最后,让我们从百度百科资料中看看对这三位名将的描述:
古德里安,著名军事家,理论家。
隆美尔,杰出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
曼斯坦因,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三位名将中,仅仅只有曼斯坦因获得了战略家这个称号。
战略家:是真正具有整体视野,有着极强的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并能合理分配己方所拥有的力量与资源,尽量把风险降到极致。从而能够全面正确地制定出己方的战略规划和方针的人。
在人类 历史 上,军事家可以说不计其数,但能得到战略家这个称号的人,却一直是少得可怜,纵观波澜壮阔、规模宏大的整个二战史,也仅仅只有三位。而曼斯坦因,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确实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仅凭这一点,在德军三大名将中排名第一,相信您就应该不会有异议吧!!!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今天的这场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人类的特性注定了战争永远不会消失。对于军迷来说,这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讨论话题。但还是想说,但愿永远不要有战争,虽然它铺就了无数人的成功,虽然它铸就了无数人的辉煌,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那些走向顶峰的路上铺满的累累白骨,还有那些无数在成功者脚下挣扎呻吟的冤魂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