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生称为什么?

 我来答
尼云与0s
2022-11-17 · TA获得超过224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428
采纳率:91%
帮助的人:310万
展开全部
疾医:周代医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内科医生。

医师:首见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

太常:医官名,秦置奉常。公元前2世纪中期,汉景帝改称太常。西汉时设太常、少府官职,属于太常的为百官治病,属于少府的在宫廷里治病。

太医令:东汉曹魏时设置,隋唐改称太医署令。此系掌管医疗机构的职官。

太医博士:北魏置太医博士以教弟子。

药医师:唐代已设药医师(后称药师),负责采办诸药、调和制剂等。

医生:此称呼始于唐代。

医士:此名首见于北宋。

郎中:始于宋代,皆称医生为郎中。

大夫:始于宋代,今北方仍沿称医生为大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院使:隋唐设有太医署,宋有医官院,置提点为长官。明清相沿,长官称为院使,下设御医、吏目、医士数十人,主要为宫廷服务。御医,即皇帝内廷的医生。
2384黑执事
2022-11-17 · TA获得超过48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14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121万
展开全部
郎中,没别的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新南柯一梦nice
2022-10-24 · TA获得超过54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9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6万
展开全部
大夫在古代,既是对医生的称呼,也是官职的一种。
我国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称医生为“郎中”。这种称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 唐末五代时期,朝政腐败,战祸频繁。当时,以官名相互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比如叫读书人为“相公”,当铺老板叫“朝奉”,有钱的人叫“员外”。这既反映了当时卖官鬻爵的混乱,又反映了人民对那些封建官职的藐视;几乎社会上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用一个相应的官职名称来称呼。 医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谁都离不开,因此人们就用官职中品级极高的“大夫”、“郎中”来称呼他们。
大夫是有固定职司的官署长官。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 ,大夫指低于卿高于士的官僚阶层。秦、汉以来,或置御史大夫。北魏初置八部大夫,相当于尚书八座。旋分尚书及诸外署为三百六十曹,以大夫为长官,分曹治事。后又置六谒官,准右六卿,属官有大夫。西魏、北周仿《周礼》置六官府,下属诸司长官皆名大夫,有上、中、下三等。唐高宗时,亦曾改尚书省六部诸司郎中、殿中省诸局奉御,太子家令、率更、仆三寺长官为大夫,又改御史中丞为司宪大夫。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