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的史论结合应该怎么答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高考对学科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的问答题特别强调考生的概括能力和史论结合能力,这类题目既顺应了高考突出能力的要求,又为中学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
我们先来看两道高考问答题:
一、1997年高考历史学科第48题:
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在举例说明。
(8分)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
(4分)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4分)
该题第一问的答案是: 列强的相互关系是相互争夺。
(2分)例如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主张,并拒绝法国关于结盟的提议: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和远东进行激烈的争夺,等等。
(2分)
与此同时,列强的相互关系又是相互勾结的。
(2分)例如共同策划对苏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通过《九国公约》共同支配中国等。
(2分)
在参考答案中,概括与举例的赋分是一样的,均为2分。
笔者在当年的高考阅卷中发现,有部分考生的答案非常简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之间的关系是既矛盾又勾结。
"这句话由于全面概括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之间的关系,因而可以得4分。
这概括实在是太重要了。
但大多数考生未得到概括分。
他们举了许许多多的例子,有的考生答:协约国之间的关系有美国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有英国和法国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有英、法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的矛盾,但他们又共同反苏、共同侵略中国、共同瓜分殖民地等等。
这类考生写了这么多,但得分只相当于上述那位只答了一句话的考生的得分,即4分。
所以这类考生觉得自己冤枉,自己做了这么多,例子举得这么全,得分却只相当于那位考生一句话。
二、1998年高考历史学科第48题: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
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
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该题第一问的答案是: 明清时期,
①小说创作繁荣(1分),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等著作(1分)(六部著作任举一部即可得1分。
)
②戏曲丰富多彩(1分)。
出现了《牡丹亭》《长生殿》等戏剧作品,京剧也在这一时期形成(1分)(任举一部作品即可)。
③绘画方面,"吴派"画家,"扬州八怪"开创了一代新的画风。
(2分) 此题绝大多数考生的答案中尽是三国、红楼、水浒,就是不能从三国、红楼中概括出小说二字来;尽是牡丹亭、长生殿,就是不能从牡丹亭、长生殿中概括出戏曲二字来;尽是画家姓名,就是不能从中概括出绘画二字来。
因此此问一共6分,上述这类考生写得很多,只能得3分,而能写出"小说繁荣,戏剧丰富多彩,绘画有突破"这三句话的亦能得3分。
这种多答少得分,少答多得分的现象其实质是暴露了考生的概括能力的欠缺,也反映了我们中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怎样把概括能力教给学生,让学生既会举例,又能概括,即学会史论结合。
那么,究竟什么是概括?什么是举例呢?我认为:
①历史课本上第一节的节名是概括,该节里的每一子目都是举例;
②说一个人个子高是概括,说这个人身高2米就是举例
③说一个人很胖是概括,说这个人体重150公斤就是举例:
④说汉高祖是有功的皇帝,这是概括,说他调整了统治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就是举例;说汉高祖调整了统治政策,也是概括,说他实行了三十税一,就是举例。
⑤说唐文化高度繁荣,是概括,说唐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领先,是举例;说唐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领先也是概括,说唐文化有天文成就、有医学成就、有建筑学成就、有文学成就等等就是举例;再往下分析,说唐文化里有天文、医学、建筑、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也还是概括,说僧一行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说唐 *** 组织人力编写了《唐本草》,说唐都长安的建筑和唐诗等等就成了举例。
由以上的举例可以概括出:
①概括是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得出的观点、结论。
举例是对概括的充实、论证。
②概括与举例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概括逐渐深化,史实也随之深化。
③根据与举例的关系就是理论与事实关系。
④史论结合就是概括与举例的结合,论点与论据的结合。
⑤我们在答高考问答题时,既要有充分的史实,又应该从所举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出观点和结论来,做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