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有什么药用价值
从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及实践体验,本品具有祛风定痉、解毒疗疮、散肿定痛、兴阳起痹等作用。可是,近世只重外用,忽视内服,淹没其功,实属可惜。然则本品不仅为疡医要药,对内科某些疾患亦甚有效。其功用主要有四:
1.治关节肿痛:
本品功能稠痹祛风,对关节肿痛久而不消,具有佳效,所以《别录》说它有治“历节肿出”之功。作者经验,凡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而见关节僵肿,久而不消,甚至变形,参用本品,颇有助益。
2.治恶核癌肿:
癌肿在祖国医学文献里,除了宋代《卫济宝书》的“癌疾”、《直指方》的“癌疮”。明代《外科启玄》的“癌发”等记载是直道其名外,其他尚有许多疾患,如恶疮、附骨疽、石疽、流注、恶核、翻花、黑疗、症瘕、积聚、噎隔、崩漏、浊带等论述中,亦包括多种癌肿在内。蜂房,《别录》说它能“治恶疽、附骨痈,根在脏腑”,可使“诸毒均瘥”。
张文仲方用蜂房三指撮,温酒送服,治崩中、漏下五色之症(按此症很象子宫癌疾患)甚效。《验方新编》的乳癌散亦以蜂房为主药,故友樊天徒氏曾指出:“蜂房、全蝎、蜈蚣、守宫等品,对某些恶性肿瘤有一定作用”。
上海市曙光医院曾用蜂房、全蝎等治疗乳癌及癌肿转移而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等症。近几年来,各地用它治疗癌肿的报道日益增多。由此可知,蜂房在治疗癌肿恶核方面是很值得深入探索的一味药品。
3.治阳瘘、遗尿:
本品具有兴阳益肾的作用,对阳瘘不举及遗尿失禁,效用可靠。
4.治痈疽瘰病:
本品解毒杀虫、消痈疗疮的功效显著,外科常用之。如《证治准绳》“蜂房膏”之治凛病,验方“消肿化毒膏”之治痈疽肿毒,“三生散”之治恶疮怪症等是。又如海门县中医院用带子蜂房、山羊角等分,焙研成粉,每服6~9克,日服一次,治搭背及其他疮疡甚效。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
在配伍应用上,合细辛煎汤漱口,可治牙痛;合半枝莲治疗肿恶核;合蝉衣能脱敏,治尊麻疹及其他皮肤搔痒症;合花蜘蛛治阳痿不举;合桑嫖峭治遗尿失禁;合地鳖虫、全蝎、僵蚕治痹证;合乌梢蛇、地鳖虫治顽固腰痛;合苦栋子、两头尖治乳癌;等等。
一般内服用量,汤剂为每日6~12克;散剂每次1~2克,一日二次;病情严重而阳虚较甚者,可酌加量。为了增强疗效,虽连续大量服用,临床上亦未发现任何副作用及毒性反应,外用剂量根据需要而定。阳证痈疡有化脓趋势者,应予慎用。
5.治鼻炎
蜂巢即蜂窝,它是蜜蜂用分泌的蜡质构成。这种巢是治疗鼻炎的良药。老旧蜂巢具有治疗肝炎、鼻炎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疗效。研究表明,蜂巢制剂有促进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现代研究
据日本药学家实验报道,蜂房有强心、利尿、止血、驱虫等作用。本品含有蜂蜡、树脂、挥发油、钙、铁等。它的醇、醚及丙酮浸出液皆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尤其以丙酮浸出液作用最强,并有增强心脏运动、利尿和一时性降压作用。
用法用量
本品即能内服,又能外敷。
扩展资料:
蜂的种类繁多,蜂巢的形态也千奇百怪,从其形体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蜜页式;蜜蜂一般是家养的,其巢建造在人工制作的蜂箱(木箱)中,大形态是块状的悬挂在蜂箱的顶部,养蜂的人把它叫做蜜页,取下蜜页加工成蜂蜜或者其他的蜂蜜成品,如蜂王浆等。
(2)、莲蓬式:小群的蜂一般将蜂巢建造在屋檐、窗沿、石坎等下部,它的蜂室少到3—5个,多到几十个;大群的蜂则建巢在树枝上,直径可达50cm左右,有数百蜂室,形体像倒悬的莲蓬,有人形容这种蜂巢是‘家室倒悬,藏蜂蕴毒,_秋乃化,是蜂室’。
(3)、地穴式:一些蜂把巢建造在泥土之中,一般见到的都是单室的结构,也有有蜂群体建造的地穴式蜂巢,很少见到,故无法形容它的具体形态。
蜂房
【出处】《神农本草经》。
【英文名】NIDUSVESPAE
【别名】露蜂房、马蜂窝、蜂巢、野蜂窝、黄蜂窝、百穿之巢
【来源】本品为胡蜂科昆虫果马蜂Polistesolivaceous(DeGeer)、日本长脚胡蜂PolistesjaponicusSaussure或异腹胡蜂ParapolybiavariaFabricius的巢。
【采制贮藏】全年可采,但常以秋冬二季采收。晒干或略蒸,除去死蜂死蛹后再晒干,除去杂质,剪块,置通风干燥处,防压防蛀,以备生用或炒用。
【性状】本品呈圆盘状或不规则的扁块状,有的似莲房状,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腹面有多数整齐的六角形房孔,孔径3~4mm或6~8mm
背面有1个或数个黑色短柄。体轻,质韧,略有弹性。气微,味辛淡。质酥脆或坚硬者不可供药用。
结构最少的材料,最多的空间。
六边形的内角为120度,3个六边形刚好可以围成360度,不浪费一点空间。
边数超过六边形,则会浪费空间;边数少于六边形比如四边形三边形虽然不浪费空间,但浪费材料
【性味归经】甘,平。归胃经。
【功效】祛风,攻毒,杀虫,止痛,抗过敏。
【主治】龋齿牙痛,疮疡肿毒,乳痈,瘰疬,皮肤顽癣,鹅掌风,过敏性体质。
【用法用量】3~5g。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敷患处,或煎水漱或洗患处。
【摘录】《中国药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