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阅读题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五行( ) 嗤笑( ) 萧索( ) 折了本( )
阴huì( ) wǎng( )然 潮xùn( ) 恣suī( )
二.完成下列。
1.《故乡》选自 ,作者 ,原名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家、思想家和 家。我们曾学过他的小说《 》和《 》,散文《 》。
2.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 。
三.读完课文,请你简单地说说“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之间有了哪些变化?
四.链接。
1.茅盾先生谈《故乡》。
过去的三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阶级观念。……但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现出人生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这是作者“现在”的失望,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很盼望这“新生活”的理想,也因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摘自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2.《故乡》中的“我”与鲁迅
《故乡》是鲁迅先生以自己1919年回绍兴搬家的经历为背景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经过艺术加工了的文学形象,因而是不能简单地在“我”与鲁迅之间画等号的。
五.自主课文,你有什么有价值的疑问或发现吗?写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
一.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有条不紊地写了所见、所闻、所感、所忆。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样的景色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主要是因为已是冬天,触景生情。
C.文中“闰土”的着墨最多,因为“闰土”的命运就是当时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命运,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D.文中多用对比的写作方法,使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二.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或作用。
1.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下面一则小幽默,医生答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罗伯特是德国著名的医生。有一天,他去为国王看病。国王说:“你给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病人那样!”罗伯特非常平静地回答说:“请原谅,陛下,在我眼里,病人都是国王。”
四.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5题。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我”对闰土的影像“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你能说说此变化的原因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这地步”指 ;“一气”的含义指 。
3.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中两个“生活”的词性相同,都是名词。
B.句中两个“生活”的词性不同,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
C.“新”的生活即“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D.“他们”指宏儿和水生。
4.文章最后再次海边奇异的画面,其作用是 。
5.“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这段话表达了鲁迅的思想感情。其含义是 。
【课后测评】
一.选词,每词只能用一次。
斟酌 推敲 思索 揣摩
①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 ),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②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须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 )。
③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 )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④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 )
二.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流会上,李教授通过一系列贴切的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
B.他填报志愿时,想报北大,又想报复旦,真是见异思迁。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那是一张两人合影,左边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三.某剧院前贴出一张海报,上写“豹子头刊金印后,野猪林伏洒家前”。据此,可猜测这场戏与《水浒》中的两位英雄有关。(请填写人名)
你还了解《水浒传》中的其他人物吗?你能说出他的相关故事吗?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预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地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地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预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地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 (节选自鲁迅《祝福》)
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处眼睛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①
②
2.在第一自然段中画线的“空的”、“下端开了裂”如果删去效果如何?请作简要说明。
3.选段中第三次写祥林嫂的眼睛时是这样写的:“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为什么本来“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40个字以内)
4.节选部分几次写到“我”的心理活动,其主要作用有( )(多项)
A.对展示祥林嫂的性格特征起侧面烘托作用。 B.表现祥林嫂将不久于人世。
C.表现祥林嫂受生活打击之深。 D.表现出作者勇于自责的精神。
(二)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
我家住在北达科他州莫特市的一个草原小镇上,爸爸在那里开了个小商店,我们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五金家具店”,我们七个孩子从小就在店里帮忙。开始,我们只是做些诸如打扫卫生、把货物摆到货架上以及包裹材料之类的零活,后来我们就开始接待顾客了。在我们工作和观察别人工作的时候,我们逐渐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和销售。
在此期间,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让我永远铭记在心。那是在圣诞节前不久,当时我上八年级,只在晚上帮爸爸干活,替爸爸管理玩具部。一天晚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走进商店。他身上穿着一件棕褐色的旧衣服,袖口又脏又破。他的头发乱七八糟,还有一绺头发直直地立在前额上。他的鞋子磨损得非常厉害,有一只鞋子的鞋带还是断的。在我看来,这个小男孩非常穷,穷得根本买不起任何东西。他在玩具部左看右看,不时拿起一两件玩具,然后又仔细地把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
爸爸下了楼,走到小男孩身边,他微笑着,脸颊上深陷出两个漂亮的酒窝,他问小男孩想买什么。小男孩说他想为他的兄弟买一件圣诞礼物。爸爸对待他的态度就像接待成年人一样,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爸爸告诉他尽管随便看,随便挑,小男孩确实这样做了。
大约20分钟后,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架玩具飞机,走到我爸爸面前说:“先生,这个多少钱?”
“你有多少钱?”爸爸问。
小男孩握着的拳头松开了。他的手掌因为紧握着钱而留下一道又湿又脏的折痕。手掌展开后,我看到里面有两枚一角的硬币、一枚五分镍币和两便士,折合计27美分。而他选中的玩具飞机价值3.98美元。
“你的钱正好够。”爸爸说着接过他手中的钱。爸爸的回答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在我为小男孩包裹礼物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当小男孩走出商店的时候,我没有再去注意他身上那件又脏又旧的衣服和他的乱蓬蓬的头发,以及那只断了的鞋带。我只看到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 (选自《儿童文学》 〔美〕拉凡 斯蒂恩/文)
1.文中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二段对小男孩的外貌进行了出色的描写,试找出其中一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中父亲明知小男孩的钱不够买玩具飞机,但为什么说“你的钱正好够”?
4.认真阅读全文,说说在“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中,“我”懂得了什么?
5.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人物?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