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观后感怎么写
展开全部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观后感的写法:
1、首先可以写一下自己看的原因,或者直接引用其中的某个片段引出全文。
2、然后可以具体描述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片段或情节。
3、接着就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看完之后的整体感受了。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1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小接受文学启蒙。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北平沦陷。父亲因为工作原因南下,杳无音讯。失去了父亲的联系和经济来源,叶嘉莹和母亲相依为命,四处避难、艰难度日。她17岁时,母亲突发重病,死在求医回家的路上。
叶嘉莹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强忍着悲痛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她数十天闭门不出,写下“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字字泣血,句句锥心。幸运的是,在伯父的资助下,叶嘉莹能够继续学习,如愿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毕业后,因才华出众,叶嘉莹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在此期间,她认识了后来的丈夫赵东荪,虽然心底毫无波澜,但看对方为自己来回奔波丢了工作,于心不忍。于是,1948年,叶嘉莹放弃了北平的工作,跟赵东荪去往南京结婚。刚到南京不久,局势便出现动荡。24岁的叶嘉莹跟随丈夫来到台湾,在彰化女中当教师,并生下大女儿。
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台湾,丈夫含冤入狱,不久后她和女儿也被囚禁起来。等到释放时,发现住所被抄了,也失去了工作。母女俩只能寄宿在亲戚家里,忍受着各种闲言碎语。叶嘉莹曾写下五言律诗《转蓬》,来描述那段晦暗心酸的日子: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叶嘉莹一边在私立女中教书,一边抚养女儿,有时不得不把女儿带到课堂上去。整整三年,叶嘉莹都在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痛和旁人的轻蔑。
丈夫好不容易出狱了,性情却变得暴戾,时不时对着叶嘉莹拳打脚踢。同时一家人的生计重担,也全部压在她身上。她不得不成为独立撑起家庭的“女强人”,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
为了挣钱,她同时在台北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三所学校任教。课业繁重,很快她就染上了气喘,胸口时常隐隐作痛。那是叶嘉莹一生中最昏暗的时刻,在极端痛苦中,她多次想到自杀。
但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和骨子里的坚韧内核,叶嘉莹最终还是超脱了那份痛苦,从诗词中找到寄托。无论日子多苦,回家被丈夫如何欺负,一站上讲台,叶嘉莹就变得神采飞扬,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2
1954年,叶嘉莹迎来了人生的新的转机。在老师的推荐下,她到台湾大学教诗词曲,做专职教授,得以重回她最爱的古典诗词世界。她把对古诗词的那种挚爱,沁透在每一堂课中,很快有了名气,被多民学府聘为兼职教授,并被邀请到海外讲课。
刚到北美,举目无亲,语言不通,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女儿需要养育,还有八十多岁的老父需要供养,加上丈夫多病不能工作,全家的日用开支全靠她一个人。她不得不硬着头皮四处求职。几经辗转,最终留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刚接受邀请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她,还不会英语,面对北美的学生,她必须尽快学会用英语讲课。就这样,已经人到中年的她,白天要上课教学,回家要操持家务,还要遭受待业在家的丈夫的谩骂与呵斥。
她只有在家人熟睡之后才能自学英文,每天要查英语单词到凌晨两三点钟。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刻苦学习和辛勤钻研,叶嘉莹已经可以流利地用英文讲述中国文学了,西方学生也都听得很入迷。
通过钻研,她发现了把西方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学解释结合起来的方法,在诗词研究的道路上为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3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他们中的典型和代表,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身患绝症却同疫情赛跑的张定宇,将很多的重症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领奖台上步履蹒跚;面对洪水汹涌却选择逆流而上的陈陆,为危难的乡亲奉上了的年华,颁奖台上只见一张照片;坚信“让一个女孩读书能救三代人”的公益高中校长张桂梅,改变了众多山区女童的命运,颁奖台上她双手布满膏药??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丰厚回报,没有什么踌躇不前,更多的是困难时刻挺身而出,无惧艰险与挑战,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安宁。
回顾整个20__年,我们要向这些感动人物表达敬佩之情,也要给各行各业的奋斗者点赞。数不清的白衣天使从四面八方汇聚武汉抗击疫情,数十万铁路职工坚守在运输一线,众多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冲在抗洪前沿,为数众多的扶贫人员奔波在贫困地区,鲜为人知的科技工作者们研发新的技术装备??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为外界所知晓,在他们看来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拼搏奉献是一辈子,得过且过也是一辈子,他们的选择让自己人生拥有更多色彩,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期待。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4
近日,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揭晓。当主持人念出一个个名字时,无数观众都红了眼圈,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太好哭了”“感动到不行”。36岁的陈陆生前是一名基层消防员,20__年夏天,安徽庐江县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灾。危急时分,他带领消防员辗转5个乡镇,连续奋战,成功转移群众2665人,在营救过程中不慎英勇牺牲。“放心,我会守好庐江”是陈陆对父亲的,更是用生命兑现的对国家和人民的。
陈陆的事迹很好地诠释了“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的内涵,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守护,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身患绝症,却顾不上照顾感染新冠病毒的妻子,而是在医院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这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心中的责任;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以凡人之力发动朋友圈,解决医护人员出行难题,为医护人员提供免费热饭。这是快递员汪勇认为应该具备的担当??他们的先进事迹虽然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国家的需要、群众的呼声和时代的呼唤作为行动的出发点,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一段段传奇故事。
担当来自一股力量,那就是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面对波涛汹涌的洪水、面对随时有可能吞噬生命的疫情、面对一天只睡4个小时的煎熬,他们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在困难和风险面前不退缩、不放弃,无私无畏、义无反顾地担起肩头的担子。正是有这么多坚强的脊梁,为我们遮风挡雨、负重前行,我们才能享受美好的幸福生活。
担当源于一种信念,那就是肯付出、能奉献、发光发热的奉献精神。感动中国的很多人物就生活在你我身边,他们平时在生活、工作中总是默默地付出,坚守岗位,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在危难关头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利害得失,而是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在关键时刻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可以说,正是有了平时生活中的奉献精神,在危急时刻,他们依旧保持着优良的品质,有一点光就发一点光,有一分力便出一分力。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进入新的一年,还有新的困难需要面对、新的高山等待翻越,需要我们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为美好明天奋力前行。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5
每一个“感动中国人物”背后都是不平凡的故事,每一段颁奖词字字铿锵,亿万同胞隔着屏幕产生共情,眼睛泛红了一次又一次,只因为颁奖词中的主人公们在普通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事情,为了人民的事业,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事迹更让人动容?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最是精神动人心,20_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是奋斗在各条战线上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缩影。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却清楚他们为了谁,因为每个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奋斗者的精气神:低谷中奋起,永不言弃;危难时拼搏,无所畏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长征,同样,每一个时代也有自己的英雄。从舍半生给茫茫大漠、根入石窟蟠的樊锦诗,到舍己幼为人之幼、一丸济世德的顾方舟,再到兰谷遗芳远、永留百色大山的黄文秀??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不同,他们却给了世人同样的感动。用信念扛起时代重任,用行动为人民撑起一片艳阳天,在他们看来,是义不容辞的使命。这样的人,是“真英雄”!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6
从20_年到20__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__次评选,无数次感动。每次评选公布结果,总会让我们泪流满面。时光荏苒,对于感动,我们不仅没有审美疲倦,反而历久弥新。因为我们深知,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正是这些感动着我们的人不断付出、负重前行,我们的明天才更有希望。前路漫漫,踏平坎坷成大道,危难险重处更需要迎难而上。
他们的故事感动中国,感动着你和我。今天我们被凡人英雄感动,明天我们就要感动他人。只有将这种奉献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感动不断、动力不减,才能在奋斗中不断淬炼伟大民族精神,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7
感动中国人物,在不断的提醒我们,即使在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巨大、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似乎逐渐消失的当下,我们身边还是好人更多,还是会在角落中不经意的触动我们,使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可以感动自己时,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信心和继续前行的力量。
爱与善的传递,也许并不像人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只有将感动化为行动,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才能升华价值。真正需要的是每一个做好自我本职工作的人,再多做一点的那一点智慧;即使不能行善,也决不向恶行妥协的那一丝坚持;有了这一点一丝,缩短的距离背后,就是爱与善的花朵,不止于感动而感动不止!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8
虽然珠峰高程测量项目野外工作已接近尾声,国测一大队第一批队员已于日前凯旋,但是还有极少量的珠峰东侧地区基础测量工作还在继续。目前,还有不少交会测量组的队员在珠峰地区默默坚守,他们从3月2日至今,已在高原上连续奋战3个多月。
程璐,交会测量组西绒交会点组长,三上西绒,被其他队员戏称为新一代的“高原牦牛”。据国测一大队办公室主任任秀波介绍,相对来说,西绒点是所有交会测量点中难度的点。当时,二本营指挥韩超斌正为分配任务作难时,程璐主动要求到最困难的西绒测量点,每天挤在简陋的帐篷里,化雪饮水,重复吃着方便食品。虽然条件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一丝不苟完成了测绘任务。
李科,本次珠峰高程测量中负责高程导线、GNSS测量和III7点的交会测量工作。他五次前往海拔5700米的III7点,帮助重力测量组运送仪器设备到达东绒5800米营地,曾多次前往中绒、西绒,被队友亲切地称为“向导”。“向导”这个词在高海拔地区是一个非常高的称谓,意味着有他在,保命的概率就大得多。
李飞战,东绒2交会测量组组长、天文测量组组长,他带领年轻队员孙文亮,昼夜坚守,只为测量珠峰天空上的星星。由于珠峰地区气候变化极快,往往架设仪器时还是漫天繁星,等他们冒着夜间零下几十度的严寒架好仪器时,星空却被云雾遮挡。就算是运气好,遇到漫天繁星时,他们也要坚持观测星空整整一夜。
谢敏,东绒3交会测量组组长,本次珠峰测量项目中负责高程导线、GNSS测量和东绒3点的交会测量工作。他的父亲谢忠华是国测一大队退休的一名驾驶员,在珠峰测量期间过世,因为测区工作繁忙,谢敏没能回到西安送老爷子最后一程。他强忍着失去父亲的悲伤,坚持在测区努力工作。苦活、累活他总是抢着干,希望通过繁忙的工作使自己没有闲暇时间来想父亲过世的事。身边的队友都知道他心里难受,但又不知如何疏导,只能看着他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调整。
史志刚,重力测量组组长,除完成珠峰地区加密重力测量之外,还完成了海拔5200米至6000米所有六个交会点的重力测量,在带领其他队员完成海拔6500米的重力测量返回途中时,他们经历了能见度只有几米的暴风雪,所幸平安无事。据了解,他是本次珠峰高程测量项目中,一个走遍所有交会测量点的人。
刘泽旭,是一名“测三代”,他的爷爷、父亲都是国测一大队的老队员。此前,他由测绘队员转岗为一名驾驶员,本次珠峰高程测量项目中,他又从驾驶员转岗到了后勤保障,负责二本营队员的饮食和所有物资的调配管理,“珠峰肉夹馍”就是出自他手。在珠峰高程测量报名时,他主动请缨说:“我既可以开车,也可以参加具体测绘,最不济我还是一个二级厨师,可以把队员们的饮食搞好,吃好了才能有力气干活。”说到做到,他实现了参与珠峰测量的梦想,也做好了队员们的饮食保障,更是把二本营的物资管理得井井有条。
如今,这些国测一大队交会测量组的队友还在珠峰东侧进行基础性测量的扫尾工作,并未返回西安。除了上述的几位,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队员,同样坚守在珠峰地区。当我们在庆祝珠峰登顶测量胜利的同时,也请记住那些还在坚守的人们,等勇士凯旋,盼你们归来。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9
国测一大队长、党委副书记李国鹏是位性格开朗、身体壮硕的“70后”,爱好是每天早晨出门行走3公里。作为国测一大队的中坚力量,随着中国测绘事业的不断发展,他们这一代测绘人的足迹更是遍布祖国的山川沼泽、河流荒原,从珠峰之巅到东海之滨,从炎热的南海到酷寒的北疆,从地温高达70摄氏度的火焰山,到最冷时零下45度的北疆阿勒泰地区??无不留有他们负重前行、纵横千里的身影。
“我们在一个标注自己去过哪儿的APP上做标记时,别人都是标注去过的地方,我们都是标注没去过哪儿。”李国鹏聊天时自豪地说,“我们现在很多人就中国台湾没去过了,希望有机会也能去那里进行测绘工作。”
国测一大队成立64年来,共产党员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先锋模范作用。荒漠高山,抑或激流险滩,国测一大队承担的每一个重大测量任务中,临时党支部总是建在最前面,党员总是冲在最前面,走得最远、爬得的都是共产党员。作为党委副书记,李国鹏介绍说,目前国测一大队队员50%都是党员,他们组成了测绘队最可靠的中坚力量。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10
近日,网上一组排雷英雄的无手“军礼”照片震撼了广大网民的心。军礼无言,誓言铿锵。一句“让我来”,排雷英雄倒在了血泊中,救下战友,自身失去了双手和眼。一个严肃庄重的“军礼”展示出了排雷战士对党的忠诚,对排雷事业的不悔决心。
他们是一群走在“死亡”路上的英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为的是帮人民群众排除安全隐患,还人民群众一篇安详宁静的热土。排雷发明者设计之初,考虑到敌人靠火力轰炸等外力作用引爆地雷,便在地雷材质上做了优化设计。导致在如今的排雷工作中即使在强火力作用下,地雷毁灭率也是极低的,这就需要排雷士兵匍匐身子,通过绊发、剪线、去除伪装物等一系列排雷流程进行排除。排雷完成后,战士们还要手拉手徒步验收雷场。
战士英雄大多数都处在20到30岁之间,正处朝气蓬勃,激情四溢的青春。在这场特殊的战斗,许多排雷战士献出年轻的生命。或跌入谷底,或顶高温挖掘,也从未一声怨言,轻言放弃。爆炸事故中,侥幸抵住死亡厄运喉咙的战士们,有的失去双腿胳膊,终身残疾。这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来说,同样是一场巨大的伤害。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失去健康肢体的人,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排雷英雄的故事让无数群众热泪盈眶,“上半辈子,你守护我。下半辈子,我是你的‘眼’,我是你的‘手’。”排雷战士杜富国的妻子紧靠在杜国富身旁说。
这世界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英雄事迹让我们千万群众落泪。他们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标兵,是祖国的骄傲。在他们身后,祖国大地一寸寸平安的土地不断伸延。他们的故事,全中国都要铭记。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弘扬不畏艰难、不惧危险、不怕伤残、吃苦耐劳的排雷精神。
以上就是小编收集整理出来的,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后感的写法:
1、首先可以写一下自己看的原因,或者直接引用其中的某个片段引出全文。
2、然后可以具体描述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片段或情节。
3、接着就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看完之后的整体感受了。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1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小接受文学启蒙。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北平沦陷。父亲因为工作原因南下,杳无音讯。失去了父亲的联系和经济来源,叶嘉莹和母亲相依为命,四处避难、艰难度日。她17岁时,母亲突发重病,死在求医回家的路上。
叶嘉莹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强忍着悲痛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她数十天闭门不出,写下“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字字泣血,句句锥心。幸运的是,在伯父的资助下,叶嘉莹能够继续学习,如愿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毕业后,因才华出众,叶嘉莹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在此期间,她认识了后来的丈夫赵东荪,虽然心底毫无波澜,但看对方为自己来回奔波丢了工作,于心不忍。于是,1948年,叶嘉莹放弃了北平的工作,跟赵东荪去往南京结婚。刚到南京不久,局势便出现动荡。24岁的叶嘉莹跟随丈夫来到台湾,在彰化女中当教师,并生下大女儿。
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台湾,丈夫含冤入狱,不久后她和女儿也被囚禁起来。等到释放时,发现住所被抄了,也失去了工作。母女俩只能寄宿在亲戚家里,忍受着各种闲言碎语。叶嘉莹曾写下五言律诗《转蓬》,来描述那段晦暗心酸的日子: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叶嘉莹一边在私立女中教书,一边抚养女儿,有时不得不把女儿带到课堂上去。整整三年,叶嘉莹都在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痛和旁人的轻蔑。
丈夫好不容易出狱了,性情却变得暴戾,时不时对着叶嘉莹拳打脚踢。同时一家人的生计重担,也全部压在她身上。她不得不成为独立撑起家庭的“女强人”,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
为了挣钱,她同时在台北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三所学校任教。课业繁重,很快她就染上了气喘,胸口时常隐隐作痛。那是叶嘉莹一生中最昏暗的时刻,在极端痛苦中,她多次想到自杀。
但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和骨子里的坚韧内核,叶嘉莹最终还是超脱了那份痛苦,从诗词中找到寄托。无论日子多苦,回家被丈夫如何欺负,一站上讲台,叶嘉莹就变得神采飞扬,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2
1954年,叶嘉莹迎来了人生的新的转机。在老师的推荐下,她到台湾大学教诗词曲,做专职教授,得以重回她最爱的古典诗词世界。她把对古诗词的那种挚爱,沁透在每一堂课中,很快有了名气,被多民学府聘为兼职教授,并被邀请到海外讲课。
刚到北美,举目无亲,语言不通,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女儿需要养育,还有八十多岁的老父需要供养,加上丈夫多病不能工作,全家的日用开支全靠她一个人。她不得不硬着头皮四处求职。几经辗转,最终留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刚接受邀请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她,还不会英语,面对北美的学生,她必须尽快学会用英语讲课。就这样,已经人到中年的她,白天要上课教学,回家要操持家务,还要遭受待业在家的丈夫的谩骂与呵斥。
她只有在家人熟睡之后才能自学英文,每天要查英语单词到凌晨两三点钟。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刻苦学习和辛勤钻研,叶嘉莹已经可以流利地用英文讲述中国文学了,西方学生也都听得很入迷。
通过钻研,她发现了把西方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学解释结合起来的方法,在诗词研究的道路上为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3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他们中的典型和代表,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身患绝症却同疫情赛跑的张定宇,将很多的重症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领奖台上步履蹒跚;面对洪水汹涌却选择逆流而上的陈陆,为危难的乡亲奉上了的年华,颁奖台上只见一张照片;坚信“让一个女孩读书能救三代人”的公益高中校长张桂梅,改变了众多山区女童的命运,颁奖台上她双手布满膏药??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丰厚回报,没有什么踌躇不前,更多的是困难时刻挺身而出,无惧艰险与挑战,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安宁。
回顾整个20__年,我们要向这些感动人物表达敬佩之情,也要给各行各业的奋斗者点赞。数不清的白衣天使从四面八方汇聚武汉抗击疫情,数十万铁路职工坚守在运输一线,众多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冲在抗洪前沿,为数众多的扶贫人员奔波在贫困地区,鲜为人知的科技工作者们研发新的技术装备??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为外界所知晓,在他们看来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拼搏奉献是一辈子,得过且过也是一辈子,他们的选择让自己人生拥有更多色彩,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期待。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4
近日,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揭晓。当主持人念出一个个名字时,无数观众都红了眼圈,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太好哭了”“感动到不行”。36岁的陈陆生前是一名基层消防员,20__年夏天,安徽庐江县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灾。危急时分,他带领消防员辗转5个乡镇,连续奋战,成功转移群众2665人,在营救过程中不慎英勇牺牲。“放心,我会守好庐江”是陈陆对父亲的,更是用生命兑现的对国家和人民的。
陈陆的事迹很好地诠释了“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的内涵,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守护,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身患绝症,却顾不上照顾感染新冠病毒的妻子,而是在医院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这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心中的责任;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以凡人之力发动朋友圈,解决医护人员出行难题,为医护人员提供免费热饭。这是快递员汪勇认为应该具备的担当??他们的先进事迹虽然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国家的需要、群众的呼声和时代的呼唤作为行动的出发点,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一段段传奇故事。
担当来自一股力量,那就是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面对波涛汹涌的洪水、面对随时有可能吞噬生命的疫情、面对一天只睡4个小时的煎熬,他们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在困难和风险面前不退缩、不放弃,无私无畏、义无反顾地担起肩头的担子。正是有这么多坚强的脊梁,为我们遮风挡雨、负重前行,我们才能享受美好的幸福生活。
担当源于一种信念,那就是肯付出、能奉献、发光发热的奉献精神。感动中国的很多人物就生活在你我身边,他们平时在生活、工作中总是默默地付出,坚守岗位,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在危难关头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利害得失,而是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在关键时刻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可以说,正是有了平时生活中的奉献精神,在危急时刻,他们依旧保持着优良的品质,有一点光就发一点光,有一分力便出一分力。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进入新的一年,还有新的困难需要面对、新的高山等待翻越,需要我们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为美好明天奋力前行。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5
每一个“感动中国人物”背后都是不平凡的故事,每一段颁奖词字字铿锵,亿万同胞隔着屏幕产生共情,眼睛泛红了一次又一次,只因为颁奖词中的主人公们在普通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事情,为了人民的事业,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事迹更让人动容?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最是精神动人心,20_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是奋斗在各条战线上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缩影。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却清楚他们为了谁,因为每个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奋斗者的精气神:低谷中奋起,永不言弃;危难时拼搏,无所畏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长征,同样,每一个时代也有自己的英雄。从舍半生给茫茫大漠、根入石窟蟠的樊锦诗,到舍己幼为人之幼、一丸济世德的顾方舟,再到兰谷遗芳远、永留百色大山的黄文秀??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不同,他们却给了世人同样的感动。用信念扛起时代重任,用行动为人民撑起一片艳阳天,在他们看来,是义不容辞的使命。这样的人,是“真英雄”!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6
从20_年到20__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__次评选,无数次感动。每次评选公布结果,总会让我们泪流满面。时光荏苒,对于感动,我们不仅没有审美疲倦,反而历久弥新。因为我们深知,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正是这些感动着我们的人不断付出、负重前行,我们的明天才更有希望。前路漫漫,踏平坎坷成大道,危难险重处更需要迎难而上。
他们的故事感动中国,感动着你和我。今天我们被凡人英雄感动,明天我们就要感动他人。只有将这种奉献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感动不断、动力不减,才能在奋斗中不断淬炼伟大民族精神,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7
感动中国人物,在不断的提醒我们,即使在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巨大、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似乎逐渐消失的当下,我们身边还是好人更多,还是会在角落中不经意的触动我们,使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可以感动自己时,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信心和继续前行的力量。
爱与善的传递,也许并不像人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只有将感动化为行动,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才能升华价值。真正需要的是每一个做好自我本职工作的人,再多做一点的那一点智慧;即使不能行善,也决不向恶行妥协的那一丝坚持;有了这一点一丝,缩短的距离背后,就是爱与善的花朵,不止于感动而感动不止!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8
虽然珠峰高程测量项目野外工作已接近尾声,国测一大队第一批队员已于日前凯旋,但是还有极少量的珠峰东侧地区基础测量工作还在继续。目前,还有不少交会测量组的队员在珠峰地区默默坚守,他们从3月2日至今,已在高原上连续奋战3个多月。
程璐,交会测量组西绒交会点组长,三上西绒,被其他队员戏称为新一代的“高原牦牛”。据国测一大队办公室主任任秀波介绍,相对来说,西绒点是所有交会测量点中难度的点。当时,二本营指挥韩超斌正为分配任务作难时,程璐主动要求到最困难的西绒测量点,每天挤在简陋的帐篷里,化雪饮水,重复吃着方便食品。虽然条件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一丝不苟完成了测绘任务。
李科,本次珠峰高程测量中负责高程导线、GNSS测量和III7点的交会测量工作。他五次前往海拔5700米的III7点,帮助重力测量组运送仪器设备到达东绒5800米营地,曾多次前往中绒、西绒,被队友亲切地称为“向导”。“向导”这个词在高海拔地区是一个非常高的称谓,意味着有他在,保命的概率就大得多。
李飞战,东绒2交会测量组组长、天文测量组组长,他带领年轻队员孙文亮,昼夜坚守,只为测量珠峰天空上的星星。由于珠峰地区气候变化极快,往往架设仪器时还是漫天繁星,等他们冒着夜间零下几十度的严寒架好仪器时,星空却被云雾遮挡。就算是运气好,遇到漫天繁星时,他们也要坚持观测星空整整一夜。
谢敏,东绒3交会测量组组长,本次珠峰测量项目中负责高程导线、GNSS测量和东绒3点的交会测量工作。他的父亲谢忠华是国测一大队退休的一名驾驶员,在珠峰测量期间过世,因为测区工作繁忙,谢敏没能回到西安送老爷子最后一程。他强忍着失去父亲的悲伤,坚持在测区努力工作。苦活、累活他总是抢着干,希望通过繁忙的工作使自己没有闲暇时间来想父亲过世的事。身边的队友都知道他心里难受,但又不知如何疏导,只能看着他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调整。
史志刚,重力测量组组长,除完成珠峰地区加密重力测量之外,还完成了海拔5200米至6000米所有六个交会点的重力测量,在带领其他队员完成海拔6500米的重力测量返回途中时,他们经历了能见度只有几米的暴风雪,所幸平安无事。据了解,他是本次珠峰高程测量项目中,一个走遍所有交会测量点的人。
刘泽旭,是一名“测三代”,他的爷爷、父亲都是国测一大队的老队员。此前,他由测绘队员转岗为一名驾驶员,本次珠峰高程测量项目中,他又从驾驶员转岗到了后勤保障,负责二本营队员的饮食和所有物资的调配管理,“珠峰肉夹馍”就是出自他手。在珠峰高程测量报名时,他主动请缨说:“我既可以开车,也可以参加具体测绘,最不济我还是一个二级厨师,可以把队员们的饮食搞好,吃好了才能有力气干活。”说到做到,他实现了参与珠峰测量的梦想,也做好了队员们的饮食保障,更是把二本营的物资管理得井井有条。
如今,这些国测一大队交会测量组的队友还在珠峰东侧进行基础性测量的扫尾工作,并未返回西安。除了上述的几位,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队员,同样坚守在珠峰地区。当我们在庆祝珠峰登顶测量胜利的同时,也请记住那些还在坚守的人们,等勇士凯旋,盼你们归来。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9
国测一大队长、党委副书记李国鹏是位性格开朗、身体壮硕的“70后”,爱好是每天早晨出门行走3公里。作为国测一大队的中坚力量,随着中国测绘事业的不断发展,他们这一代测绘人的足迹更是遍布祖国的山川沼泽、河流荒原,从珠峰之巅到东海之滨,从炎热的南海到酷寒的北疆,从地温高达70摄氏度的火焰山,到最冷时零下45度的北疆阿勒泰地区??无不留有他们负重前行、纵横千里的身影。
“我们在一个标注自己去过哪儿的APP上做标记时,别人都是标注去过的地方,我们都是标注没去过哪儿。”李国鹏聊天时自豪地说,“我们现在很多人就中国台湾没去过了,希望有机会也能去那里进行测绘工作。”
国测一大队成立64年来,共产党员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先锋模范作用。荒漠高山,抑或激流险滩,国测一大队承担的每一个重大测量任务中,临时党支部总是建在最前面,党员总是冲在最前面,走得最远、爬得的都是共产党员。作为党委副书记,李国鹏介绍说,目前国测一大队队员50%都是党员,他们组成了测绘队最可靠的中坚力量。
观看《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10
近日,网上一组排雷英雄的无手“军礼”照片震撼了广大网民的心。军礼无言,誓言铿锵。一句“让我来”,排雷英雄倒在了血泊中,救下战友,自身失去了双手和眼。一个严肃庄重的“军礼”展示出了排雷战士对党的忠诚,对排雷事业的不悔决心。
他们是一群走在“死亡”路上的英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为的是帮人民群众排除安全隐患,还人民群众一篇安详宁静的热土。排雷发明者设计之初,考虑到敌人靠火力轰炸等外力作用引爆地雷,便在地雷材质上做了优化设计。导致在如今的排雷工作中即使在强火力作用下,地雷毁灭率也是极低的,这就需要排雷士兵匍匐身子,通过绊发、剪线、去除伪装物等一系列排雷流程进行排除。排雷完成后,战士们还要手拉手徒步验收雷场。
战士英雄大多数都处在20到30岁之间,正处朝气蓬勃,激情四溢的青春。在这场特殊的战斗,许多排雷战士献出年轻的生命。或跌入谷底,或顶高温挖掘,也从未一声怨言,轻言放弃。爆炸事故中,侥幸抵住死亡厄运喉咙的战士们,有的失去双腿胳膊,终身残疾。这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来说,同样是一场巨大的伤害。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失去健康肢体的人,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排雷英雄的故事让无数群众热泪盈眶,“上半辈子,你守护我。下半辈子,我是你的‘眼’,我是你的‘手’。”排雷战士杜富国的妻子紧靠在杜国富身旁说。
这世界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英雄事迹让我们千万群众落泪。他们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标兵,是祖国的骄傲。在他们身后,祖国大地一寸寸平安的土地不断伸延。他们的故事,全中国都要铭记。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弘扬不畏艰难、不惧危险、不怕伤残、吃苦耐劳的排雷精神。
以上就是小编收集整理出来的,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