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题【6-9】

 我来答
张哥教你学
2023-01-22 · TA获得超过29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3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2.3万
展开全部
【 #中考# 导语】 十年寒窗,开出芬芳;十年磨剑,努力未变;十年坚守,成功守候。十年的风雨兼程奋力追逐,让梦想现实的时刻。祝努力备考,金榜题名,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 考 网为大家整理的 《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题【6-9】》供您查阅。

【第一篇】

《没关上的门》

  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着一对母女。

  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女儿则厌恶了像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通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花花世界。

  一天清晨,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趁母亲睡熟时偷偷离家出走了。

  妈,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她只留下这样一张纸条。

  可惜这世界远不如她想象的美丽动人。10年后,沦落风尘的女儿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故乡。妈!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叫着,又敲了敲门,却没有回答。

  她轻轻一推,门却开了。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

  进了门,她看到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床角,睡着了。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然后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

  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女儿突然好奇地问: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有人闯进来怎么办?

  母亲回答说:不只是今天啊,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10年来门就没锁过。

  十年如一日,母亲等待着女儿归来,女儿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这天晚上,母女回复到10年前的样子,紧紧锁上房门睡了。

  1、假如你是这位母亲,你的女儿不辞而别,却只留下妈,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试结合情境,描写一段心理活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文写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有何特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提示:一定要写出当时母亲那种失望、悲伤、痛苦的心理,如果写母亲不愿意要这个女儿,此题不得分

  2、写母亲锁门就是为了与10年来母亲不锁门对比,突出母爱。

  3、质朴感人。

  4、略。

【第二篇】

《走散的炊烟》

  不变的是炊烟。

  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

  炊烟可以自由散去,但根是散不去的。它的根无处不在,在故乡的天空中,在故乡的大地上,在那浓得化不开的云彩下,在一块鹅卵石与另一块鹅卵石的缝隙里。

  天空是不会散的,大地也不会散,就像母亲,那么忠贞,那么坚韧,在游子的心中,在鱼尾纹的最深处。

  就是那一地的炊烟哟。从树梢上绕出来,从房脊上站起来,爬上草垛上的几片枯叶,轻轻淡淡地笼住天空的几声鸟鸣,然后就走了。

  只留下鸟鸣,只留下草垛,只留下房脊,只留下树梢。

  还有母亲,还有一村的房子。就像我一样走了,走得缠绵悱恻,走得荡气回肠,走得脚底越来越虚,越来越浅。我知道,这是我和炊烟所无法把握的,因为我和炊烟都把根丢了。把根丢在了村庄。

  其实,只要我摸着炊烟回去,我就会找到我的村庄,我的房子,还有那一地的鸟声,还有站在大门口,手搭凉棚,向远方遥望的白发苍苍的母亲。

  我无法活得像浮萍一样潇洒,它可以连根都不要,但是我无法做到。

  九岁那一年,母亲让我好好学习,她手指炊烟,她说人活着就要像这炊烟,要不停地向上走。那一年我就记住了炊烟,记住了头顶湛蓝的天空,记住了母亲的话,记住了炊烟的方向。于是,我就发奋读书,我知道自己很笨,但我仍坚韧不拔地向前走,冥冥之中被一种东西手臂一般地召唤着。

  后来,我就考上了。后来,我就游走了,就像一缕炊烟一样,从村庄的上空,从母亲的眼神里,从我所钟爱的鸟声中,游走了。

  从此,我在村庄的那一片天空的背影里,寂静地消失。

  但草垛上的一片枯叶,自家院里的一块土坷垃,以及村旁近头的一棵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悄悄地扔一些东西过来。咔的一声,打得我生疼。解开上衫,我发现,打疼我的全是乡愁。

  一缕缕飘得太远的炊烟,远过了母亲呼唤的声音,远过了村庄的温暖,远过了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距离。

  从村庄走出去,你就是在漂泊,你就注定是在漂泊了。走自己的路,却是在别人的土地上,说自己的话,却包围在陌生的方言中,除了被村庄捂热的心,你正在一点一点地被融化,被异地的风,被异地的水。可是,我却无法学得像浮萍一样,可以随遇而安,可以随意地在一处地方驻扎下来,并且把它作为自己的家园。

  所以,我还是村庄的,我只能是我的村庄的。

  我不过是那一缕走散了的炊烟哟。

  (选自北方文艺出版社《生活对爱的奖赏》一书)

  「赏析」

  这是一篇远离家乡的游子抒发思乡之情的美文。借景抒情,是散文最常用的方法,而抓住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之间的内在相似性,则是借景抒情文章得以成功的关键。文中,作者借写炊烟而抒发思乡之情,就是巧妙地抓住了飘忽不定的炊烟与漂泊四方的游子之间飘这一相似性,以及炊烟的根在村庄、游子的根在故乡这一对故土共同的依恋之情。正是从这个角度,远离家乡、思念故土的作者才把自己比作走散的炊烟。在作者的心中,炊烟其实是游子思乡时一缕不散的怀念,同时又是故土与亲情的温暖象征。

  「动动脑」

  1.你认为本文在写法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2.文中,母亲手指炊烟向儿子诉说的一段,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文中两次提到浮萍,请根据文中的意思,简练概括浮萍的特性。

  4.文章末尾一句,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霄尘)

  「参考答案」

  1.借景抒情,情景结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2.人应该像炊烟,要不停地向上走,要坚韧不拔地向着梦想前行。

  3.没有自己的家,没有自己的根,随波逐流,随意漂浮。

  4.卒章显意,照应标题,总括全文,升华意境

【第三篇】

《爱,从来不卑微》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11﹒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2分)

  (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答:

  12﹒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3分)

  答: 13﹒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答:

  14﹒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2分)

  答:

  15﹒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3分)〔链接〕

  材料一:报道称:企业家们一掷千金,出资亿元,为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明星大腕成龙、李连杰慷慨解囊,捐赠千万,并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

  材料二:爱心传递中的感人画面:一位残疾姑娘坐在轮椅上高举善款投向捐款箱;

  一个头发花白的乞丐将讨来的零钞换成大票捐给灾区。

  答:

  参考答案

  (二)11.(2分)(1)(1分)“消瘦”原指身体瘦弱,这里指感情淡漠(或真情逐步丧失)。(2)(1分)因为老人是把帮助他人当作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而不是所谓的“义务”。

  12.(3分)前一问:“我”被人生有无价值、人间有无真情等问题所困扰。(1分)

  后一问:从拾垃圾老人的举动中,“我”认识到人间真情仍在,只要我们自己的心不“冷”,世界就会充满爱,人生也会焕发出光彩。(2分)

  13.(2分)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爱从来不卑微”的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行文也显得有波澜。

  14.(2分)(开放性题,无标准答案,只要符合语境和情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15﹒(3分)从文章和链接材料可以看出,爱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富贵”如明星大款,还是“贫贱”如拾垃圾者或乞丐,只要真诚地帮助、关爱他人,都是高尚的

【第四篇】

季羡林《忘》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 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12.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4分)

  答:

  13.找出表明文章写作思路发生明显变化的句子,并抄写在横线上。(2分)

  答:

  14.品析语言。(5分)

  (1)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3分)

  答:

  (2)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从加点词语角度)(2分)

  答:

  15.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16.作者为什么要给“忘”大唱赞歌”?(4分)

  答:

  17.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4分)

  答:

  答案:

  12.(4分)每次见面,都反复询问“我”的姓名年会讲话,忘了讲稿说个不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2分)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14.(5分)(1)(3分)运用夸张的修辞,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无限夸大,生动形象地将老友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或: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听众比作化石,将老友的讲话比作中国历史,生动幽默地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修辞1分,分析2分)(2)(2分)用富含调侃和戏谑意味的笔调称造物主为“小儿”,幽默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洞察世事、领悟世理之后的欣喜与放达。(意思对即可)

  15.(6分)“我”因忘事糊涂程度不深而沾沾自喜。(2分)与老友的忘对比,突出了“我”的自律和欣慰(2分);为下文“然而”的自我否定蓄势,既体现了思维的变化及波澜的设置,又实现由叙转议的巧妙衔接。(2分。若只答“过渡”、“承上启下”得1分。)

  16.(4分)“忘”可以使人在悲和离的重压下活下去,使痛苦的感受减轻。“忘”剩下的残痕能让诗人写出动人心魄的诗篇。(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