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础知识(9)——植物组织:输导系统

 我来答
柿子红了1718
2023-01-25 · TA获得超过166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03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7万
展开全部
植物基础知识(9)——植物组织:输导系统

  输导系统

  (一)维管束及其类型:维管束是由几个不同的组织联合在一起组成的束状结构,在植物体中构成复杂的输导系统。从蕨类植物开始出现维管束。维管束主要由韧皮部与木质部构成。韧皮部主要由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细胞与韧皮纤维组成,这部分质较柔韧,故称韧皮部,木质部主要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与木纤维组成,这部分木质坚硬,故称木质部。

  双子叶植物和*子植物根和茎的维管束,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有形成层存在,能继续增生长大,所以称为无限维管束(开放性维管束)。单子叶植物和蕨类植物根和茎的维管束没有形成层,不能增生长大,所以称为有限维管束。根椐维管束中韧皮部和木质部相与互间排列方式的不同,以及形成层的有无,维管束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有限外韧维管束:韧皮部位于外侧,木质部位于内侧,两者并行排列,中间无形成层如单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束。  

  2.无限外韧维管束:与有限外韧维管束的不同点是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有形成层。如*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茎中的维管束。

  3.双韧维管束:木质部的内外两侧都有韧皮部。常见于茄科、葫芦科、桃金娘科等植物的茎中。如颠茄、南瓜茎的维管束。

  4.周韧维管束:木质部在中间,韧皮部围绕在木质部的四周。常见于蕨类某些植物的茎、叶中。如贯众。

  5.周木维管束:韧皮部在中间,木质部围绕在韧皮部的四周。常见于百合科(轮叶王孙属)、鸢尾科、天南星科(菖蒲属)、莎草科、仙茅科等某些植物茎中。

  6.辐射维管束:韧皮部和木质部交互间隔排列,呈辐射状。存于某被子植物根的初生构造中。

  (二)中柱及其类型:中柱是维管束植物住状器官(茎、根)皮层以内的部分,包括中柱鞘、维管束和髓(如存在时)。中柱鞘位于中柱最外层,由一至数层薄壁或厚壁细胞组成,中柱鞘的薄壁细胞在一定时期可恢复分生能力,产生侧根、不定根、不定芽、木栓形成层等。由于植物及器官不同,中柱鞘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中柱中的维管束类型和维管束排列方式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中柱。这些类型在根和茎类中草药鉴定上有一定意义。

  1.原生中柱:原生中柱是中柱内的维管系统形成一个实心柱,中心无髓部,中央是木质部,周边是韧皮部。

  (1)典型原生中柱:木质部呈圆柱形实心柱,韧皮部围绕其周围。在蕨类植物如海金沙的根茎中可以见到。

  (2)星状中柱:木质部呈星状(辐射状)的实心柱,韧皮部位于木质部的星角之间。如星木属(Asteroxylon)植物的中柱属这种类型。

  (3)编织中柱:木质部在横切面呈片状或分枝状,韧皮部分布在它们之间,形成相互交错、编织排列、“海绵状”的实心柱,中心无髓,如石松茎。

  2.管伏中柱:管状中柱是木质部和韧皮部均呈圆管状,内外相套,中心有髓。又分为双韧管状中柱和外韧管状中往两类。

  (1)双韧管状中柱:是在管状木质部的内外两方均有一圈韧皮部。管状中柱常因有维管束由茎进入叶中而发生分离,在中柱上留下分离的间隙,称为叶隙。叶隙的存在,使管状中柱形成许多网眼。

  网状中柱:是由双韧管状中柱演变而来,在横切面上见有环状徘列的周韧维管束,一般在各维管束外都有维管束鞘和内皮层,而纵面观则呈网状。多数真蕨类植物具有这种网状中柱,如贯众。

  (2)外韧管状中柱:是只在管状木质部的外方有一圈韧皮部,如阴地蕨。有的外韧管状中柱的韧皮部仍连成环,但木质部开始分散成束(在系统发育上可看成是典型管状中柱和真中柱的过渡类型),如紫箕。

  3.真中柱:真中柱是外韧管状中柱由于叶隙和髓射线割裂成束而形成的。考试大网站收集横切面为一圈环状排列的无限外韧维管束,有射线间隔;纵面观呈网状。为一般双子叶植物和*子植物所具有。

  4.散生中柱:散生中柱是有限外韧维管束或周木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为一般单子叶植物的茎或根茎所具有。如玉蜀黍茎、射干根茎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浩深
2024-12-10 广告
HAC100智能植物栽培架能够显著提高空间利用率,是现代农业教学和科研的理想选择。其设计精巧,多层结构允许在同一面积内种植更多植物,有效增加了植物栽培的密度,从而最大化利用了有限的空间资源。 这款栽培架不仅优化了空间布局,还结合了智能控制技...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浩深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