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上过大学的人,是不是就没前途?
没有考取大学的学生就没有前途了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都未被大学录取,相对于普通高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并提升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技能竞争力。
不过,如果与大学毕业生相比,职业教育出来的毕业生,其职业声望依然远远低于大学毕业生。
本文通过评述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Yossi Shavit和德国曼海姆大学社会学教授 Walter Müller 的一项跨国比较研究,为探讨教育与社会流动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1. 职业教育通往何方:一项跨国比较研究
目前,关于职业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通常采取两个视角。
第一种,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无论是职业还是学术性质的教育,都能提高经济效益和个人就业前景。与未经训练的工人相比,职校毕业生在就业机会及工资议价方面都占据优势,因此,职业教育可以给毕业生带来稳定的职业生涯,即安全网效应。
第二种,借鉴阶级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分流(即把学生分为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不同轨道)是代际不平等再生产的重要机制,阻碍了职校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即分流效应。
两位作者认为,职业教育的这两种效应由几个制度性因素决定:
第一、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否具体/有行业针对性,培训学生可操作和应用的技能。
第二、 教育系统本身的分层强度。
第三、职业教育体系与雇主/企业的链接度。
2. 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
关于职业教育制度,Shavit 和 Müller总结出资质导向型和组织导向型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以德国为例,实行 “双元制”,即将公司学徒制和职校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培训年轻工人。学生在学校学习相关行业的理论知识和基础课程;同时作为企业的预备员工,参加由国家、企业和行业工会共同制定的培训计划,学习并实践工作所需技能。
这种模式培养出高度标准化的技术工人。他们有明确的职业身份,因此不同职业之间流动性较低,但标准化的职业资质让他们可以轻易跳槽到其他公司的类似岗位。
此外,创业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时代,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并没有大学学位。他们凭借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力,创建了许多成功的企业,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大学教育仍然是通向更高职业阶层和更高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某些职业,大学学位是必要的,例如医生、律师、科学家、教育家、工程师等。因此,没有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前途,但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将会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