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的起源
展开全部
布依族的起源
布依族同胞依山傍水而居,属于农耕民族。在古代,农耕民族一年中随着季节变化来安排社会生产生活,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进而形成一种传统节日。这种传统节日起源大致可分为四类,即起源于祭祀活动、起源于社交活动、起源于庆贺活动、起源于农事活动。
1、起源于祭祀活动的节日
布依族同胞普遍信仰多神。古时,他们对于一些古老的参天大树、奇特的山洞、巨大的悬岩等等,都认为有神。更主要的是古代人们遭受疾病、瘟疫等侵扰,无法进行反抗,便产生了恐惧心理,人们便把摆脱苦难、谋求幸福、祈求丰收的希望寄托在各种奇物上,认为奇物的神灵可以为他们解除所有的灾难。因此,在布依族同胞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常常有祭祀仪式相随,他们相信只要有神灵佑护,就能保证正常的季节序列,植物丰收以及远离病情。起源于祭祀活动的节日主要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
农历“三月三”是布依族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俗称“三月三”。据清朝乾隆年间《南龙志·地理志》记载:“……每岁三月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⑤ 安龙、贞丰一带传说山王神出生于三月三,他出生后就把各种害虫放了出来,使得庄稼受灾人畜被叮咬、患病身亡。因此,每年一到“三月三”人们便要以“扫寨赶鬼”、“祭神”、“躲虫”等形式来祈求山神封死各种害虫,保佑寨子安宁、五谷丰登。
六月六到来之前,各家各户都争取结束夏季生产,如果雨季时期下雨比较迟,夏季农事尚未结束,节日便可推迟到六月十六、六月二十六都可以。据说上古时期,“洪水滔天”,布依族先民如同其他民族一样遭受洪水横流,房屋倒塌,五谷被淹,人民死亡的灾难,如《山海经·海内经》中的《吕氏春秋·爱类》所说:“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帝乃命禹卒布士以定九州”,大禹继承其父鲧的大业治理洪水,亲自率千百徒众和百姓,开始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花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疏通了一条又一条河渠,治水成功了,消除了洪水灾害,为先民们建功造福。人民不忘记大禹的功绩,世代对他缅怀歌颂,加上布依族人民历来居住“依山傍水”之地,其先民对洪水之害体会较深,由衷深知水水患之苦,治水之福。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大禹为人民造福的功德,世代纪念,故每年“六月六”节将少年男女带至水边,由成人教打水战。通过这一形式,教育子孙后代牢记大禹之功,继承发扬先祖们敢于与洪水搏斗的百折不挠精神,树立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这就是布依族老人们说的“前人兴、后人跟”的节日由来。
“七月半”也起源于祭祀活动。在当时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对产生的天灾人祸、婚后无子以及小孩经常生病等等这些情况无法解释,于是就把这些情况在寄托在神灵的身上,以求得神灵的保佑。这样在布依族地区不仅出现祭祖的活动,而且还出现祭桥或祭路碑,祭神仙洞等等活动。在贞丰坂阑、安龙龙山一带还兴祭山神,目的是预祝五谷丰登。
2、起源于社交活动的节日
布依族同胞常在闲暇时举行一些社交游乐活动,这些活动相传成习,并且约定俗成,逐渐发展为一种节日。这类节日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查白歌节。
查白歌节于每年六月二十一日在兴义市查白场举行。据说,明朝洪武年间,虎场坝布依族山区经常有猛虎出没,伤寒人蓄,寨中的青年后生查郎在深山撵山打虎,为民出害,深受寨邻的厚爱。寨里有个叫白妹的姑娘是压倒三屯十八寨的歌手,一天,她上山砍柴,一只猛虎向她扑来,危急之际,查郎搭弓射死了老虎,救了白妹,这一箭射出了两人的爱慕之情,互定终身,谁知占山为王的李山猫,早已对白妹起了猫心,请媒求亲遭受拒绝后,派家丁抢了白妹,抓走了查郎,农历二十一日把查郎活活打死在虎场坝。白妹闻讯后,悲痛致极,一怒之下,放火烧毁李家庄园,烧死了李山猫,自己从容地走入火海,追随心爱的查郎而去……布依族男女青年为怀念这忠于爱情、不畏强暴、舍身为民的英雄夫妻,在每年农历二十一日——查郎白妹殉难的日子相聚于此,对唱山歌,缅怀查郎白妹,成为一年一度的歌节。尽管二百多年沧桑巨变,但查白的歌声却是越来越嘹亮,越来越动情,越传越远,成为全国布依族聚会人数最多的传统节日。
3、起源于庆贺活动的节日
起源庆贺活动的节日有一定的阶段性。这类节日是布依族同胞所有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主要是春节。
春节是布依族的盛大节日。据《黔记·仲家》记载,从明代到清初,布依族多数地区以“农历十一月为岁首”;(根据布依族按月份计算,十一月称“ndianlidt”也是一月的意思,而在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是以“十二”(ndianllaab)为岁首,也就是说在布依族地区过年是“十一月”或“十二月”但根据布依族语言顺序来讲,在明末清初过年是“十一月”(ndianlidt)而不是“十二月”。到清朝中以后,各民族融合经济文化得到加强,布依族人民逐渐把过年改以ndianlxiangl(正月)为岁首,于是过年都移到正月了。正月过年,分为xiangllaalx(大年)、xianglins(小年)老人称为了年。《贵州通志·苗蛮》记载,乾隆年间,贵阳、安顺、安龙等均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清代中叶以后,逐渐改以“正月为岁首”。⑥ 布依族过春节,无论以何月为岁首,都是在秋收后,下季农忙前过年,都借此农闲之期庆祝五谷丰登,认为秋收后,喜获丰收,对这一年的劳动生产结晶表现也喜悦之情。
4、起源于农事活动的节日
农耕民族,常常在农业生产的开始和结束时进行活动,既有对农业丰收的渴望与祈求,也有对生活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等。⑦ 这类活动与农事紧密联系,属于农活动范畴,并相沿成习而演变成为传统节日。
四月八又称为“牛王节”,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门”。据《独山州志》记载:“仲家(布依族旧称)以饭肉喂牛……有放牛打角之俗。” ⑧ 据说很久以前,人们刀耕火种,生活极为艰苦。一天,人们烧山开荒,火烟熏到了天宫,玉帝大怒,要惩罚下界凡人,便叫牛王传令,只准凡人每隔三天吃一顿饭。牛王心想凡人生活很艰难,便产生恻隐之心,擅自把玉帝的旨令改为一天吃三顿饭(从此人们每天就吃三顿饭了)。这件事情被玉帝得知,他就惩罚牛王下到人间。牛王从天上下来时,不慎跌掉了上牙(从此牛就没有上牙)。但是牛王并不后悔,下到人间辛勤为人们耕田犁地,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于是,人们把牛王下凡的那天称为“牛王节”。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布依人要用枫树叶泡水给牛洗澡,让牛休息一天,祭祀时要当着耕牛祭供,这是人们认为已到农忙时期,以此来表示对耕牛的慰问,这是布依族同胞爱护耕牛的一种表现。这一节日的内容与耕牛有关,其形式是以农事活动为主线的。人们在春耕播种前,通过这类特征性的节日仪式,强化了人们对农事活动开始的观念,使人们作好了农业生产的准备。四月八是布依族同胞农事活动的一种导向。
布依族同胞依山傍水而居,属于农耕民族。在古代,农耕民族一年中随着季节变化来安排社会生产生活,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进而形成一种传统节日。这种传统节日起源大致可分为四类,即起源于祭祀活动、起源于社交活动、起源于庆贺活动、起源于农事活动。
1、起源于祭祀活动的节日
布依族同胞普遍信仰多神。古时,他们对于一些古老的参天大树、奇特的山洞、巨大的悬岩等等,都认为有神。更主要的是古代人们遭受疾病、瘟疫等侵扰,无法进行反抗,便产生了恐惧心理,人们便把摆脱苦难、谋求幸福、祈求丰收的希望寄托在各种奇物上,认为奇物的神灵可以为他们解除所有的灾难。因此,在布依族同胞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常常有祭祀仪式相随,他们相信只要有神灵佑护,就能保证正常的季节序列,植物丰收以及远离病情。起源于祭祀活动的节日主要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
农历“三月三”是布依族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俗称“三月三”。据清朝乾隆年间《南龙志·地理志》记载:“……每岁三月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⑤ 安龙、贞丰一带传说山王神出生于三月三,他出生后就把各种害虫放了出来,使得庄稼受灾人畜被叮咬、患病身亡。因此,每年一到“三月三”人们便要以“扫寨赶鬼”、“祭神”、“躲虫”等形式来祈求山神封死各种害虫,保佑寨子安宁、五谷丰登。
六月六到来之前,各家各户都争取结束夏季生产,如果雨季时期下雨比较迟,夏季农事尚未结束,节日便可推迟到六月十六、六月二十六都可以。据说上古时期,“洪水滔天”,布依族先民如同其他民族一样遭受洪水横流,房屋倒塌,五谷被淹,人民死亡的灾难,如《山海经·海内经》中的《吕氏春秋·爱类》所说:“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帝乃命禹卒布士以定九州”,大禹继承其父鲧的大业治理洪水,亲自率千百徒众和百姓,开始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花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疏通了一条又一条河渠,治水成功了,消除了洪水灾害,为先民们建功造福。人民不忘记大禹的功绩,世代对他缅怀歌颂,加上布依族人民历来居住“依山傍水”之地,其先民对洪水之害体会较深,由衷深知水水患之苦,治水之福。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大禹为人民造福的功德,世代纪念,故每年“六月六”节将少年男女带至水边,由成人教打水战。通过这一形式,教育子孙后代牢记大禹之功,继承发扬先祖们敢于与洪水搏斗的百折不挠精神,树立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这就是布依族老人们说的“前人兴、后人跟”的节日由来。
“七月半”也起源于祭祀活动。在当时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对产生的天灾人祸、婚后无子以及小孩经常生病等等这些情况无法解释,于是就把这些情况在寄托在神灵的身上,以求得神灵的保佑。这样在布依族地区不仅出现祭祖的活动,而且还出现祭桥或祭路碑,祭神仙洞等等活动。在贞丰坂阑、安龙龙山一带还兴祭山神,目的是预祝五谷丰登。
2、起源于社交活动的节日
布依族同胞常在闲暇时举行一些社交游乐活动,这些活动相传成习,并且约定俗成,逐渐发展为一种节日。这类节日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查白歌节。
查白歌节于每年六月二十一日在兴义市查白场举行。据说,明朝洪武年间,虎场坝布依族山区经常有猛虎出没,伤寒人蓄,寨中的青年后生查郎在深山撵山打虎,为民出害,深受寨邻的厚爱。寨里有个叫白妹的姑娘是压倒三屯十八寨的歌手,一天,她上山砍柴,一只猛虎向她扑来,危急之际,查郎搭弓射死了老虎,救了白妹,这一箭射出了两人的爱慕之情,互定终身,谁知占山为王的李山猫,早已对白妹起了猫心,请媒求亲遭受拒绝后,派家丁抢了白妹,抓走了查郎,农历二十一日把查郎活活打死在虎场坝。白妹闻讯后,悲痛致极,一怒之下,放火烧毁李家庄园,烧死了李山猫,自己从容地走入火海,追随心爱的查郎而去……布依族男女青年为怀念这忠于爱情、不畏强暴、舍身为民的英雄夫妻,在每年农历二十一日——查郎白妹殉难的日子相聚于此,对唱山歌,缅怀查郎白妹,成为一年一度的歌节。尽管二百多年沧桑巨变,但查白的歌声却是越来越嘹亮,越来越动情,越传越远,成为全国布依族聚会人数最多的传统节日。
3、起源于庆贺活动的节日
起源庆贺活动的节日有一定的阶段性。这类节日是布依族同胞所有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主要是春节。
春节是布依族的盛大节日。据《黔记·仲家》记载,从明代到清初,布依族多数地区以“农历十一月为岁首”;(根据布依族按月份计算,十一月称“ndianlidt”也是一月的意思,而在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是以“十二”(ndianllaab)为岁首,也就是说在布依族地区过年是“十一月”或“十二月”但根据布依族语言顺序来讲,在明末清初过年是“十一月”(ndianlidt)而不是“十二月”。到清朝中以后,各民族融合经济文化得到加强,布依族人民逐渐把过年改以ndianlxiangl(正月)为岁首,于是过年都移到正月了。正月过年,分为xiangllaalx(大年)、xianglins(小年)老人称为了年。《贵州通志·苗蛮》记载,乾隆年间,贵阳、安顺、安龙等均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清代中叶以后,逐渐改以“正月为岁首”。⑥ 布依族过春节,无论以何月为岁首,都是在秋收后,下季农忙前过年,都借此农闲之期庆祝五谷丰登,认为秋收后,喜获丰收,对这一年的劳动生产结晶表现也喜悦之情。
4、起源于农事活动的节日
农耕民族,常常在农业生产的开始和结束时进行活动,既有对农业丰收的渴望与祈求,也有对生活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等。⑦ 这类活动与农事紧密联系,属于农活动范畴,并相沿成习而演变成为传统节日。
四月八又称为“牛王节”,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门”。据《独山州志》记载:“仲家(布依族旧称)以饭肉喂牛……有放牛打角之俗。” ⑧ 据说很久以前,人们刀耕火种,生活极为艰苦。一天,人们烧山开荒,火烟熏到了天宫,玉帝大怒,要惩罚下界凡人,便叫牛王传令,只准凡人每隔三天吃一顿饭。牛王心想凡人生活很艰难,便产生恻隐之心,擅自把玉帝的旨令改为一天吃三顿饭(从此人们每天就吃三顿饭了)。这件事情被玉帝得知,他就惩罚牛王下到人间。牛王从天上下来时,不慎跌掉了上牙(从此牛就没有上牙)。但是牛王并不后悔,下到人间辛勤为人们耕田犁地,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于是,人们把牛王下凡的那天称为“牛王节”。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布依人要用枫树叶泡水给牛洗澡,让牛休息一天,祭祀时要当着耕牛祭供,这是人们认为已到农忙时期,以此来表示对耕牛的慰问,这是布依族同胞爱护耕牛的一种表现。这一节日的内容与耕牛有关,其形式是以农事活动为主线的。人们在春耕播种前,通过这类特征性的节日仪式,强化了人们对农事活动开始的观念,使人们作好了农业生产的准备。四月八是布依族同胞农事活动的一种导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